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力量深入到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就成为一个主流趋势。但是高中教育目前仍处于一个重应试、轻素养的阶段,学校更多的将管理精力和教学实践投入到考试学科,导致非考试类学科不能及时引入新的教育手段。本文以信息化为研究视角,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改进对策两个方面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意在为新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启示,亦为高中非考试类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学习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社会的信息与技能,也可以为我国培养并储备相关的专业人才,还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信息化视野下,为了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实效,有必要对传统信息及技术教学进行革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革新课堂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課程体系不完整,内容存在缺陷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属于非高考类学科,本身就不受到重视,再加上被列入高中教学体系的时间尚短,因此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框架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选修模块包括算法和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其体系建设的主线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评价。按说,设计思路是比较完整的,且教学内容也具备一定的弹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理论艰深、技能浅薄的实际情况。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暂且不论,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施上就存在着不足,如机房常年不建设,不提升网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根本应付不了信息技术课程复杂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学只能停留在信息浅层加工阶段。再加上教师采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过于呆板,不符合课程的特点,所以课程实践存在很大的阻碍。
(二)学校信息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虽然被列入到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了,但是长期受不到重视。为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调配过来,或是由多学科教师兼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每一节课练习的都是软件的使用方法,指令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抑制了高中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没有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所以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实际上都不太重视。教师自身也缺乏学习的动力,专业的内容教不了,简单的内容不需要交,整个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都是滞后和消极的。更严重的情况是其他学科还会侵占信息技术课,这让本就课时不多的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举步维艰。基本的课时量不能保证,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没有充分锻炼的机会,只能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望而却步”。
(三)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缺乏主动性
高中的招生范围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环境差别很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自然也非常大。来自于城市的高中生,在课上学习的内容可能早已经熟稔于心,而来自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则更容易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一无所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悬殊特别大,让教师很难在其中取得平衡,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再加上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们宁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试科目的学习与复习上,对于这之外的内容无暇顾及,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只是把它当作紧张学习中一门偶尔放松的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认知偏差、主动性低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没有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所教课程自然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信息化视野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任务驱动教学,改变师生角色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逐渐发生改变。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生成者。教师则扮演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必须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科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在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之间做桥接的一个现代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对使用何种方式、组织哪些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因为有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条件,学习变得具有妙趣横生,例如在学习信息管理内容时,会涉及到初步的信息系统运行战略和信息技术规划内容,教师只需要做一些初步的引导工作,或是参与到学生自组学习小组的工作中,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力组织学习,有些学生善于勾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善于组建架构、有的学生善于整合资料,这些工作最终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信息技术规划的内容,不仅达成了学习目标,还保证了学生“第一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研究探索学习,构建课程体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升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项目、收集分析信息资料、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就连学习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必须走进社会,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以广泛的实践筛选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培养的能力,并为了获得这些技能主动的寻找渠道和方法。这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交往能力,增强了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由此提炼出的信息技术问题和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就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它们取之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路循环。相对于教师(教研组)以一己之力制定校本教材或是使用国家统一教材而罔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学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会自动查漏补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不足,然后做出主观性的努力,把自己的学习与课程、与外部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总能根据外部的实际环境为教学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學生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在一项调查中显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越早接触到信息技术。很多学生会在小学阶段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有一些学生在没有上高中之前,已经学会了排版、处理图片、制作网页等。可见,信息技术的学习早已经不是学校的专利。更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合力完成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地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动态,然后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更详细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地教学内容,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教育,让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学生在这种不断有所收获的过程中,会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种解决学生个体差异过大的教学方法,不仅让信息技术教育摆脱了实效低、难转化的困境,还让教学目标实现了“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四)评价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高中生的价值观是与时代相应和的,是时代的多元性造就了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这一点,并实时的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顺应时代多元化的趋势,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年轻一代的一个必然的途径。高中生的思想价值观、情绪情感尤为激荡,他们具备更成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态度认知。教师要想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生首先拉近心灵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起到榜样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借鉴IT行业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在其中必然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而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与方式。这时,教师可以表扬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就团队合作产生的凝聚力、责任感等给予肯定的评价。把德育教育和课程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类创新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的。因为连接了互联网,又适逢信息教育接入到课程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还有微信、博客、BBS等符合年轻一代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渠道,可以加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应该实时的利用它们,把信息技术的学习放置到整个网络中,形成一个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一致的学习条件,然后将网络最大的优势--资源分享运用到课程学习中。从最简单的让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到比较复杂的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完成。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后,学生不必再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一个负担,反而可以将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专家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引入到课堂上,给予学生获得更多优质资源的机会。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纳入到信息化视角后,应该全面审视当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从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加强师生信息教育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最终实现培育具备综合化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相对接,使中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广强.信息化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
[2]袁亚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9(01)
[3]贾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9(01)
