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讲述来启发,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关于《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却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这就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开放性话题。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拓宽创新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学生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并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进行评比,等等。如此,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五、坚持目标,提供创新保障
创新教育关键要做到落实,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主观随意地更换、删减。要从高一一开始就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要充分发挥计划的功能,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培养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完善计划。
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空话、假话。而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才能有所建树,有所创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讲述来启发,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关于《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却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这就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开放性话题。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拓宽创新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多元评价,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学生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并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进行评比,等等。如此,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五、坚持目标,提供创新保障
创新教育关键要做到落实,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主观随意地更换、删减。要从高一一开始就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要充分发挥计划的功能,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培养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完善计划。
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空话、假话。而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才能有所建树,有所创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