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第四年,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
在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如何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如何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要求,这是我国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已历经百余年的国度,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对全球的普世价值和影响力体现在何处?
基于2013年的态势,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上述的思考作以分解和分析。
一、如何认识现代职业教育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战略目标。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我们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什么是基本实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有哪些,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从事哲学研究的教育部袁贵仁部长2013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这些发问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而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指标体系?什么是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有哪些,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从意义上来讲,正如袁贵仁所强调,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迫切要求职工技术更新和技能培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机会。
从内涵上来讲,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现代”二字。袁贵仁认为,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立足国情、尊重实践、放眼国际、系统布局,从服务治国理政的高度来明确定位,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基本属性,着力在更新理念、适应需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符合规律、突出特色、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目标上来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也应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概言之,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比较和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应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体现公平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进步贡献程度高。
二、如何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 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3年前我国经过反复酝酿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大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三步走”的战略,2015 年就应该初步形成体系框架。因此,延续2011 年尤其是2012 年的工作,2013年要继续重点推进中高职的统筹与衔接。
统筹的重心在地方,衔接的重心在中央。
从统筹来看,教育部在2011年实现了由一个司局管理中高职的格局,2012年更是基于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来布置、推进各项工作。正如鲁昕所言,对教育部来说,中高职不能再提“协调发展”了,因为在管理上已经很协调了。不过在各省,目前绝大部分地区仍是维持了中高职分开管理的体制。一些地方出于部门本位考虑,在中职和高职的发展上还是“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调”。自上而下理顺管理体制不是易事,在2013年期待能有所进展。
从衔接来看,教育部已经印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自2012年起,已经开始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以从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这一计划已进入到了文本征求意见阶段,料将在2013年下半年出台。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袁贵仁在年初提出,要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重点抓好产教融合、职普沟通、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加快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步伐,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他所勾画的愿景是,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实现中国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新局面。
以“拓空间”、“打通道”为切入点的体系建设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其标志就是回应社会重大关切,推动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2012年深化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推广“技能 知识”考试方式,近500所院校开展试点,招生102万人,均达到2011年的2倍以上。2013年更进一步,据悉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深化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有了好的顶层设计,基层贯彻落实才能有更好的依循。
从教育部起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几次修改文本看,有望建构中职、高职、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相衔接的培养体系,转型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当然,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问题,也要处理好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的中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问题。对于后者,业界呼吁多年未果,近年来解决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如何落实政府责任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是2013年的重头戏。其实,这次会议在去年就酝酿召开,今年若举行也符合惯例,并恰切时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朱镕基和温家宝在先后担任政府总理时,都主持召开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代表了当届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意志。
2013年,新一届政府将组成。在对待职业教育问题上态度如何,规划如何,措施如何,这是民众和战线所关注的。
基于到2020年教育大计的《教育规划纲要》,针对职业教育强调“大力发展”。这也是自影响深远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28年来我国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所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未来7年乃至更长时期,这一发展方针将不会动摇。
从这次职教大会的筹备情况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进入大会主题。根据教育部高层介绍,大会将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和体系建设出台相关《决定》和《规划》。《决定》将提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多方面政策措施。《规划》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项制度和重点工作任务。《决定》与《规划》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以此形成到2020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我们同时期待,已进行多年的《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实现依法治教,修订、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法》比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制定将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落实”“支持”“监管”应是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体现的关键词。
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落实各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年前就强调的,抓好落实,这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工作所需。“不少事情过去不是没提过,不是没说到,而是提出、说过之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子,最后不了了之,没有真正落实,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落实的着眼点有二。一是要保证规模,尤其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要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如果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不能以大规模、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前提,那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就会大受影响和削弱。
二是要保证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的实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2013年中央财政将会安排经费,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等。目前在筹好经费的同时,关键是要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把钱更多地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教育部的工作计划显示,2013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我们认为,在全面清理针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监管。
四、如何推进改革试验与示范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哪些教育体制臻于成熟,哪些可以基本定型,哪些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哪些还没去触动?我们应该如何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为下一代适应时代新变化作好准备?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找准那些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成为着力点,取得实质性、历史性的进展?
