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永远是历代诗人关注的题材。诗人总是把自己的笔深深地插入到农民的土壤之中,通过描写农民的生存状况,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借以倾吐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臧克家的《三代》与韩东的《山民》就是反映从半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中国农民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的两首诗歌。
藏克家写于1942年的《三代》(收入《泥土的歌》今日出版社,1943年版),是一首深刻反映旧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诗歌。全诗只有三句话: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这三句诗像三个特写镜头,写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然而,这三个年龄段正构成了一个农民一生的生活画面。诗歌具有跳跃性,又具有连续性。每一句诗写了一个时代,其间看似互不连贯。
而造成这种不连贯的特点固然是诗歌叙述的省略,形成了修辞上的“飞白”,而这种“飞白”正是诗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三代”人,正是一个时代中的中国农民人生命运的概括。
作者运用这种令人吃惊的概括力量,把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悲惨坎坷。
第一个镜头:描绘的是一个茁壮的农家孩子,正光着屁股,在泥水里玩耍。他手里抓的是泥土,身上粘的是泥土,他的命运其实也像泥土一样低贱。泥土是他的床铺,也是他的游戏场所,更是他的唯一的“玩具”。
“洗澡”一词不仅表现出孩子和泥土的亲密关系,也把农村孩子那种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得很微妙。一个农民的孩子不和泥土打交道,他又能有什么呢?玩具是没有的,但是天性是不能泯灭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出孩子在泥水里独自玩耍没有人照顾的情景。
第二个镜头:描绘的是一个勤劳的农夫,正在泥土上劳作。我们能设想出:沉重的工作压弯了他的脊梁,炎热的太阳炙烤着他的黝黑的皮肤,沧桑的脸上混杂着泥土的尘埃,一滴一滴的滴落从头上滚落下来。汗水滴在泥土里,也滴在读者的灼烫的心里。一个“流汗”的词语表现出劳动的艰辛,概括出了全部农事中的各种劳动内容。
第三个镜头:描绘的是在凄凉的田野里,荒草覆盖着一座孤坟,埋葬着勤劳一生的老农,一个“葬埋”使得诗歌在朗读上起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辛勤的老农一生所拥有的是什么呢?像泥土一样平凡而低贱的人生;默默地活着,也默默地死亡。
这样沉痛的描写还让人想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句子“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纸灰”,也许老农的形象与艾青笔下的劳动者的形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三代》把生活中的大量生活和劳作的现象浓缩成短短的三句话,它不仅写出了一个农民三代人的命运,而且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孩子”“爸爸”“爷爷”三个词语写出了一个农民从小到大,一直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三个“土里”写出了农民的一生不就是这样默默地度过的吗?他们一生的努力与挣扎也没有走出土地的约束。
韩东写于上个世纪的《山民》是一首对生命原生态进行的深刻的发掘与思考的诗歌。对生命传统的生物性功能的否定,对生命存在的方式及其价值的积极探索成为诗歌的主要价值.因为典型的意象,包孕着复杂的情感和多层次的含义,使得《山民》的形象的构建,体现了意蕴的多元性。
从表层意象上看,诗歌意象的内涵呈现的是浅层次的、原始的。该首诗歌描写的是被传统的闭塞的小农经济压抑的身心疲惫的新一代山民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山民向往着大海,渴望摆脱大山的束缚,甚至已经在头脑中设计好了奋斗的轨迹:按照“愚公”式的奋斗方式一代一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和“父辈”的对话表现出世代居住大山的父辈只知道山外是山,除了山还是山。
是无知让我感到“疲倦”,以下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绪,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只能在疲倦中继续生活在“轮回”的悲剧里而不能走出本身固有的框框。大海只能成为他生命中蓝色的向往和永恒的遗憾。而从深层意蕴看,诗歌塑造的“山”“海”“他”“儿子”等形象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内涵,而派生出一种新的象征意义,他们已经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体,而是具有超越于具体形象之上的形而上意味的代表。
诗歌中的“他”和父辈的想法不一样:他知道山外边还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在自己走不出群山的时候,还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的计划.但路途漫漫,遥远又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其实,“他”是和父亲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缺乏一种冲破传统约束的开拓精神。因而,诗歌的意象也就有了另一层的含义:
“山”:是尘封着传统生命状态的屏障,禁锢着新的思想意识的锁链,阻碍着事物发展的铁栅栏。也是需要打破的障碍。
“海”:是构建新的生命形态的希望,标志着旧的思想形态的更新,也是人物憧憬中的理想世界。
“父亲”:是狭隘的生命状态的实践者,陈旧的思想意识的维护者,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躬行者。
“他”:是在封闭中向往开放,在传统中追求反叛的思想者,变革者,追求新生活的探索者。
深厚凝重的人文关怀是《山民》的主旋律。在凝重的笔调中,诗人倾注着自己的忧患与期盼,使诗歌闪烁着充满生命的力度和思想内涵的光彩。在构思上以叙述一个小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语言上追求口语化语言平淡直白.诗人那有如夜空般无边无际的生存寂寞与哀戚,对僵化闭塞的生存方式的忧虑与焦灼,使《山民》的诗歌也像大山一样变得沉重。
