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面板产业可以预见的未来仍是跟在外资后面亦步亦趋,整个产业难免仍陷入价格战的命运,当新一代显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时,中国面板产业很难跟上步伐,将再次陷入战略落后困局
近来全球面板业风云突变:夏普在美对友达光电等企业提起诉讼,欧盟对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出巨额罚单,全球面板业呈现出激烈角力的战略格局。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面板业来讲,当前轰轰烈烈建设生产线并不能解决今后的产业问题,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才是当前面临的关键命题,否则又将陷入“建设—落后—再建设—再落后”的战略困局。要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通过战略创新解决政策、资金、技术等核心环节难题,以超常的发展速度达到超越日韩企业的水平。
能力之殇
彩电是我国当前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在由CR过渡到平板电视后,中国彩电业陷入了“缺芯少屏”的困境,成为产业关键资源——面板的净进口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09年我国就进口了1.8亿片液晶面板,总价值高达350亿美元。面板资源缺失已成为中国彩电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障碍,我国彩电企业已有演变成外资企业关键部件分销商的趋势,这也危及到国家产业安全。
在此环境下,国内企业选择的突围路径是集中产业资本上马面板生产线,企图以此突破日韩企业在面板资源上的产业“封锁”。京东方合肥6代线已投产、8.5代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中,中电熊猫的南京6代线于去年宣布投产,TCL—华星光电8.5代线也已提前封顶,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同时,LG、三星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也于去年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一场前所未有的面板投资热潮正席卷而来。
但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面板企业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发展逻辑误区:集中上马面板生产线的动作只是在静态地追赶,而忽略了全球产业进步的步伐。首先,在当代显示技术的比拼上处于下风,在缺乏完善产业创新平台的情况下,要实现产业超越困难重重。当前日韩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在第一代平板显示领域的战略布局,控制着大量的面板基础专利,这成为其他地区面板企业发展的关键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液晶面板领域,韩国三星拥有1206项专利、日本日立拥有1140项专利、日本夏普拥有2402项专利。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讲,在引进外资企业的面板生产线的同时,缺乏有效地承接、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产业创新平台。其次,外资企业已在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体系,中国建设的面板生产线面临着“投产即落后”的尴尬。当前中国内地建设的面板生产线的最高世代是8.5代,投产时间最快也要今年下半年,而日韩的产业现状却是10代线已经大量投产,11代线正在筹备中,中国企业显然已经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日韩企业已经开始在下一代显示方式上进行布局。日前韩国三星已开始规划投资一条5.5代OLED生产线,到2013年,其8代线将投入建设,同时LG也将投资目标锁向OLED领域。
可见,中国面板产业可以预见的未来仍是跟在外资后面亦步亦趋,整个产业难免仍陷入价格战的命运,当新一代显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时,中国面板产业很难跟上步伐,将再次陷入战略落后困局。
四维破局
中国企业上马面板生产线的初衷为了解决产业困境,但这个“治标不治本”之举在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却出现了三大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陷入单纯引进的误区;二是缺乏包括技术、人才等在内的技术承接、创新的平台;三是产业主体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
在当前全球产业形势下,中国面板企业必须通过大战略实现“弯道超越”,可行的战略是:以构建世界级竞争力为目标,倒推整个产业流程,通过产业政策、资金、技术以及产业配套四个维度的战略创新,构建今后能够自主发展平板显示技术的能力,构建相对完整的工业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
产业政策上,除了当前国家已出台的有关宏观产业政策,政府还应组成专门的面板产业发展组织机构,借鉴日韩面板业快速发展的经验,通过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引导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整合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资源,构建高效的“官产学研”体制,克服国内产业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
同时,在当前国内大部分面板生产线尚未正式量产之际,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就如何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提前做出战略规划,避免海外企业在中国面板企业甫一投产就发动价格战,损伤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面板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产业,单靠企业力量很难承受持续高额投资和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以韩国面板业为例,仅三星电子在面板领域的投资总额就已经超过1200亿元,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韩国政府采取的是“饱和式”的资金注入,即从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倒推需要多少资金,然后就为其提供多少资金。对中国面板业来讲,资金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一大要素,这也是京东方连续增发募资金、TCL董事长李东生质押股权融资的原因。在当前产业形势下,政府应该以成立产业基金或者发行大规模项目债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同时相关部门通过以债转股的方式或者将其作为货币注入点来消化这些借款,使面板企业真正实现“轻装前进”。
技术是当前中国面板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组织国内面板技术研究领域的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通过承接当前引进的产业技术,孕育创新未来新型显示方式的产业能力,就像国家为了发展大飞机项目专门在上海成立基础技术研究中心(COR)那样,通过发挥产业合力集中攻克重点技术难题。二是在国家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面板生产企业、研发机构、上下游企业定期召开产业趋势及技术发展研讨会,及时关注全球产业发展动向并通报企业、研发机构等在各自领域的推动进度。三是整合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力量,形成“三线并进”局面:研发机构负责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全球产业发展动向的及时跟踪,科研院所在研发面板技术的同时还承担着为产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企业则主要消化、吸收引进的海外面板技术,并与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就当代技术发展承接定期展开探讨。此外,国家还应该采取相关策略推动海外企业出让面板技术,并通过成立产业研发基金等方式吸引海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面板产业建设中来。
在产业配套方面,我国面板业可采取的策略是“重点扶持,打通全局”,通过扫描国内在玻璃基板、原始浆料、驱动电路等各产业环节的布局情况,在每个产业环节扶持一到两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从而打通整个产业链。
中国面板企业必须酿生大智慧、采用大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行业前行之路上的“坚冰”。
