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时代进步,各行各业对于全面型人才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小学作为启蒙阶段,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所学所得,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从小全面开展劳动教育,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才能响应时代号召,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助力。
关键词:劳动实践;小学生;全面发展
1 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还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对于中小学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对于构建全面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实践对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劳动实践能力是在各种劳动活动中锻炼提高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注重加强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并拓宽对事物的认识,更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终身受益的。
2 缺乏劳动实践的弊端
2.1 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来说,背诵这些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诗句要比真正动手实践容易得多。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把这些古诗背的滚瓜烂熟,却对于古诗中想要传达的劳动精神一知半解,只是把这当成老师和学校布置的任务。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而教,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学。久而久之,我们的家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爱劳动,四肢简单、头脑不一定发达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特征。加之,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而小学生年龄尚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就把大量的闲暇时间都花费在玩游戏上,使得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最终导致动手实践能力的弱化和缺失。
2.2 劳动价值观念偏差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有些孩子从出生后就被家长置于密不透风的保护壳中,因为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孩子身上,孩子只需要会学习,学好习,上个好大学就行,其他事情则由家长代劳代办即可。“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只能去工地搬砖!”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绝于耳。这些家长本着为孩子的将来负责考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对于劳动的错误认知观念却在孩子心中悄无声息埋下了种子。这些小学生由于在家长的长期“保护”下,缺乏勞动实践机会,同时受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下来自己的劳动观念也出现偏差,开始从心里排斥劳动,甚至鄙视劳动,认为劳动尤其体力劳动就是不体面的,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2.3 主动创新意识薄弱
小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光是要解决已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若是小学生不经常参加劳动实践,也就不会去思考怎样解决突发问题,自然无法养成自主创新意识。而且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老师的传授,很少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虽然说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但学校重视程度和老师专业能力不够,教学方式还是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没有差别。即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做,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更别提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了。
2.4 社会责任感缺失
部分家长和老师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生在此影响下,逐渐产生了“只要学习好,其他不重要”的心理,于是就有了某些学生在座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的现象。缺乏劳动实践的小学生,失去了很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逐渐对劳动实践产生抵触感,他们认为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项任务而不是提升自我的过程,对于无法逃避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只是应付而已。这些小学生光顾着完成自己的实践任务,不在乎他人是否需要帮助,不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什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久而久之,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容易导致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冷漠、关系紧张,因此后患无穷。
3 加强劳动实践的意义
3.1 提高小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认知水平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引下,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够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并提供自己的行动能力。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然而现在的一些孩子被家长呵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足不出户,不舍得让其遭受一点风雨。这就导致许多小学生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所以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劳动意识,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获取正确认知的前提,实践才能出真知。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极地参与实践才能探寻未知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下只会考试的得分机器。
3.2 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互助意识
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最光荣”的概念深深扎根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还能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使他们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生发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劳动实践活动解决了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他人、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的精神需要。劳动实践活动往往是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主题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他人造成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得到与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各取所长,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3 培养小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现在有些家庭对于孩子是过度宠爱,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难,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这些家长的态度是,能帮孩子做的就帮,能替孩子做的就做,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将来考个好大学就心满意足了。可他们没想过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时候,却完全不想自己动手,潜意识里只想求助于父母他人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家长和老师从小学阶段就应当重视引导孩子主动动手劳动,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孩子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思考如何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解决问题。小学生通过家庭或者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还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小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到了劳动成果,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实践技能日益熟练,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或者麻烦,还有利于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创造性。
3.4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性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增强劳动意识、锻炼的学生体格与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荣誉感,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就需要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小学生从小在参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大大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早早地为小学生未来更好地踏入社会做准备。
4 加强劳动实践的策略
4.1 纠正劳动认知偏差,端正小学生劳动态度
认知是教育之首,也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所在。劳动实践需要正确认知来引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纠正以往的错误劳动观念,以身作则。不能只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更不能向孩子灌输劳动岗位有三六九等、体力劳动低级等认知偏差。家长和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要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实践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这一重要性,指导孩子动手实践,端正劳动态度,纠正劳动认知,为孩子的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4.2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
学校和家庭应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家校联手,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劳动实践课,聘请专业老师引导孩子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务劳动,这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4.3 构建家校合作体系,保障小学生劳动实效
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家校双方要坚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表现是否一致,家长和老师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和老师可以将孩子的日常劳动表现记录下来并反馈给对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考量,保证劳动实践发挥实效、落实到实处。对于表现优异的小学生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让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及时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
5 结语
新时代,对于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正所谓劳动塑造品格,通过劳动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耐心细致的习惯,与以及团结友爱的互助关系。我们不光要注重提高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其劳动实践能力。家庭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补齐教育短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蕊.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J].奋斗,2018(12).
[2] 刘建龙.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J].学周刊,2018(15).
[3] 陈锋.劳动实践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8(31).
