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课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历史散文著作及本篇的历史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例如“无”、“寤”等通假字,“惊”、“生”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圈点批注、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左传》有哪些了解?《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体例完备、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间鲁国及几个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春秋》所作,即把《春秋》中简短记述的事件写成较完整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经文,文字简约,微言大义。《左传》是传文,“传”是对“经”的解释传述。注解《春秋》的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发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外部互相攻伐,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夺位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三)文题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由《春秋》里的一句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述的一个历史故事,是《左传》、《古文观止》的首篇。“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伯”指郑伯,郑庄公。春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郑伯属伯爵;“克”战胜,《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今有“攻克”等用法;“段”是庄公之弟共叔段;“于鄢”,介词结构作补语,“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四)整体感悟
  1、朗读全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复述原文: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把握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结构:从“初”武姜生庄公起,到庄公与武姜和好“如初”止,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阴谋夺权前后的故事。
  层次结构:
  Ⅰ交待郑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第1段:矛盾开端
  Ⅱ公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等待时机。第2-4段:矛盾激化
  Ⅲ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第5段:矛盾爆发
  Ⅳ郑庄公幽禁姜氏进而和好如初。第6-8段:矛盾解决
  (五)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庄公寤生” 寤——啎:逆,倒着,指逆生,难产
  “无使滋蔓” 无——毋:不要
  “不义不昵” 昵——黏:能团结人
  “命子封帅车” 帅——率:统率
  2、古今字
  “京城大叔” 大——太:指位列在前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叁:“三”的大写
  “焉辟害” 辟——避:躲开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故名曰寤生” 名:命名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合乎法度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不像弟弟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赋:朗诵诗
  “臣请事之” 事:侍奉
  “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2)动词用作名词
  “有献于公”献:献上的东西
  “尔有母遗”遗:敬奉的东西
  (3)使动用法
  “惊姜氏”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
  “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岩邑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常用的句式有五种:一是主语部分末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部分末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作照应,构成“……者,……也。”二是主语部分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用“也”帮助判断,构成“……,……也。”三是主语部分末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四是主语部分末不用“者”提顿,谓语部分不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形式。五是主语部分不用“者”作提顿,在谓语部分连用两个词语“者”和“也”作结尾,构成“……,……者也。”
  (2)被动句
  “蔓革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表被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意念上的被动,无标识,译时常需在谓语前加“被”字;二是有标志语的被动句,“于、为、见、被”等作標志的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用代词“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其是之谓乎?”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三是以“是”和“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省略句
  “生庄公及共叔段”“生”的主语武姜被省略
  “爱共叔段,欲立之”“立”后省略宾语“做太子”
  “可矣,厚将得众” “可”后省略谓语“除掉他”
  “请以遗之” “以”后省略宾语“之”
  “大叔出奔共” “奔”后省略“于”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前面省略介宾短语“以之”
  (六)人物品评
  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如何看待郑庄公、共叔段、姜氏这三位人物呢?分小组讨论,探究他们的人物形象,注意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人物进行多重角度分析。例如:郑庄公作为国君,作为儿子,作为长兄,分别扮演的角色形象如何。
  (七)感悟“纯孝”品质
  研读最后两段话,学习颍考叔以自己对待母亲的事例引到庄公与母亲相处局面以及为他想到解决方法“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聪明才智。并感受“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的中国优秀传统品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之情。
  (八)课堂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叙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言辞简约、意旨深微,颇有难度。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和层次结构的前提下务必掌握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并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和评价,感受“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一写作特色。这种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写法就叫“春秋笔法”。
  (九)作业布置
  反复朗读课文,在摘抄本上归纳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12册语文课本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古诗词里面蕴含了古代文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政治抱负、智慧。古诗词教学也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而阅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在陶冶情操,升华感情的同时,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扭曲的现象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丑侵袭着人们的生活。社会环境中许多不健康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正腐蚀着学生美好的也、灵。而语文作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及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学科,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审丑教育和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素养;审丑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
期刊
对所有语文教师来说,最头痛的莫过于批改作文。“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那么,新
期刊
【摘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低下,且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我们应该在这上面大下功夫,不然事倍功半。如:我们可加强学习,掌握儿童生理特点,做到有法可依;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引导学生提高注意力等等。总之,对刚上学的孩子的注意能力不能要求过高,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对注意力集中困难
期刊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组成单位,因此,班级的管理工作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大重点观察对象,更何况,一个班级的管理程度不但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形象和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初中生又处于青少年成长的敏感時期,因此,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也越来越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重要考察对象。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到底该怎样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优质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天真烂漫,对新奇趣味化的东西充满探究欲望和热情的时期,只有使教学变得有趣味性,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又有吸引力呢?笔者有以下四个观点:有效利用教材的情感条件,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育趣味教学的环境;采用特殊的语言训练,吸引学生养成良好的
期刊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同伴关系是年龄相仿或相相近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反映幼儿
期刊
【摘要】我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国学经典汇集了华夏千年的文化精髓,其流畅的行文、磅礴的气势、华丽的辞藻使得诵读时朗朗上口,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斗士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分,陶冶情操的同事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文章就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国学经典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国家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态度三方面简单阐述了中小学教学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积累  华
期刊
【摘要】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应该必备的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们养成倾听、表达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得同学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流。”由此可见,当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才,更需要的是会与他人沟通互动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以及满足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将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位。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于小学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