袁贵仁部长提交给教育战线的这些问题,尤其值得职业教育界深思。
从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实践来看,可以从层次、区域、学校三种角度来加以审视。
层次——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在改革创新总体方向上紧扣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在改革创新的具体目标上着眼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基本制度的建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这项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中职改革工程,在2012年并没有预期收尾。因此,在2013年总结好这次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已经“行动”了,高职怎么办?有关人士表态,2013年教育部也将参考中职模式,启动同样为期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高职计划实施后,能否有效借鉴中职计划实施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加强绩效考评和经费保障,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需要的建议是,在3年的时段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点不必求多求全,覆盖面不必求量求大,而是要立足于“高”、立足于“新”,重点布局,重点突破。
区域——
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天津等地签署协议,共建了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从试验区的布局来看,早期成立的天津、四川等试验区更加注重综合改革,而后期成立的部分试验区更加注重专项领域试验,比如黑龙江试验区服务现代农业、山东潍坊试验区服务黄蓝战略、安徽皖江城市带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
在此基础上,2010年12月教育部部署56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体改试点着眼办学体制机制、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族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六个方面。 去年,教育部专门就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召开全国性会议。
我们寄望,无论是试验区还是体改试点,都能真正积累一批典型经验和案例,在其他地方能够推广乃至复制,实现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相对完美的结合。
学校——
与层次角度改革的顺序刚好相反,学校角度的改革始自高职,再延及中职。
2006年末,教育部和财政部召开网络视频会议,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示范校和100所骨干校得到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有关方面曾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及2012年的年末,四次召开大规模的示范性建设成果展示会。
2010年6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家联合下发文件,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4年的建设周期里,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将得到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
对于中高职示范建设,还需跟进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要使示范性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更深入和普遍地引起共鸣,进而产生共振效应。高职通过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基本实现了入围建设院校的相互学习。中职至今没有开展过较大规模的综合性的交流活动,主要基于专项的微观互动。既要促进数量较少的示范性院校的进步,也要促进全国范围的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这才是示范建设的要义。第二,对已经结束了示范性建设工作的院校,在下一步发展上应该有明确的“说法”和持续支持发展的规划。一些学校和研究者提出“后示范建设”的提议,但是在政策层面并未得到认同和落实。当初,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被教育部高层称为类同高教的“211工程”。如此的话,后续的安排也应该比照高教的“211工程”来进行。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职业教育的改革试验与示范,其依托都是具体的学校,其聚焦点都在教学与管理。近年来,教育部门相继召开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并下发相关文件。有关研究机构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也开始发布中职和高职质量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革举措,能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都集中到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同时如袁贵仁所强调的,能突出制度建设,突出标准建设,能形成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如何突出民生导向
从现代职业教育肇始以来,职业教育就与“民生”紧密相连在一起。这是因为,远溯黄炎培先生等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起,职业教育就一直围绕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而展开,为民众培养基本的发展能力,为民众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保护民众基本的受教育权益。
当前,突出职业教育的民生导向,一是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及边远地区的职业教育,二是要加强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不利群体的扶助。
我国的城镇化即使进展顺利,农村人口到2020年至少还有5亿,仍然是个庞大的群体。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国中职教育中的比重均超过80%。因此,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新增空间主要在农村。有人甚至认为,在“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对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有专条表述。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陕西召开专门会议,并联合下发相关文件。
当时参会者中就有人言,农村职业教育再不重视就会彻底垮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均办学条件薄弱,专任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从国家政策来看,除了2004年国家发改委挑头实施的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外,近年来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专门的资金支持项目。2011年会议也是柔性措施较多,刚性推动不足。
2013年,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继续举办内地西藏和新疆班,积极推进东中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推动城乡间、区域间协调发展,都是必要之举。
2013年,还有一项工作值得期待,这就是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的创建。我国一些地方实行的是省管县的体制。这种体制常常导致县域职成教育在项目和经费上“省管不足、市管不到”。所以,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的评比,不仅仅是要树立一批典型,而且是要找到农村职成教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子。
2013年,职业教育的助学政策无疑将继续执行。有关方面也在争取扩大中高职学生免学费的范围。这项政策当然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比助学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布局结构调整,逐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上述问题,提高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整体的吸引力。
作者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如何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如何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要求,这是我国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已历经百余年的国度,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对全球的普世价值和影响力体现在何处?
