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活用知识,增强应用能力。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的课堂,与课堂学习知识融入在一起,诱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去服务于生活。
一、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教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带给自己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购物情境,出示商品与物价牌,如橡皮2角、尺子3角、自动铅笔7角、铅笔4角、本子5角等等。让小组在真实情境中购物,使人人都参与购物活动,在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2.让数学思想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的讨论、总结后的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 和 的这两个分数单位大小比较时,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通过不同的图示让学生直观的知道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要平均分吃一个西瓜,你只能吃得一块,你是喜欢6个人吃,还是喜欢8个人吃?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喜欢6个人吃,因为6个人吃分得的那块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比较出 大于 ,这样,学生真正悟出了分数大小关系与分子、分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抽象的思维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提高应用能力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走入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用日常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
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法来对待数学问题,就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方法合二为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知识服务于生活作铺垫。
如:在教学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时间还不习惯。所以在教学例题“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我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实际的表演一下,感受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数量关系式,并进一步认识到数量关系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一致性,最后讲解书写过程。
2.在应用中联系日常生活事例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应能够养成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联系日常生活事例,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二者是有机辩证统一的。
如:在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数对知识设计我们班级的一张座位表,并找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大方。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作了进一步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生活实际概念化,形成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探讨的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空间几何图形,它来源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了解数学概念的由来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最初的原型。教师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学生生活的世界,联系实际加以简化、模仿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真切、趣味、扎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的实例相对应。
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对“单价、数量、总价”这几个量的理解与识记。为此,我在教学前,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到菜场里去买一样菜,要求是弄清自己买了什么菜,多少钱1千克,买了多少千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学新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活动体会,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各个量以及对整个关系式的理解。
2.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生活之源,形成数学概念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我们现行的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它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出现的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安排的《数字与信息》这节实践课中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字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接轨。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
一、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教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带给自己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购物情境,出示商品与物价牌,如橡皮2角、尺子3角、自动铅笔7角、铅笔4角、本子5角等等。让小组在真实情境中购物,使人人都参与购物活动,在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2.让数学思想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的讨论、总结后的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 和 的这两个分数单位大小比较时,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通过不同的图示让学生直观的知道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要平均分吃一个西瓜,你只能吃得一块,你是喜欢6个人吃,还是喜欢8个人吃?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喜欢6个人吃,因为6个人吃分得的那块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比较出 大于 ,这样,学生真正悟出了分数大小关系与分子、分母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抽象的思维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提高应用能力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走入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用日常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
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法来对待数学问题,就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方法合二为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知识服务于生活作铺垫。
如:在教学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时间还不习惯。所以在教学例题“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我先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实际的表演一下,感受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数量关系式,并进一步认识到数量关系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一致性,最后讲解书写过程。
2.在应用中联系日常生活事例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应能够养成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联系日常生活事例,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二者是有机辩证统一的。
如:在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数对知识设计我们班级的一张座位表,并找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大方。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作了进一步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生活实际概念化,形成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探讨的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空间几何图形,它来源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了解数学概念的由来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最初的原型。教师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学生生活的世界,联系实际加以简化、模仿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得真切、趣味、扎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的实例相对应。
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对“单价、数量、总价”这几个量的理解与识记。为此,我在教学前,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到菜场里去买一样菜,要求是弄清自己买了什么菜,多少钱1千克,买了多少千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学新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活动体会,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各个量以及对整个关系式的理解。
2.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生活之源,形成数学概念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我们现行的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它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出现的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安排的《数字与信息》这节实践课中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字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接轨。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