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圈层”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的培养固然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离不开课堂、教育系统、社会环境三个“圈层”的密切配合。
  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思考的是,人类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以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为目的,如果课堂不能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仅靠课堂一己之力,无法形成鼓励创新、倡导质疑的教育环境,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撑。这种支撑离不开一支协同作战的教育团队,在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上,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不仅要达成共识,而且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这种支撑离不开教育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形成了一个木桶,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都会减少木桶的盛水量,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支撑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的有机衔接,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系统内的各个主体、环节、阶段之间通力合作、整体协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加关注和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如果社会舆论能多一点对“怪才”和“偏才”的宽容,少一点对“全才”的苛求;如果社会氛围能更加开放包容、科学民主,形成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文化,我们的社会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有“内圈层”的课堂教学做基点,又要有“中圈层”的整个教育系统做支撑,还要有“外圈层”的社会环境做保障。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对经典的合同网协议进行了改进,结合群体智能提出了一种适应环境及主体能力动态变化的动态合同网协议.并给出了动态合同网协议的算法.经过在多主体平台MAGE(Multi-AGent Envi
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改进算法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设计出了一种FBP神经网络.在采集了大量的飞机发动机故障信息后,并结合专家的经验数据,提出了适用
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并行处理算法在分布式共享存储器(DSM)HPC平台下的实现作了深入研究,对比了用消息传递和OpenMP两种并行编程模型实现的并行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
提出了利用贝叶斯概率理论进行范例推理,因为在范例库中进行范例检索是范例推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中主要考技虑的是如何利用贝叶斯方法进行范例检索并提出了一
形式化定义和描述了一种基于与或树的产品结构及其相关特性,基于该结构的BOM设计具有更好的产品配置柔性.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面向任务的产品配置算法,能使产品的结构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