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扩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不再是一种奢望。
一、潜心会文,留住文本的“根”
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经成为教师课堂的必然选择。然而,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拓展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留住文本的“根”。
(一) 深入挖掘拓展教材
教师应在立足教材的同时,不被教材框死,深入挖掘教材,把握课文的本质,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材料作为拓展对象,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如学完《蟋蟀的住宅》,我让学生说说“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使学生知道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也会不一样。之后,我又让学生做小练笔:在我眼里,这里是蟋蟀的(
),它在这里(
)。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
在这一案例中,品读“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正是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的体现。在“写话拓展”中,学生品味了语言的精妙,又感受到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对这小生命的敬佩。
(二) 读中感悟拓展情境
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等手段拓展情境,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一段,我让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练习:“我还忘不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这样的情境拓展,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以孩子真实的感悟作铺垫,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读课文,主体活动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也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紧扣目标,抓准拓展的“点”
加强内化课文词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拓展点,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 空白处拓展让文字还原
文章中,有时作者因为特殊需要而含蓄表达甚至留白,教师应准确挖掘出教材中的留白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让学生把未尽之意尽情表露。
如教学《燕子专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了“呼吁”之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想他们会呼吁些什么,并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到了?”随机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接着教师试着用采访的形式请学生发言,那人们怎么寻找燕子的呢,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呀?
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牢牢地捕捉到了这一“呼吁”,并以此为教学的生发点。通过有意识的朗读润泽之后,随机穿插“现场发问”这一环节。正因为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加之巧妙的情境创设,学生便有了深入的体味。
(二) 关键词语处拓展让感悟更深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寻找到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拓展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意,较全面地感悟文本。
如教学《风筝》,理解“憧憬”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用细苇和纸做起风筝来。他们边做边会想些什么?请用“我想做一只——的风筝,希望它”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道:是呀,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做的风筝能够飞到最高最高……像他们这样,一边做一边在心里想象做好以后的情形,这就叫——憧憬!(出示这个词和拼音)学生齐读。
此案例中,教师围绕“憧憬”一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再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体会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喜爱之情。
三、基于学情,理清拓展之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总体把握,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之成为一条清晰的知识线,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使之巩固,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向着更高一级的整体辐射、发展,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
(一) 拓展模仿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各阶段的要求呈递进式。如果教师能有目的地在各个阶段中进行拓展训练,就能帮助学生分解难点,有机地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材料、语言,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如同样写动物,三下的《翠鸟》、四上的《母鸡》拓展教学就不一样。
【案例1】《翠鸟》(三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世界上有90多种翠鸟,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风采。(课件出示翠鸟图片)
师:你有什么发现?喜欢哪一只就观察哪一只,向大家说说它的样子。(学生观察交流)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得真棒,对翠鸟的外形观察得真仔细。翠鸟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想知道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请大家课后查查资料吧!
