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物内容新颖,形象具体,生动实际,应该说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同学们对生物学科还不够重视。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很喜欢某一门课,不但在课上专心听讲,而且课后自己会积极的看书、做题、问老师,甚至会主动的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相反,同样是这个学生,他可能对其他科一点都不喜欢,看到老师,看到课本就头晕。这就是兴趣问题,可见兴趣对一个学生有多重要!对什么感兴趣,自然就想将它了解的更清楚,了解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很多学生是很迷茫的,他们甚至想问——整天学,除了要考试还有什么用?他们学到的东西很局限于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不起来,于是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候,要查阅资料,掌握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生物学研究展望和应用。如:细胞的组织培养技术,基因移植生产胰岛素,克隆技术研究,根瘤菌固氮基因研究,人类基因定位的大型工程。同时,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生物学者的故事、生平、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例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要收集孟德尔这些方面的资料,在学习《生物进化论》时,要收集达尔文这些方面的资料。在课上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材料的感染、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给学生予肯定。有这样一个故事:课上老师出了四道题目,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做完之后老师问:“他做对了没有,同学们?”“最后一题错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不高兴的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说前三题都做对了,而偏要说最后一题做错了呢?”同一个意思,却有不同的效果。很多学生是缺乏自信的,他们甚至有问题都不敢问老师,他们心里总是顾虑这顾虑那,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学生,给学生希望。自信是学生学习上的一大动力,给学生多一点肯定,多一点鼓励,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会更浓。
再次,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学科,认识到生物学科给予人类、给予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果树的嫁接时,可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诱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生物的兴趣和欲望。
2 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主动学习基础之上的,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自觉的研究,老师只起到解惑的作用。有的老师高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将课本知识按自己的理解、认识支离破碎的划分成几块,在课堂上重三遍四地强加给同学们,这样收获是很小的。不可否认老师讲的东西很精华,但这些精华的东西往往是结论性的,其得来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尽管有时我们并不需要这些过程,但这些过程却让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还有,老师在讲课时所设置的问题,很多都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但并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缺乏一种需要马上解决的强烈的欲望,所以,所谓的带着问题去看书似乎就是应付了事,找到答案就完了,根本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不但看书的效率很低,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帮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怎样设计,运用什么原理?这样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持一种怀疑、不解的态度,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细细的分析研究每一个问题,通过看教科书、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使问题豁然开朗。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提出来的,是自己确实想知道的,有一种需要马上知道答案的强烈欲望。比如第一次接触到“新陈代谢”,我们可能对其一无所知,心里便产生一种好奇感——新陈代谢是什么呢?科学家在概括这种生命现象时,不可能随意编造出这样一个词语,所以,它一定跟字面意思有一定的关系。从字面上看,“新”可以理解为新的东西,“陈”可以理解为旧的东西,“代谢”可以理解为交替,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交替,在生物体中我们会想到吃进去新的东西,通过消化吸收,然后排出粪便和尿夜;吸进去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最初对新陈代谢的理解。新陈代谢究竟指什么呢?这时一种强烈的欲望迫使我们马上去看书或者查资料,直到弄清楚为止。再如,很多同学分辨不清楚种群与群落,种群与群落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上来看,种群就是同种生物很多很多个体所形成的群体;群落就是很多很多群在一起所形成的部落,这样看来种群只是群落的一部分。
3 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习生物
生物课本可谓图文并茂,每一节的图可以说是理解课文很好的资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图形一起研究,做到言之有物,或者将复杂的冗长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简单的图形,复习的时候通过在纸上画图便能把生物知识回忆起来,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会学得比较深刻,学到的东西就不易忘记,这是高效学习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这一小节的时候,我们把这一过程放在一个细胞里面来学,我们知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DNA又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里,基因表达的过程是DNA转录成信使RNA,再由信使RNA通过翻译指导合成蛋白质。从以下示意图可以很明显看出转录的场所,翻译的场所,基因表达的的过程。深入研究该图可以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记忆。
4 在观察、实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后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下,可带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践活动,比如认识校园树木,盆栽花草树木,在野外观察水土流失情况啊,等等。通过细致的观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或假说,再进行探究性实验。其实,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