[4] 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期小学生劳动认知的培养研究:家校共育视角”(项目编号:SJCX19_0911)。
作者简介:史宇忻(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田宇(2000—),女,江苏徐州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
关键词:劳动实践;小学生;全面发展
1 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还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对于中小学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对于构建全面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实践对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劳动实践能力是在各种劳动活动中锻炼提高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注重加强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并拓宽对事物的认识,更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孩子而言无疑是终身受益的。
2 缺乏劳动实践的弊端
2.1 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来说,背诵这些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诗句要比真正动手实践容易得多。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把这些古诗背的滚瓜烂熟,却对于古诗中想要传达的劳动精神一知半解,只是把这当成老师和学校布置的任务。老师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而教,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学。久而久之,我们的家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爱劳动,四肢简单、头脑不一定发达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特征。加之,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而小学生年龄尚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就把大量的闲暇时间都花费在玩游戏上,使得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最终导致动手实践能力的弱化和缺失。
2.2 劳动价值观念偏差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有些孩子从出生后就被家长置于密不透风的保护壳中,因为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孩子身上,孩子只需要会学习,学好习,上个好大学就行,其他事情则由家长代劳代办即可。“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只能去工地搬砖!”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绝于耳。这些家长本着为孩子的将来负责考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对于劳动的错误认知观念却在孩子心中悄无声息埋下了种子。这些小学生由于在家长的长期“保护”下,缺乏勞动实践机会,同时受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下来自己的劳动观念也出现偏差,开始从心里排斥劳动,甚至鄙视劳动,认为劳动尤其体力劳动就是不体面的,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2.3 主动创新意识薄弱
小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光是要解决已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若是小学生不经常参加劳动实践,也就不会去思考怎样解决突发问题,自然无法养成自主创新意识。而且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老师的传授,很少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虽然说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但学校重视程度和老师专业能力不够,教学方式还是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没有差别。即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做,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更别提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了。
2.4 社会责任感缺失
部分家长和老师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生在此影响下,逐渐产生了“只要学习好,其他不重要”的心理,于是就有了某些学生在座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的现象。缺乏劳动实践的小学生,失去了很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逐渐对劳动实践产生抵触感,他们认为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项任务而不是提升自我的过程,对于无法逃避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只是应付而已。这些小学生光顾着完成自己的实践任务,不在乎他人是否需要帮助,不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什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久而久之,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容易导致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冷漠、关系紧张,因此后患无穷。
3 加强劳动实践的意义
3.1 提高小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认知水平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引下,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够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并提供自己的行动能力。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然而现在的一些孩子被家长呵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足不出户,不舍得让其遭受一点风雨。这就导致许多小学生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差等一系列现象。所以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劳动意识,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获取正确认知的前提,实践才能出真知。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极地参与实践才能探寻未知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下只会考试的得分机器。
3.2 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互助意识
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最光荣”的概念深深扎根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还能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使他们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自然生发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劳动实践活动解决了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他人、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的精神需要。劳动实践活动往往是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主题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他人造成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得到与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各取所长,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3 培养小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现在有些家庭对于孩子是过度宠爱,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难,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这些家长的态度是,能帮孩子做的就帮,能替孩子做的就做,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将来考个好大学就心满意足了。可他们没想过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时候,却完全不想自己动手,潜意识里只想求助于父母他人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家长和老师从小学阶段就应当重视引导孩子主动动手劳动,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孩子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思考如何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解决问题。小学生通过家庭或者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还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小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到了劳动成果,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实践技能日益熟练,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或者麻烦,还有利于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创造性。
3.4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性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增强劳动意识、锻炼的学生体格与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荣誉感,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就需要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小学生从小在参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大大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早早地为小学生未来更好地踏入社会做准备。
4 加强劳动实践的策略
4.1 纠正劳动认知偏差,端正小学生劳动态度
认知是教育之首,也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所在。劳动实践需要正确认知来引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纠正以往的错误劳动观念,以身作则。不能只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更不能向孩子灌输劳动岗位有三六九等、体力劳动低级等认知偏差。家长和老师要从自身做起,首要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实践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这一重要性,指导孩子动手实践,端正劳动态度,纠正劳动认知,为孩子的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4.2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
学校和家庭应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家校联手,让小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学校可以增设劳动实践课,聘请专业老师引导孩子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务劳动,这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4.3 构建家校合作体系,保障小学生劳动实效
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家校双方要坚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表现是否一致,家长和老师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和老师可以将孩子的日常劳动表现记录下来并反馈给对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考量,保证劳动实践发挥实效、落实到实处。对于表现优异的小学生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让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及时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
5 结语
新时代,对于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正所谓劳动塑造品格,通过劳动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耐心细致的习惯,与以及团结友爱的互助关系。我们不光要注重提高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其劳动实践能力。家庭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补齐教育短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蕊.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J].奋斗,2018(12).
[2] 刘建龙.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J].学周刊,2018(15).
[3] 陈锋.劳动实践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8(31).
[4] 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期小学生劳动认知的培养研究:家校共育视角”(项目编号:SJCX19_0911)。
作者简介:史宇忻(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田宇(2000—),女,江苏徐州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