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历史散文著作及本篇的历史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例如“无”、“寤”等通假字,“惊”、“生”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圈点批注、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左传》有哪些了解?《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体例完备、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间鲁国及几个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春秋》所作,即把《春秋》中简短记述的事件写成较完整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经文,文字简约,微言大义。《左传》是传文,“传”是对“经”的解释传述。注解《春秋》的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发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外部互相攻伐,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夺位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三)文题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由《春秋》里的一句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述的一个历史故事,是《左传》、《古文观止》的首篇。“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伯”指郑伯,郑庄公。春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郑伯属伯爵;“克”战胜,《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今有“攻克”等用法;“段”是庄公之弟共叔段;“于鄢”,介词结构作补语,“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四)整体感悟
1、朗读全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复述原文: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把握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结构:从“初”武姜生庄公起,到庄公与武姜和好“如初”止,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阴谋夺权前后的故事。
层次结构:
Ⅰ交待郑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第1段:矛盾开端
Ⅱ公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等待时机。第2-4段:矛盾激化
Ⅲ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第5段:矛盾爆发
Ⅳ郑庄公幽禁姜氏进而和好如初。第6-8段:矛盾解决
(五)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庄公寤生” 寤——啎:逆,倒着,指逆生,难产
“无使滋蔓” 无——毋:不要
“不义不昵” 昵——黏:能团结人
“命子封帅车” 帅——率:统率
2、古今字
“京城大叔” 大——太:指位列在前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叁:“三”的大写
“焉辟害” 辟——避:躲开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故名曰寤生” 名:命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合乎法度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不像弟弟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赋:朗诵诗
“臣请事之” 事:侍奉
“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2)动词用作名词
“有献于公”献:献上的东西
“尔有母遗”遗:敬奉的东西
(3)使动用法
“惊姜氏”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岩邑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常用的句式有五种:一是主语部分末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部分末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作照应,构成“……者,……也。”二是主语部分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用“也”帮助判断,构成“……,……也。”三是主语部分末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四是主语部分末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形式。五是主语部分不用“者”作提顿,在谓语部分连用两个词语“者”和“也”作结尾,构成“……,……者也。”
(2)被动句
“蔓革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表被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意念上的被动,无标识,译时常需在谓语前加“被”字;二是有标志语的被动句,“于、为、见、被”等作標志的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用代词“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其是之谓乎?”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三是以“是”和“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省略句
“生庄公及共叔段”“生”的主语武姜被省略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后省略宾语“做太子”
“可矣,厚将得众” “可”后省略谓语“除掉他”
“请以遗之” “以”后省略宾语“之”
“大叔出奔共” “奔”后省略“于”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前面省略介宾短语“以之”
(六)人物品评
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如何看待郑庄公、共叔段、姜氏这三位人物呢?分小组讨论,探究他们的人物形象,注意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人物进行多重角度分析。例如:郑庄公作为国君,作为儿子,作为长兄,分别扮演的角色形象如何。
(七)感悟“纯孝”品质
研读最后两段话,学习颍考叔以自己对待母亲的事例引到庄公与母亲相处局面以及为他想到解决方法“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聪明才智。并感受“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的中国优秀传统品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之情。
(八)课堂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叙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言辞简约、意旨深微,颇有难度。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前提下务必掌握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并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和评价,感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一写作特色。这种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写法就叫“春秋笔法”。
(九)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课文,在摘抄本上归纳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1、了解《左传》这部历史散文著作及本篇的历史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例如“无”、“寤”等通假字,“惊”、“生”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圈点批注、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左传》有哪些了解?《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体例完备、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间鲁国及几个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春秋》所作,即把《春秋》中简短记述的事件写成较完整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经文,文字简约,微言大义。《左传》是传文,“传”是对“经”的解释传述。注解《春秋》的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发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外部互相攻伐,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夺位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三)文题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由《春秋》里的一句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述的一个历史故事,是《左传》、《古文观止》的首篇。“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伯”指郑伯,郑庄公。春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郑伯属伯爵;“克”战胜,《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今有“攻克”等用法;“段”是庄公之弟共叔段;“于鄢”,介词结构作补语,“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四)整体感悟
1、朗读全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复述原文: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把握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结构:从“初”武姜生庄公起,到庄公与武姜和好“如初”止,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阴谋夺权前后的故事。
层次结构:
Ⅰ交待郑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第1段:矛盾开端
Ⅱ公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等待时机。第2-4段:矛盾激化
Ⅲ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第5段:矛盾爆发
Ⅳ郑庄公幽禁姜氏进而和好如初。第6-8段:矛盾解决
(五)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庄公寤生” 寤——啎:逆,倒着,指逆生,难产
“无使滋蔓” 无——毋:不要
“不义不昵” 昵——黏:能团结人
“命子封帅车” 帅——率:统率
2、古今字
“京城大叔” 大——太:指位列在前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叁:“三”的大写
“焉辟害” 辟——避:躲开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故名曰寤生” 名:命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合乎法度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不像弟弟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赋:朗诵诗
“臣请事之” 事:侍奉
“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2)动词用作名词
“有献于公”献:献上的东西
“尔有母遗”遗:敬奉的东西
(3)使动用法
“惊姜氏”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岩邑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常用的句式有五种:一是主语部分末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部分末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作照应,构成“……者,……也。”二是主语部分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用“也”帮助判断,构成“……,……也。”三是主语部分末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四是主语部分末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形式。五是主语部分不用“者”作提顿,在谓语部分连用两个词语“者”和“也”作结尾,构成“……,……者也。”
(2)被动句
“蔓革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表被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意念上的被动,无标识,译时常需在谓语前加“被”字;二是有标志语的被动句,“于、为、见、被”等作標志的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用代词“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其是之谓乎?”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三是以“是”和“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省略句
“生庄公及共叔段”“生”的主语武姜被省略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后省略宾语“做太子”
“可矣,厚将得众” “可”后省略谓语“除掉他”
“请以遗之” “以”后省略宾语“之”
“大叔出奔共” “奔”后省略“于”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前面省略介宾短语“以之”
(六)人物品评
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如何看待郑庄公、共叔段、姜氏这三位人物呢?分小组讨论,探究他们的人物形象,注意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人物进行多重角度分析。例如:郑庄公作为国君,作为儿子,作为长兄,分别扮演的角色形象如何。
(七)感悟“纯孝”品质
研读最后两段话,学习颍考叔以自己对待母亲的事例引到庄公与母亲相处局面以及为他想到解决方法“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聪明才智。并感受“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的中国优秀传统品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之情。
(八)课堂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叙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言辞简约、意旨深微,颇有难度。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前提下务必掌握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并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和评价,感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一写作特色。这种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写法就叫“春秋笔法”。
(九)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课文,在摘抄本上归纳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