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祝福》里祥林嫂的人生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她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祥林嫂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重新品读《祝福》,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再获思想启迪,再悟社会人生。
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也的确是一个年轻而又“安分耐劳”的人,像她这样的劳动妇女一寡再寡,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又惶惶恐恐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这就是祥林嫂短暂的一生所走的“死路”,而她的“活路”又在哪里呢?
祥林嫂从卫家山走出来,第一次到鲁镇,是一次“新生”。她在卫家山一直做童养媳,不幸的是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她来到鲁四老爷家里,暂时摆脱了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单凭自己的力气从事繁重的劳动获取活下去的权利,便很满足,如果这样的生活不受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但人生像极一个圆形的轨迹,祥林嫂就在这样的“人生的圆形轨迹”里打转。她没能摆脱“生活小圈子”,最终又落入“人生宿命的圆形轨迹”里。
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把她卖到贺家坳,嫁给贺老六。她极力反抗,“那时实在闹得利害”,“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可最终没有突破“人生宿命的圆形轨迹”,在人生历程中又增加了寡后再嫁“失贞失节”污点,在贺老六死于伤寒,儿子阿毛又被狼刁去后,她又经历了一次“夫死子亡”家庭悲剧。
祥林嫂从贺家坳再到鲁镇“生活小圈子”,受到鲁镇生活环境的限定,最终被套重重枷锁。她重入熟识的鲁镇要重过第一次到鲁镇的生活,这种生活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做稳奴隶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她第一次到鲁镇,鲁四老爷“皱眉”清楚地显示了鲁四老爷厌恶她的 “人生污点”,所以当鲁四老爷接受了她,她即使异常劳苦也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再入“生活小圈子”,想和从前一样“安心做奴隶”的时候,却发现“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中,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很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很重。祥林嫂再嫁再寡,让鲁四老爷认为“伤风败俗”“不干不净”,于是被剥夺了做奴隶的权利。
“生活小圈子”好揭伤疤,却难获同情。祥林嫂要在“冷冷的”鲁镇人中获取同情,于是她“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反给她套上“不贞不烈,死后要下地狱”的枷锁,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想在鲁镇安心做奴隶而不能,最终只能死路一条。祥林嫂改变命运的活路就在走出鲁镇,打破 “生活小圈子”局限,不再安心做奴隶,不再自套重重枷锁,自我解放。《家》中的觉慧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毅然从家中出走,获得新生。《哦,香雪》中的香雪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炽热的向往和追求新生活,走进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如果我们突破不了“生活的小圈子”, 走不出“封闭的鲁镇”,我们依然是悲剧式的“祥林嫂”。
范玉文,武月梅,山东肥城栲山小学教师。
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也的确是一个年轻而又“安分耐劳”的人,像她这样的劳动妇女一寡再寡,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又惶惶恐恐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这就是祥林嫂短暂的一生所走的“死路”,而她的“活路”又在哪里呢?
祥林嫂从卫家山走出来,第一次到鲁镇,是一次“新生”。她在卫家山一直做童养媳,不幸的是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她来到鲁四老爷家里,暂时摆脱了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单凭自己的力气从事繁重的劳动获取活下去的权利,便很满足,如果这样的生活不受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但人生像极一个圆形的轨迹,祥林嫂就在这样的“人生的圆形轨迹”里打转。她没能摆脱“生活小圈子”,最终又落入“人生宿命的圆形轨迹”里。
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把她卖到贺家坳,嫁给贺老六。她极力反抗,“那时实在闹得利害”,“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可最终没有突破“人生宿命的圆形轨迹”,在人生历程中又增加了寡后再嫁“失贞失节”污点,在贺老六死于伤寒,儿子阿毛又被狼刁去后,她又经历了一次“夫死子亡”家庭悲剧。
祥林嫂从贺家坳再到鲁镇“生活小圈子”,受到鲁镇生活环境的限定,最终被套重重枷锁。她重入熟识的鲁镇要重过第一次到鲁镇的生活,这种生活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做稳奴隶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她第一次到鲁镇,鲁四老爷“皱眉”清楚地显示了鲁四老爷厌恶她的 “人生污点”,所以当鲁四老爷接受了她,她即使异常劳苦也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再入“生活小圈子”,想和从前一样“安心做奴隶”的时候,却发现“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中,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很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很重。祥林嫂再嫁再寡,让鲁四老爷认为“伤风败俗”“不干不净”,于是被剥夺了做奴隶的权利。
“生活小圈子”好揭伤疤,却难获同情。祥林嫂要在“冷冷的”鲁镇人中获取同情,于是她“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反给她套上“不贞不烈,死后要下地狱”的枷锁,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想在鲁镇安心做奴隶而不能,最终只能死路一条。祥林嫂改变命运的活路就在走出鲁镇,打破 “生活小圈子”局限,不再安心做奴隶,不再自套重重枷锁,自我解放。《家》中的觉慧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毅然从家中出走,获得新生。《哦,香雪》中的香雪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炽热的向往和追求新生活,走进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如果我们突破不了“生活的小圈子”, 走不出“封闭的鲁镇”,我们依然是悲剧式的“祥林嫂”。
范玉文,武月梅,山东肥城栲山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