[4]赵想琴.浅析高中信息技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培养目标[A];中学教育科研,2017(1-2)[C]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学习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社会的信息与技能,也可以为我国培养并储备相关的专业人才,还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信息化视野下,为了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实效,有必要对传统信息及技术教学进行革新,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革新课堂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課程体系不完整,内容存在缺陷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属于非高考类学科,本身就不受到重视,再加上被列入高中教学体系的时间尚短,因此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框架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选修模块包括算法和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其体系建设的主线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评价。按说,设计思路是比较完整的,且教学内容也具备一定的弹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理论艰深、技能浅薄的实际情况。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暂且不论,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施上就存在着不足,如机房常年不建设,不提升网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根本应付不了信息技术课程复杂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学只能停留在信息浅层加工阶段。再加上教师采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过于呆板,不符合课程的特点,所以课程实践存在很大的阻碍。
(二)学校信息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虽然被列入到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中了,但是长期受不到重视。为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调配过来,或是由多学科教师兼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每一节课练习的都是软件的使用方法,指令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抑制了高中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没有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所以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实际上都不太重视。教师自身也缺乏学习的动力,专业的内容教不了,简单的内容不需要交,整个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都是滞后和消极的。更严重的情况是其他学科还会侵占信息技术课,这让本就课时不多的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举步维艰。基本的课时量不能保证,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没有充分锻炼的机会,只能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望而却步”。
(三)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缺乏主动性
高中的招生范围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环境差别很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自然也非常大。来自于城市的高中生,在课上学习的内容可能早已经熟稔于心,而来自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则更容易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一无所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悬殊特别大,让教师很难在其中取得平衡,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再加上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们宁愿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试科目的学习与复习上,对于这之外的内容无暇顾及,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只是把它当作紧张学习中一门偶尔放松的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认知偏差、主动性低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没有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所教课程自然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信息化视野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任务驱动教学,改变师生角色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逐渐发生改变。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生成者。教师则扮演了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必须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科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在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之间做桥接的一个现代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对使用何种方式、组织哪些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因为有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条件,学习变得具有妙趣横生,例如在学习信息管理内容时,会涉及到初步的信息系统运行战略和信息技术规划内容,教师只需要做一些初步的引导工作,或是参与到学生自组学习小组的工作中,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力组织学习,有些学生善于勾画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善于组建架构、有的学生善于整合资料,这些工作最终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信息技术规划的内容,不仅达成了学习目标,还保证了学生“第一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快速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研究探索学习,构建课程体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直倡导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实践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升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课题、设计项目、收集分析信息资料、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就连学习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必须走进社会,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以广泛的实践筛选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培养的能力,并为了获得这些技能主动的寻找渠道和方法。这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培养交往能力,增强了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由此提炼出的信息技术问题和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就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它们取之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路循环。相对于教师(教研组)以一己之力制定校本教材或是使用国家统一教材而罔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学生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会自动查漏补缺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不足,然后做出主观性的努力,把自己的学习与课程、与外部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总能根据外部的实际环境为教学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學生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计算机软件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在一项调查中显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越早接触到信息技术。很多学生会在小学阶段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有一些学生在没有上高中之前,已经学会了排版、处理图片、制作网页等。可见,信息技术的学习早已经不是学校的专利。更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校和社会合力完成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地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动态,然后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更详细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地教学内容,为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教育,让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学生在这种不断有所收获的过程中,会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种解决学生个体差异过大的教学方法,不仅让信息技术教育摆脱了实效低、难转化的困境,还让教学目标实现了“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四)评价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高中生的价值观是与时代相应和的,是时代的多元性造就了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这一点,并实时的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顺应时代多元化的趋势,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年轻一代的一个必然的途径。高中生的思想价值观、情绪情感尤为激荡,他们具备更成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态度认知。教师要想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生首先拉近心灵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起到榜样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借鉴IT行业的工作模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在其中必然需要承担不同的任务,而能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与方式。这时,教师可以表扬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就团队合作产生的凝聚力、责任感等给予肯定的评价。把德育教育和课程教育融合在一起,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类创新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的。因为连接了互联网,又适逢信息教育接入到课程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还有微信、博客、BBS等符合年轻一代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渠道,可以加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应该实时的利用它们,把信息技术的学习放置到整个网络中,形成一个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一致的学习条件,然后将网络最大的优势--资源分享运用到课程学习中。从最简单的让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到比较复杂的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完成。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后,学生不必再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一个负担,反而可以将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专家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引入到课堂上,给予学生获得更多优质资源的机会。
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纳入到信息化视角后,应该全面审视当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从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加强师生信息教育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最终实现培育具备综合化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相对接,使中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广强.信息化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
[2]袁亚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9(01)
[3]贾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9(01)
[4]赵想琴.浅析高中信息技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培养目标[A];中学教育科研,2017(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