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课本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在高中地理必修3课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尽相同,教学时可将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新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人教版采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素材,鲁教版采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阅读”与“问题研究”中提到了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西电东送工程。所以,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三个案例素材可供选取与使用(实际应该有四个,其中我国的北煤南运工程在新授“能源资源的开发”时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即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可重点讨论、分析其中一个案例素材(如西气东输工程),思路大致如下: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一线、二线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河流等);接着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改善能源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最后讨论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能源输出地—西部地区的影响;对能源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影响;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分析西气东输这一案例素材后,剩下的两个案例素材可让学生用已经学会的分析思路去分析。所以,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并不在内容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分析这一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从生活体验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是学生学习经常出现困难的部分,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单纯讲解很容易使学生犯迷糊。从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一系列小问题作为案例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可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小问题,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
第一组问题:①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了宇宙空间。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愈强。)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上述问题时可适时补充: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会经过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但是这部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了些,原因是什么?除了大气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外,大气对太阳辐射还具有反射、散射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二组问题:离地面越远,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后应能理解以下内容:地面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而增温,在增温的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向上传递热量,除一小部分地面辐射逃逸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因此而增温,从这一过程发现: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第三组问题:①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的原因?(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强。)②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深秋的夜晚人们通常会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这样做的原因何在?(点燃柴草产生的烟雾能有效地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有效地防御霜冻。)③有雾的早晨一般为晴天的原因?(可采用倒推法:有雾←温度低←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少←云量少←晴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理解以下内容: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传递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而向下是主要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大气逆辐射把其从地面辐射得到的大部分热量又返还给了地面,有效地补偿了地面因向外辐射损失的热量,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从时事新闻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如果能够及时将最近的时事新闻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会扩展学生视野、吸引对课堂的关注,对于教师而言也能丰富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吸收知识、增强能力。例如,2012年12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组最清晰的地球夜景照片,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取其中一张全球夜景图,将图简单黑白化处理,并加上一些字母(如图1所示)。在进行必修2不同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反复用到这张图。如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单元的学习都需要认识世界,能够判读各个大洲的大致轮廓(A:北美;B:拉丁美洲;C:非洲;D:欧洲;E:亚洲;F:大洋洲),这是学习的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强此方面训练。
图中灯光较亮的区域(白色部分),是人口较多的地带,是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带,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带。从大洲和国家的层面来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欧洲、北美和大洋洲是经济发达的区域,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综上所述,图1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人口角度,可以看出人口大多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并分析原因;从城市角度,每个区域城市分布的区位不尽相同,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也不一样,可以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从经济角度,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布是不均匀的,需要理清,发展中国家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跟发达国家媲美,但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更加显著。
在高中地理必修3课本中,整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都是案例分析法,在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素材不尽相同,教学时可将四版本教材中某些案例素材整合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新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内容,人教版采用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案例素材,鲁教版采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案例素材,在人教版的“阅读”与“问题研究”中提到了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西电东送工程。所以,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三个案例素材可供选取与使用(实际应该有四个,其中我国的北煤南运工程在新授“能源资源的开发”时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即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可重点讨论、分析其中一个案例素材(如西气东输工程),思路大致如下: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一线、二线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地形区、河流等);接着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改善能源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最后讨论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能源输出地—西部地区的影响;对能源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影响;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分析西气东输这一案例素材后,剩下的两个案例素材可让学生用已经学会的分析思路去分析。所以,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并不在内容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分析这一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从生活体验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是学生学习经常出现困难的部分,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单纯讲解很容易使学生犯迷糊。从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一系列小问题作为案例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可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小问题,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
第一组问题:①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了宇宙空间。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愈强。)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上述问题时可适时补充: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会经过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但是这部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了些,原因是什么?除了大气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外,大气对太阳辐射还具有反射、散射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二组问题:离地面越远,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后应能理解以下内容:地面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而增温,在增温的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向上传递热量,除一小部分地面辐射逃逸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因此而增温,从这一过程发现: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第三组问题:①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的原因?(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更强。)②为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危害,深秋的夜晚人们通常会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这样做的原因何在?(点燃柴草产生的烟雾能有效地增加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有效地防御霜冻。)③有雾的早晨一般为晴天的原因?(可采用倒推法:有雾←温度低←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少←云量少←晴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理解以下内容: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传递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而向下是主要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大气逆辐射把其从地面辐射得到的大部分热量又返还给了地面,有效地补偿了地面因向外辐射损失的热量,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从时事新闻中选取与使用案例素材
如果能够及时将最近的时事新闻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会扩展学生视野、吸引对课堂的关注,对于教师而言也能丰富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吸收知识、增强能力。例如,2012年12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组最清晰的地球夜景照片,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取其中一张全球夜景图,将图简单黑白化处理,并加上一些字母(如图1所示)。在进行必修2不同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反复用到这张图。如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单元的学习都需要认识世界,能够判读各个大洲的大致轮廓(A:北美;B:拉丁美洲;C:非洲;D:欧洲;E:亚洲;F:大洋洲),这是学习的基础,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强此方面训练。
图中灯光较亮的区域(白色部分),是人口较多的地带,是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带,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带。从大洲和国家的层面来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欧洲、北美和大洋洲是经济发达的区域,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综上所述,图1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人口角度,可以看出人口大多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并分析原因;从城市角度,每个区域城市分布的区位不尽相同,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也不一样,可以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从经济角度,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布是不均匀的,需要理清,发展中国家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跟发达国家媲美,但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