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从课程标准来看需要加强,从学生阅读现状来看更要强化,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更应坚持。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读书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人生是充实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家园,读书改变人生命运,让阅读舞动起来,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
关键词:阅读;舞动
学校生活是最能让我们留下记忆的地方,读的书、看的报都会是学生精神家园的构成。在构建读书型社会的今天,在文化强国的征途上,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读书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在学校,读书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愿望,更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责任。
阅读,从课程标准来看需要加强,从学生阅读现状来看更要强化,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更该坚持。读书改变命运,在校园里、在课堂上,让阅读舞动起来,让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家园。
一、“不求甚解”读出兴趣
我们很多家长或者是搞教育的人认为凡是读书就应将文章、书本弄得透彻,不能死记硬背。但现实生活中的小学生能不能完全理解书的内容?答案自然是不能。其实,读书很多时候不一定要完全去理解其真正含义和内容。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喜欢读书,不一定非得很透彻地理解。读的书多了,阅历增加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自然慢慢就懂了。据调查,小学生其实是最喜欢读书的。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接收的信息不多,也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但至少他们在读书,有了读书的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
二、主题阅读强化积累
“主题阅读”教学采取的“一主两翼”的做法,就是以教材为主,辅以“经典诵读”“主题阅读”。这种做法对于我校很有借鉴意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少。确立了主题就让课堂和课外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学生可读的内容,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就有了更多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每一组文章都突出了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窗口,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个主题更是孩子们眼中一个美轮美奂、趣味盎然的小世界。为了让这一境界得到升华,为了在小世界中寻找大视野,我们应将课文向外延展,补充一些与之有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由原来的一组四篇课文增加到十四篇,主题阅读帮我们完成了积累,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有了主题阅读就有了计划,阅读就能长期开展下去,阅读就不会成为一种形式。
三、善思会品读出境界
虽然前面我说过读可以“不求甚解”,但那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当孩子有了阅读兴趣,有了量的积累之后,只有通过善思会品读出境界才能将阅读向纵深不断推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境界。
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许多儿童厌书,对读书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根源在于儿童阅读时没有高尚的精神主宰。只有让儿童在作品找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和精神的“引子”,才能找到心灵的碰撞点,从而产生兴奋点,才能激发阅读的激情和活力。我们在读的课本中很多内容没有和学生达到精神的统一,没有实现心神的融合,学生就不会去阅读,学生就不会去思考,读就不能读出境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读书的境界。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释然,通过水塘和云影的映照反射出来。他的心灵为何这样空灵呢?来源于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能有这样的境界非“品”而不得晓,非“思”而不得悟。思考中教会学生品读,品读中教会学生思考,只有善思会品才能读出境界。
四、师生共享阅读人生
书读得越多,在课堂上教师就越能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这的课堂更有效率,这样的课堂因老师的阅读,因老师的积累更有活力。
金庸、梁羽生、古龙、徐志摩……对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影响很大。我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以读书为内容的墙报、专栏每期必不可少,课桌下的小说必不可少。学校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阵地,书香是教师的人生底色,阅读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人生享受,语文教师更应成为阅读的主角,捧起书本来和学生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提升的。视野广了,知识面就宽了,见识也就多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人生是充实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一样是深邃的。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读书改变人生命运,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让阅读舞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第
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朱永新.读书改变人生[J].内蒙古教育,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阅读;舞动
学校生活是最能让我们留下记忆的地方,读的书、看的报都会是学生精神家园的构成。在构建读书型社会的今天,在文化强国的征途上,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读书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在学校,读书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愿望,更是我们教师的一种责任。
阅读,从课程标准来看需要加强,从学生阅读现状来看更要强化,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更该坚持。读书改变命运,在校园里、在课堂上,让阅读舞动起来,让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家园。
一、“不求甚解”读出兴趣
我们很多家长或者是搞教育的人认为凡是读书就应将文章、书本弄得透彻,不能死记硬背。但现实生活中的小学生能不能完全理解书的内容?答案自然是不能。其实,读书很多时候不一定要完全去理解其真正含义和内容。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喜欢读书,不一定非得很透彻地理解。读的书多了,阅历增加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自然慢慢就懂了。据调查,小学生其实是最喜欢读书的。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接收的信息不多,也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但至少他们在读书,有了读书的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
二、主题阅读强化积累
“主题阅读”教学采取的“一主两翼”的做法,就是以教材为主,辅以“经典诵读”“主题阅读”。这种做法对于我校很有借鉴意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少。确立了主题就让课堂和课外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学生可读的内容,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就有了更多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每一组文章都突出了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窗口,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个主题更是孩子们眼中一个美轮美奂、趣味盎然的小世界。为了让这一境界得到升华,为了在小世界中寻找大视野,我们应将课文向外延展,补充一些与之有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由原来的一组四篇课文增加到十四篇,主题阅读帮我们完成了积累,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有了主题阅读就有了计划,阅读就能长期开展下去,阅读就不会成为一种形式。
三、善思会品读出境界
虽然前面我说过读可以“不求甚解”,但那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当孩子有了阅读兴趣,有了量的积累之后,只有通过善思会品读出境界才能将阅读向纵深不断推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境界。
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许多儿童厌书,对读书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究其根源在于儿童阅读时没有高尚的精神主宰。只有让儿童在作品找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和精神的“引子”,才能找到心灵的碰撞点,从而产生兴奋点,才能激发阅读的激情和活力。我们在读的课本中很多内容没有和学生达到精神的统一,没有实现心神的融合,学生就不会去阅读,学生就不会去思考,读就不能读出境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读书的境界。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释然,通过水塘和云影的映照反射出来。他的心灵为何这样空灵呢?来源于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能有这样的境界非“品”而不得晓,非“思”而不得悟。思考中教会学生品读,品读中教会学生思考,只有善思会品才能读出境界。
四、师生共享阅读人生
书读得越多,在课堂上教师就越能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这的课堂更有效率,这样的课堂因老师的阅读,因老师的积累更有活力。
金庸、梁羽生、古龙、徐志摩……对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影响很大。我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以读书为内容的墙报、专栏每期必不可少,课桌下的小说必不可少。学校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阵地,书香是教师的人生底色,阅读是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人生享受,语文教师更应成为阅读的主角,捧起书本来和学生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提升的。视野广了,知识面就宽了,见识也就多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人生是充实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像广阔无垠的大海一样是深邃的。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世界,读书改变人生命运,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让阅读舞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第
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朱永新.读书改变人生[J].内蒙古教育,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