【案例2】《母鸡》(四上)教学片段
(学完课文后)
师: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喜爱母鸡吗?可是,文章前三段明明写的是讨人厌的母鸡呀!(生答)
师:是啊,当作者看到了一只勇敢、尽心、无私奉献的母鸡时,原来对这只母鸡不好的印象就会改观,母鸡原来的缺点,现在看来说不定成了优点,成了可爱之处了。那么,你能把前面写母鸡缺点的三段改写一下,让别人看起来也变成优点吗?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写动物,三下年级要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通过图片的感性认识,学生能较具体地说出翠鸟的外形特点,而上四年级的要求更高一层,不仅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还要表达喜爱之情。所以教师所采用的拓展方法也是不同的,《翠鸟》采用图片,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仿说。《母鸡》则尽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通过揣摩作者心情进行改写。
(二) 拓展实践陶冶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学完课文《鲸》后,我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关于鲸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种鲸,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作介绍。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进行介绍,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通过拓展使学生的“学”有所提升。以上案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通过拓展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集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让我们努力寻找拓展的有效之路,找准拓展的方向,帮助学生走向有效的绿色通道。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310030)
一、潜心会文,留住文本的“根”
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经成为教师课堂的必然选择。然而,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拓展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留住文本的“根”。
(一) 深入挖掘拓展教材
教师应在立足教材的同时,不被教材框死,深入挖掘教材,把握课文的本质,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材料作为拓展对象,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如学完《蟋蟀的住宅》,我让学生说说“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使学生知道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也会不一样。之后,我又让学生做小练笔:在我眼里,这里是蟋蟀的(
),它在这里(
)。尝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
在这一案例中,品读“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正是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的体现。在“写话拓展”中,学生品味了语言的精妙,又感受到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对这小生命的敬佩。
(二) 读中感悟拓展情境
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等手段拓展情境,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一段,我让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练习:“我还忘不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这样的情境拓展,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以孩子真实的感悟作铺垫,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读课文,主体活动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也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紧扣目标,抓准拓展的“点”
加强内化课文词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拓展点,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 空白处拓展让文字还原
文章中,有时作者因为特殊需要而含蓄表达甚至留白,教师应准确挖掘出教材中的留白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让学生把未尽之意尽情表露。
如教学《燕子专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了“呼吁”之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想他们会呼吁些什么,并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到了?”随机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接着教师试着用采访的形式请学生发言,那人们怎么寻找燕子的呢,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呀?
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牢牢地捕捉到了这一“呼吁”,并以此为教学的生发点。通过有意识的朗读润泽之后,随机穿插“现场发问”这一环节。正因为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加之巧妙的情境创设,学生便有了深入的体味。
(二) 关键词语处拓展让感悟更深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寻找到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拓展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意,较全面地感悟文本。
如教学《风筝》,理解“憧憬”一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用细苇和纸做起风筝来。他们边做边会想些什么?请用“我想做一只——的风筝,希望它”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引导道:是呀,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做的风筝能够飞到最高最高……像他们这样,一边做一边在心里想象做好以后的情形,这就叫——憧憬!(出示这个词和拼音)学生齐读。
此案例中,教师围绕“憧憬”一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再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词的意思,还体会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喜爱之情。
三、基于学情,理清拓展之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总体把握,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之成为一条清晰的知识线,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使之巩固,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向着更高一级的整体辐射、发展,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
(一) 拓展模仿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各阶段的要求呈递进式。如果教师能有目的地在各个阶段中进行拓展训练,就能帮助学生分解难点,有机地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材料、语言,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如同样写动物,三下的《翠鸟》、四上的《母鸡》拓展教学就不一样。
【案例1】《翠鸟》(三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世界上有90多种翠鸟,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它们的风采。(课件出示翠鸟图片)
师:你有什么发现?喜欢哪一只就观察哪一只,向大家说说它的样子。(学生观察交流)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得真棒,对翠鸟的外形观察得真仔细。翠鸟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想知道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请大家课后查查资料吧!
【案例2】《母鸡》(四上)教学片段
(学完课文后)
师: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喜爱母鸡吗?可是,文章前三段明明写的是讨人厌的母鸡呀!(生答)
师:是啊,当作者看到了一只勇敢、尽心、无私奉献的母鸡时,原来对这只母鸡不好的印象就会改观,母鸡原来的缺点,现在看来说不定成了优点,成了可爱之处了。那么,你能把前面写母鸡缺点的三段改写一下,让别人看起来也变成优点吗?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写动物,三下年级要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通过图片的感性认识,学生能较具体地说出翠鸟的外形特点,而上四年级的要求更高一层,不仅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还要表达喜爱之情。所以教师所采用的拓展方法也是不同的,《翠鸟》采用图片,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仿说。《母鸡》则尽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通过揣摩作者心情进行改写。
(二) 拓展实践陶冶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学完课文《鲸》后,我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关于鲸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种鲸,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作介绍。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进行介绍,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通过拓展使学生的“学”有所提升。以上案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通过拓展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集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让我们努力寻找拓展的有效之路,找准拓展的方向,帮助学生走向有效的绿色通道。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3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