基于2013年的态势,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上述的思考作以分解和分析。
一、如何认识现代职业教育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战略目标。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我们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什么是基本实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有哪些,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从事哲学研究的教育部袁贵仁部长2013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这些发问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而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指标体系?什么是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有哪些,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从意义上来讲,正如袁贵仁所强调,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迫切要求职工技术更新和技能培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机会。
从内涵上来讲,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现代”二字。袁贵仁认为,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立足国情、尊重实践、放眼国际、系统布局,从服务治国理政的高度来明确定位,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基本属性,着力在更新理念、适应需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符合规律、突出特色、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目标上来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也应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概言之,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比较和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应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体现公平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进步贡献程度高。
二、如何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 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3年前我国经过反复酝酿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大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三步走”的战略,2015 年就应该初步形成体系框架。因此,延续2011 年尤其是2012 年的工作,2013年要继续重点推进中高职的统筹与衔接。
统筹的重心在地方,衔接的重心在中央。
从统筹来看,教育部在2011年实现了由一个司局管理中高职的格局,2012年更是基于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来布置、推进各项工作。正如鲁昕所言,对教育部来说,中高职不能再提“协调发展”了,因为在管理上已经很协调了。不过在各省,目前绝大部分地区仍是维持了中高职分开管理的体制。一些地方出于部门本位考虑,在中职和高职的发展上还是“各弹各的琴,各唱各的调”。自上而下理顺管理体制不是易事,在2013年期待能有所进展。
从衔接来看,教育部已经印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自2012年起,已经开始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以从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这一计划已进入到了文本征求意见阶段,料将在2013年下半年出台。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袁贵仁在年初提出,要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重点抓好产教融合、职普沟通、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加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加快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步伐,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他所勾画的愿景是,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实现中国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新局面。
以“拓空间”、“打通道”为切入点的体系建设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其标志就是回应社会重大关切,推动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2012年深化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推广“技能 知识”考试方式,近500所院校开展试点,招生102万人,均达到2011年的2倍以上。2013年更进一步,据悉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将制定实施深化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有了好的顶层设计,基层贯彻落实才能有更好的依循。
从教育部起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几次修改文本看,有望建构中职、高职、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相衔接的培养体系,转型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当然,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问题,也要处理好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的中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问题。对于后者,业界呼吁多年未果,近年来解决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如何落实政府责任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是2013年的重头戏。其实,这次会议在去年就酝酿召开,今年若举行也符合惯例,并恰切时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朱镕基和温家宝在先后担任政府总理时,都主持召开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代表了当届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意志。
2013年,新一届政府将组成。在对待职业教育问题上态度如何,规划如何,措施如何,这是民众和战线所关注的。
基于到2020年教育大计的《教育规划纲要》,针对职业教育强调“大力发展”。这也是自影响深远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28年来我国发展教育事业一直所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未来7年乃至更长时期,这一发展方针将不会动摇。
从这次职教大会的筹备情况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进入大会主题。根据教育部高层介绍,大会将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和体系建设出台相关《决定》和《规划》。《决定》将提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多方面政策措施。《规划》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项制度和重点工作任务。《决定》与《规划》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以此形成到2020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我们同时期待,已进行多年的《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实现依法治教,修订、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法》比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制定将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落实”“支持”“监管”应是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体现的关键词。
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落实各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年前就强调的,抓好落实,这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工作所需。“不少事情过去不是没提过,不是没说到,而是提出、说过之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子,最后不了了之,没有真正落实,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落实的着眼点有二。一是要保证规模,尤其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要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如果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不能以大规模、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前提,那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就会大受影响和削弱。
二是要保证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的实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2013年中央财政将会安排经费,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等。目前在筹好经费的同时,关键是要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把钱更多地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教育部的工作计划显示,2013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我们认为,在全面清理针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监管。
四、如何推进改革试验与示范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哪些教育体制臻于成熟,哪些可以基本定型,哪些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哪些还没去触动?我们应该如何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为下一代适应时代新变化作好准备?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找准那些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成为着力点,取得实质性、历史性的进展?