(作者为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
近来全球面板业风云突变:夏普在美对友达光电等企业提起诉讼,欧盟对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开出巨额罚单,全球面板业呈现出激烈角力的战略格局。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面板业来讲,当前轰轰烈烈建设生产线并不能解决今后的产业问题,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才是当前面临的关键命题,否则又将陷入“建设—落后—再建设—再落后”的战略困局。要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通过战略创新解决政策、资金、技术等核心环节难题,以超常的发展速度达到超越日韩企业的水平。
能力之殇
彩电是我国当前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在由CR过渡到平板电视后,中国彩电业陷入了“缺芯少屏”的困境,成为产业关键资源——面板的净进口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09年我国就进口了1.8亿片液晶面板,总价值高达350亿美元。面板资源缺失已成为中国彩电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障碍,我国彩电企业已有演变成外资企业关键部件分销商的趋势,这也危及到国家产业安全。
在此环境下,国内企业选择的突围路径是集中产业资本上马面板生产线,企图以此突破日韩企业在面板资源上的产业“封锁”。京东方合肥6代线已投产、8.5代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中,中电熊猫的南京6代线于去年宣布投产,TCL—华星光电8.5代线也已提前封顶,长虹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同时,LG、三星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也于去年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一场前所未有的面板投资热潮正席卷而来。
但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面板企业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发展逻辑误区:集中上马面板生产线的动作只是在静态地追赶,而忽略了全球产业进步的步伐。首先,在当代显示技术的比拼上处于下风,在缺乏完善产业创新平台的情况下,要实现产业超越困难重重。当前日韩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在第一代平板显示领域的战略布局,控制着大量的面板基础专利,这成为其他地区面板企业发展的关键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液晶面板领域,韩国三星拥有1206项专利、日本日立拥有1140项专利、日本夏普拥有2402项专利。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讲,在引进外资企业的面板生产线的同时,缺乏有效地承接、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产业创新平台。其次,外资企业已在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体系,中国建设的面板生产线面临着“投产即落后”的尴尬。当前中国内地建设的面板生产线的最高世代是8.5代,投产时间最快也要今年下半年,而日韩的产业现状却是10代线已经大量投产,11代线正在筹备中,中国企业显然已经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日韩企业已经开始在下一代显示方式上进行布局。日前韩国三星已开始规划投资一条5.5代OLED生产线,到2013年,其8代线将投入建设,同时LG也将投资目标锁向OLED领域。
可见,中国面板产业可以预见的未来仍是跟在外资后面亦步亦趋,整个产业难免仍陷入价格战的命运,当新一代显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时,中国面板产业很难跟上步伐,将再次陷入战略落后困局。
四维破局
中国企业上马面板生产线的初衷为了解决产业困境,但这个“治标不治本”之举在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却出现了三大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陷入单纯引进的误区;二是缺乏包括技术、人才等在内的技术承接、创新的平台;三是产业主体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
在当前全球产业形势下,中国面板企业必须通过大战略实现“弯道超越”,可行的战略是:以构建世界级竞争力为目标,倒推整个产业流程,通过产业政策、资金、技术以及产业配套四个维度的战略创新,构建今后能够自主发展平板显示技术的能力,构建相对完整的工业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
产业政策上,除了当前国家已出台的有关宏观产业政策,政府还应组成专门的面板产业发展组织机构,借鉴日韩面板业快速发展的经验,通过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引导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整合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资源,构建高效的“官产学研”体制,克服国内产业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
同时,在当前国内大部分面板生产线尚未正式量产之际,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就如何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提前做出战略规划,避免海外企业在中国面板企业甫一投产就发动价格战,损伤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面板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产业,单靠企业力量很难承受持续高额投资和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以韩国面板业为例,仅三星电子在面板领域的投资总额就已经超过1200亿元,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韩国政府采取的是“饱和式”的资金注入,即从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倒推需要多少资金,然后就为其提供多少资金。对中国面板业来讲,资金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一大要素,这也是京东方连续增发募资金、TCL董事长李东生质押股权融资的原因。在当前产业形势下,政府应该以成立产业基金或者发行大规模项目债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同时相关部门通过以债转股的方式或者将其作为货币注入点来消化这些借款,使面板企业真正实现“轻装前进”。
技术是当前中国面板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组织国内面板技术研究领域的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通过承接当前引进的产业技术,孕育创新未来新型显示方式的产业能力,就像国家为了发展大飞机项目专门在上海成立基础技术研究中心(COR)那样,通过发挥产业合力集中攻克重点技术难题。二是在国家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面板生产企业、研发机构、上下游企业定期召开产业趋势及技术发展研讨会,及时关注全球产业发展动向并通报企业、研发机构等在各自领域的推动进度。三是整合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力量,形成“三线并进”局面:研发机构负责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全球产业发展动向的及时跟踪,科研院所在研发面板技术的同时还承担着为产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企业则主要消化、吸收引进的海外面板技术,并与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就当代技术发展承接定期展开探讨。此外,国家还应该采取相关策略推动海外企业出让面板技术,并通过成立产业研发基金等方式吸引海外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面板产业建设中来。
在产业配套方面,我国面板业可采取的策略是“重点扶持,打通全局”,通过扫描国内在玻璃基板、原始浆料、驱动电路等各产业环节的布局情况,在每个产业环节扶持一到两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从而打通整个产业链。
中国面板企业必须酿生大智慧、采用大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行业前行之路上的“坚冰”。
(作者为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