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语言的力量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贫困的农业时代,绝大部分百姓不识字,因而被称为“文盲”。还好凭劳动生活不怎么需要用到文字,仅靠语言即能传达、沟通、争吵、言笑和敬神祷告等。他们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使用同一种语言,比起极少数识字的人,他们的语言活很多。
  从时间上来看,语言的历史有上万年,而文字的历史,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三千八百年。到了近代农业社会转型,文字才普遍起来。我不是否定文字的价值,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视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讨厌”两个字的含义,在各种大小的字典或词典都可以找到——讨厌,就是嫌弃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如果是在考词解,一离开字典的解释就是错的。但如果换成语言上的“讨厌”,那它的层次之多,就像由白到黑,有多少灰色的层次可以迭进。我们动动嘴唇自言自语可以表达“讨厌”;几个人聚在一起,起了争执,看事情的情形,也可以笑着说“讨厌”,也可以怒目相向咬牙切齿,吞声说“讨厌”,也可以大声叫嚷着“讨厌”,更有可能翻桌怒骂“讨厌”,各种表达“讨厌”的情形不胜枚举;还有更绝的是,一对年轻的爱人,女生爱对方爱到不行,她会嗲声嗲气地撒娇,握着小秀拳,搥打情人的胸脯说:“你最讨厌了!”当然,她一定可以讨到一个熊抱吧。看看,语言是多么鲜活,多么生动。
  再说,语言不只是声音的轻、重、缓、急,同时比手画脚的肢体动作,再加上脸上的表情,这样综合起来才叫作语言;如果要再细微地观察,还可以注意言者的眸子。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每个人说话的模样,都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因此,年龄、生活背景、知识程度、从事行业等信息,都会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来。比如一个年轻的女性,时不时就说“对不对、好不好、要不要”之类的二分法式的语言,原来她是幼儿园的老师,“对不对、好不好、要不要”是她跟小朋友在一起时常用的话,说惯了。
  所以,小说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遇到对话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如以台湾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些老人家现实中根本就不懂国语,如果他们在对话中竟然说出流利的国语,这多么令人感到别扭和失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味为了生动,就完全用地方的方言来写,方言中有些表述是有声無字,或是用字表达出来后,也只有在地人看得懂,外地人看不懂,这样的文字读来也无趣。为此,我就把他们的对话做了一点修饰,让在地人感到亲切,也让外地人能懂它的意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众多,各地方的作家经常试着将当地的一些词汇融入小说创作里。如果广大读者能够选择性地接受这些地方性的词汇,使之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中文的词汇一定会更丰富。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尝试也是华文作家的一个使命。
其他文献
文学史上早慧者众,尤其是诗人。美国诗人席薇亚·普拉丝(Sylvia Plath)16岁就出版第一本书;智利诗人聂鲁达20岁便发表知名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诗人的早慧仿佛已是一种不成文的默契,那股灵光难以压抑,唯以诗句作为凭依。来自台湾,出生于1989的年轻诗人林禹瑄,15岁开始写诗,17岁便一举夺得“台积电青年学生文学奖”新诗首奖,20岁即出版第一本诗集。她素行低调,但才华的光芒掩不住
期刊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为《双城记》这部世界名著开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开头,也为后世所广泛引用。对于当下的中国图书业而言,我们无法断定这就是书业“最坏的年代”,但至少算是“不好的年代”,数字出版的加速推进让传统出版多少有些如履薄冰,阅读率的下滑也让出版从业者战战兢兢,不过对于童书出版而言,这的确可以算得上是“the best of times”,最好的年代。  
期刊
艾丽丝·门罗作品套装  作者:艾丽丝·门罗  出版社:译林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大师艾丽丝·门罗七部代表作品完整收录,短篇小说艺术绽放异彩,平静生活表面之下风波诡谲,从女性角度切入女人的生活与心态,温柔的剖析她们的爱与欲、痛苦与悲欢以及想追求的渴望与向往。  莳花集  作者:呀呀 绘  出版社:湖南美术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知名插画家呀呀的最
期刊
上海博物馆最近正在举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位于二楼的第二展览厅内汇聚了如让-莱昂·杰罗姆(Jean-Leon Gerome)的《弄蛇人》(The Snake Charmer)(你也能在萨义德《东方学》(Orientalism)的封面上找到这幅画)、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读书的莫奈夫人》(Camille Monet
期刊
“星星画会”是70年代一抹亮色。与“星星”有关的日子,那是情感渴望自由,灵魂相信未来的时代。三十年后,带着“星星”时代的伤痕,李爽从尘封的报纸和传说中走出来,从“中法史上最浪漫的爱情故事”里走出来,用她的私人札记《爽》展示了一个艺术家淡化伤痕、修复自我的过程。  26岁那年出狱后,李爽移居到法国结婚,一颗年轻的心怀揣着伤痛、期盼与不安,开始她在法国的艺术生涯。时至今日,她仍以中国画家的身份亮相于法
期刊
出版发行行业,是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大多数线下书店选择了暂停营业,图书电商是仅存的亮点。但是,由于快递员工复工、交通限制等因素,目前电商的运力还没有完全恢复,那么出版机构和电商该如何应对?在目前的环境下,图书电商如何做?我们整理了目前出版业的做法,并给出我们的建议。  出版企业:营销向线上转移  出版企业的销售从线下书店,转到线上书店,已经是长期趋势。针对目前的疫情,国有出版企业加快了销售向线
期刊
十年前,如果有人辞掉工作,背上家当出门长期旅行,一定会被绝大多数人看作是“不务正业”的疯狂举动。而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毕业后暂缓进入社会的脚步,或是辞掉城市里繁忙的工作,了无牵绊地踏上一段长长的旅程。这样的举动,已经从不被多数人所理解的“逃避现实”的荒唐行为,变成了时下逐渐被世人接受的“间隔年旅行”。而孙东纯,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推动“间隔年(Gap Year)”旅行概念的标志性人物。  
期刊
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  作者:齐柏林  出版社:圆神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2013年,齐柏林所拍摄的台湾第一部空拍记录片《看见台湾》终于完成,令人惊艳、感动、心疼的的台湾,撼动了所有观影者的心。许多片中看不见的故事,也都收录在本书当中,包括许多贵人相助的缘由、筹拍过程及拍摄现场的幕后故事、第一次空拍电影所遭遇的辛苦等。  塔里的男人  作者:亚拉文·雅迪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
期刊
台妹时光  作者:陈雪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陈雪书写自身年轻时候的往事,回忆她遍及台湾小乡镇与城市的足迹,故事场景集中在野溪、路旁面摊、小吃店、卡拉OK店等地。她深刻的文笔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 “台湾味”深刻的观察。  十字路口  作者:Wm Paul Young  出版社:大乐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生活独来独往的安东尼,某日醒过来,发现自己置
期刊
我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受的是日本教育,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但光复只是政治上的,在文化上,因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年之久,所以文字和语言的光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光复四年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败退到台湾时,人生地不熟,心里有来自双方面的恐惧。为了自身的安全,即刻实施所谓的军政时期,颁布以安定为由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不动就是死刑的法律,把整个台湾的空气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