袁贵仁部长提交给教育战线的这些问题,尤其值得职业教育界深思。
从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实践来看,可以从层次、区域、学校三种角度来加以审视。
层次——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在改革创新总体方向上紧扣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在改革创新的具体目标上着眼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基本制度的建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这项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中职改革工程,在2012年并没有预期收尾。因此,在2013年总结好这次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已经“行动”了,高职怎么办?有关人士表态,2013年教育部也将参考中职模式,启动同样为期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高职计划实施后,能否有效借鉴中职计划实施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加强绩效考评和经费保障,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需要的建议是,在3年的时段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点不必求多求全,覆盖面不必求量求大,而是要立足于“高”、立足于“新”,重点布局,重点突破。
区域——
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天津等地签署协议,共建了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从试验区的布局来看,早期成立的天津、四川等试验区更加注重综合改革,而后期成立的部分试验区更加注重专项领域试验,比如黑龙江试验区服务现代农业、山东潍坊试验区服务黄蓝战略、安徽皖江城市带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
在此基础上,2010年12月教育部部署56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体改试点着眼办学体制机制、学校规范化建设、督导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族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地方政府促进高职发展六个方面。 去年,教育部专门就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召开全国性会议。
我们寄望,无论是试验区还是体改试点,都能真正积累一批典型经验和案例,在其他地方能够推广乃至复制,实现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相对完美的结合。
学校——
与层次角度改革的顺序刚好相反,学校角度的改革始自高职,再延及中职。
2006年末,教育部和财政部召开网络视频会议,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示范校和100所骨干校得到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有关方面曾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及2012年的年末,四次召开大规模的示范性建设成果展示会。
2010年6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家联合下发文件,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4年的建设周期里,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将得到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
对于中高职示范建设,还需跟进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要使示范性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更深入和普遍地引起共鸣,进而产生共振效应。高职通过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基本实现了入围建设院校的相互学习。中职至今没有开展过较大规模的综合性的交流活动,主要基于专项的微观互动。既要促进数量较少的示范性院校的进步,也要促进全国范围的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这才是示范建设的要义。第二,对已经结束了示范性建设工作的院校,在下一步发展上应该有明确的“说法”和持续支持发展的规划。一些学校和研究者提出“后示范建设”的提议,但是在政策层面并未得到认同和落实。当初,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被教育部高层称为类同高教的“211工程”。如此的话,后续的安排也应该比照高教的“211工程”来进行。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职业教育的改革试验与示范,其依托都是具体的学校,其聚焦点都在教学与管理。近年来,教育部门相继召开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并下发相关文件。有关研究机构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也开始发布中职和高职质量报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革举措,能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都集中到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同时如袁贵仁所强调的,能突出制度建设,突出标准建设,能形成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如何突出民生导向
从现代职业教育肇始以来,职业教育就与“民生”紧密相连在一起。这是因为,远溯黄炎培先生等创办中华职业学校起,职业教育就一直围绕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而展开,为民众培养基本的发展能力,为民众创造基本的发展机会,保护民众基本的受教育权益。
当前,突出职业教育的民生导向,一是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及边远地区的职业教育,二是要加强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不利群体的扶助。
我国的城镇化即使进展顺利,农村人口到2020年至少还有5亿,仍然是个庞大的群体。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国中职教育中的比重均超过80%。因此,到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新增空间主要在农村。有人甚至认为,在“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可以划上等号。
对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有专条表述。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陕西召开专门会议,并联合下发相关文件。
当时参会者中就有人言,农村职业教育再不重视就会彻底垮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均办学条件薄弱,专任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从国家政策来看,除了2004年国家发改委挑头实施的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外,近年来针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专门的资金支持项目。2011年会议也是柔性措施较多,刚性推动不足。
2013年,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继续举办内地西藏和新疆班,积极推进东中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推动城乡间、区域间协调发展,都是必要之举。
2013年,还有一项工作值得期待,这就是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的创建。我国一些地方实行的是省管县的体制。这种体制常常导致县域职成教育在项目和经费上“省管不足、市管不到”。所以,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的评比,不仅仅是要树立一批典型,而且是要找到农村职成教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子。
2013年,职业教育的助学政策无疑将继续执行。有关方面也在争取扩大中高职学生免学费的范围。这项政策当然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比助学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布局结构调整,逐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上述问题,提高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整体的吸引力。
作者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