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建筑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今天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面临的价值取向、审美思维、时空观念、文化模式等,都显得极为复杂和难解。本文从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系统的阐述了建筑美学兼容性。
【关键词】 建筑美学;审美价值;文化概念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文化的空前融合,在建筑业的发展中,美学的概念出现了多次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转变不仅仅是那几座代表建筑,追根溯源是由于社会科学、经济技术、以及人文甚至有交通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引发的建筑美学的体系和观念的转变。
一、规则与无序相辅相成
(一)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
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
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
(二)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
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經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
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
(三)以“无序”来对抗“规则”
“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
(四)当代建筑审美出现无序的构成
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
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
二、呈现出明晰与混沌共存
(一)混沌思维给当代建筑聚落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
混沌思维作为机械论模式的对立面受到当代建筑师的重视,但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明晰”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混沌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在一个层次上的混沌可产生另一个层次上的明晰”。
从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讨论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个层次的混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
(二)混沌学所蕴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力
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种展示非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空间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精神。
混沌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聚落。
三、发展与回归相溶为建筑审美的追求
(一)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变化
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
(二)作为建筑审美的发展,人类中心论被逐渐打破。
在当代人类世界有两种相关的危机:一是最直观的危机是环境的危机;二是更微妙,也同样是致命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与自己的联系、与所有包围人类的一切关系的危机,还有和地球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危机。
(三)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协调。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同人类以外的自然生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价值,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
建筑聚落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和自己的种群、其他的种群以及非生物的环境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四、结束语
在建筑美学发展岁月的河流中,每一次转变,都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科技、社会、经济、人文、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正在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相结合兼容的新形态,力求当今的建筑美学在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都体现出一种兼容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战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5(08)
[2]张鸽娟,廖劲松.对建筑美的人文内涵的认识[J].山西建筑.2005(13)
[3]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
【关键词】 建筑美学;审美价值;文化概念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文化的空前融合,在建筑业的发展中,美学的概念出现了多次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转变不仅仅是那几座代表建筑,追根溯源是由于社会科学、经济技术、以及人文甚至有交通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引发的建筑美学的体系和观念的转变。
一、规则与无序相辅相成
(一)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
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
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
(二)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
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經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
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
(三)以“无序”来对抗“规则”
“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
(四)当代建筑审美出现无序的构成
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
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
二、呈现出明晰与混沌共存
(一)混沌思维给当代建筑聚落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
混沌思维作为机械论模式的对立面受到当代建筑师的重视,但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明晰”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混沌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在一个层次上的混沌可产生另一个层次上的明晰”。
从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讨论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个层次的混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
(二)混沌学所蕴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力
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种展示非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空间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精神。
混沌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聚落。
三、发展与回归相溶为建筑审美的追求
(一)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变化
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
(二)作为建筑审美的发展,人类中心论被逐渐打破。
在当代人类世界有两种相关的危机:一是最直观的危机是环境的危机;二是更微妙,也同样是致命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与自己的联系、与所有包围人类的一切关系的危机,还有和地球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危机。
(三)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协调。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同人类以外的自然生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价值,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
建筑聚落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和自己的种群、其他的种群以及非生物的环境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四、结束语
在建筑美学发展岁月的河流中,每一次转变,都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科技、社会、经济、人文、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正在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相结合兼容的新形态,力求当今的建筑美学在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都体现出一种兼容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战略研究[J].建筑学报.2005(08)
[2]张鸽娟,廖劲松.对建筑美的人文内涵的认识[J].山西建筑.2005(13)
[3]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