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很喜欢某一门课,不但在课上专心听讲,而且课后自己会积极的看书、做题、问老师,甚至会主动的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相反,同样是这个学生,他可能对其他科一点都不喜欢,看到老师,看到课本就头晕。这就是兴趣问题,可见兴趣对一个学生有多重要!对什么感兴趣,自然就想将它了解的更清楚,了解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很多学生是很迷茫的,他们甚至想问——整天学,除了要考试还有什么用?他们学到的东西很局限于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不起来,于是很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候,要查阅资料,掌握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生物学研究展望和应用。如:细胞的组织培养技术,基因移植生产胰岛素,克隆技术研究,根瘤菌固氮基因研究,人类基因定位的大型工程。同时,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生物学者的故事、生平、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例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要收集孟德尔这些方面的资料,在学习《生物进化论》时,要收集达尔文这些方面的资料。在课上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材料的感染、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给学生予肯定。有这样一个故事:课上老师出了四道题目,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做完之后老师问:“他做对了没有,同学们?”“最后一题错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老师不高兴的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说前三题都做对了,而偏要说最后一题做错了呢?”同一个意思,却有不同的效果。很多学生是缺乏自信的,他们甚至有问题都不敢问老师,他们心里总是顾虑这顾虑那,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学生,给学生希望。自信是学生学习上的一大动力,给学生多一点肯定,多一点鼓励,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会更浓。
再次,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学科,认识到生物学科给予人类、给予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果树的嫁接时,可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诱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生物的兴趣和欲望。
2 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主动学习基础之上的,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自觉的研究,老师只起到解惑的作用。有的老师高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将课本知识按自己的理解、认识支离破碎的划分成几块,在课堂上重三遍四地强加给同学们,这样收获是很小的。不可否认老师讲的东西很精华,但这些精华的东西往往是结论性的,其得来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尽管有时我们并不需要这些过程,但这些过程却让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还有,老师在讲课时所设置的问题,很多都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但并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缺乏一种需要马上解决的强烈的欲望,所以,所谓的带着问题去看书似乎就是应付了事,找到答案就完了,根本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不但看书的效率很低,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帮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怎样设计,运用什么原理?这样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持一种怀疑、不解的态度,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细细的分析研究每一个问题,通过看教科书、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使问题豁然开朗。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提出来的,是自己确实想知道的,有一种需要马上知道答案的强烈欲望。比如第一次接触到“新陈代谢”,我们可能对其一无所知,心里便产生一种好奇感——新陈代谢是什么呢?科学家在概括这种生命现象时,不可能随意编造出这样一个词语,所以,它一定跟字面意思有一定的关系。从字面上看,“新”可以理解为新的东西,“陈”可以理解为旧的东西,“代谢”可以理解为交替,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交替,在生物体中我们会想到吃进去新的东西,通过消化吸收,然后排出粪便和尿夜;吸进去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最初对新陈代谢的理解。新陈代谢究竟指什么呢?这时一种强烈的欲望迫使我们马上去看书或者查资料,直到弄清楚为止。再如,很多同学分辨不清楚种群与群落,种群与群落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上来看,种群就是同种生物很多很多个体所形成的群体;群落就是很多很多群在一起所形成的部落,这样看来种群只是群落的一部分。
3 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习生物
生物课本可谓图文并茂,每一节的图可以说是理解课文很好的资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图形一起研究,做到言之有物,或者将复杂的冗长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简单的图形,复习的时候通过在纸上画图便能把生物知识回忆起来,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会学得比较深刻,学到的东西就不易忘记,这是高效学习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这一小节的时候,我们把这一过程放在一个细胞里面来学,我们知道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DNA又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里,基因表达的过程是DNA转录成信使RNA,再由信使RNA通过翻译指导合成蛋白质。从以下示意图可以很明显看出转录的场所,翻译的场所,基因表达的的过程。深入研究该图可以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记忆。
4 在观察、实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后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下,可带学生在校内参加实践活动,比如认识校园树木,盆栽花草树木,在野外观察水土流失情况啊,等等。通过细致的观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或假说,再进行探究性实验。其实,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