附:《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 “山那边是什么?”/父亲:“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惫/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 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惫/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江苏省灌云县板浦中学)
藏克家写于1942年的《三代》(收入《泥土的歌》今日出版社,1943年版),是一首深刻反映旧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诗歌。全诗只有三句话: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这三句诗像三个特写镜头,写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然而,这三个年龄段正构成了一个农民一生的生活画面。诗歌具有跳跃性,又具有连续性。每一句诗写了一个时代,其间看似互不连贯。
而造成这种不连贯的特点固然是诗歌叙述的省略,形成了修辞上的“飞白”,而这种“飞白”正是诗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三代”人,正是一个时代中的中国农民人生命运的概括。
作者运用这种令人吃惊的概括力量,把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悲惨坎坷。
第一个镜头:描绘的是一个茁壮的农家孩子,正光着屁股,在泥水里玩耍。他手里抓的是泥土,身上粘的是泥土,他的命运其实也像泥土一样低贱。泥土是他的床铺,也是他的游戏场所,更是他的唯一的“玩具”。
“洗澡”一词不仅表现出孩子和泥土的亲密关系,也把农村孩子那种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得很微妙。一个农民的孩子不和泥土打交道,他又能有什么呢?玩具是没有的,但是天性是不能泯灭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出孩子在泥水里独自玩耍没有人照顾的情景。
第二个镜头:描绘的是一个勤劳的农夫,正在泥土上劳作。我们能设想出:沉重的工作压弯了他的脊梁,炎热的太阳炙烤着他的黝黑的皮肤,沧桑的脸上混杂着泥土的尘埃,一滴一滴的滴落从头上滚落下来。汗水滴在泥土里,也滴在读者的灼烫的心里。一个“流汗”的词语表现出劳动的艰辛,概括出了全部农事中的各种劳动内容。
第三个镜头:描绘的是在凄凉的田野里,荒草覆盖着一座孤坟,埋葬着勤劳一生的老农,一个“葬埋”使得诗歌在朗读上起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辛勤的老农一生所拥有的是什么呢?像泥土一样平凡而低贱的人生;默默地活着,也默默地死亡。
这样沉痛的描写还让人想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句子“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纸灰”,也许老农的形象与艾青笔下的劳动者的形象有惊人的一致性.
《三代》把生活中的大量生活和劳作的现象浓缩成短短的三句话,它不仅写出了一个农民三代人的命运,而且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孩子”“爸爸”“爷爷”三个词语写出了一个农民从小到大,一直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三个“土里”写出了农民的一生不就是这样默默地度过的吗?他们一生的努力与挣扎也没有走出土地的约束。
韩东写于上个世纪的《山民》是一首对生命原生态进行的深刻的发掘与思考的诗歌。对生命传统的生物性功能的否定,对生命存在的方式及其价值的积极探索成为诗歌的主要价值.因为典型的意象,包孕着复杂的情感和多层次的含义,使得《山民》的形象的构建,体现了意蕴的多元性。
从表层意象上看,诗歌意象的内涵呈现的是浅层次的、原始的。该首诗歌描写的是被传统的闭塞的小农经济压抑的身心疲惫的新一代山民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山民向往着大海,渴望摆脱大山的束缚,甚至已经在头脑中设计好了奋斗的轨迹:按照“愚公”式的奋斗方式一代一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和“父辈”的对话表现出世代居住大山的父辈只知道山外是山,除了山还是山。
是无知让我感到“疲倦”,以下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绪,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只能在疲倦中继续生活在“轮回”的悲剧里而不能走出本身固有的框框。大海只能成为他生命中蓝色的向往和永恒的遗憾。而从深层意蕴看,诗歌塑造的“山”“海”“他”“儿子”等形象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内涵,而派生出一种新的象征意义,他们已经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体,而是具有超越于具体形象之上的形而上意味的代表。
诗歌中的“他”和父辈的想法不一样:他知道山外边还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在自己走不出群山的时候,还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的计划.但路途漫漫,遥远又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其实,“他”是和父亲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缺乏一种冲破传统约束的开拓精神。因而,诗歌的意象也就有了另一层的含义:
“山”:是尘封着传统生命状态的屏障,禁锢着新的思想意识的锁链,阻碍着事物发展的铁栅栏。也是需要打破的障碍。
“海”:是构建新的生命形态的希望,标志着旧的思想形态的更新,也是人物憧憬中的理想世界。
“父亲”:是狭隘的生命状态的实践者,陈旧的思想意识的维护者,传统的生活方式的躬行者。
“他”:是在封闭中向往开放,在传统中追求反叛的思想者,变革者,追求新生活的探索者。
深厚凝重的人文关怀是《山民》的主旋律。在凝重的笔调中,诗人倾注着自己的忧患与期盼,使诗歌闪烁着充满生命的力度和思想内涵的光彩。在构思上以叙述一个小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语言上追求口语化语言平淡直白.诗人那有如夜空般无边无际的生存寂寞与哀戚,对僵化闭塞的生存方式的忧虑与焦灼,使《山民》的诗歌也像大山一样变得沉重。
附:《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 “山那边是什么?”/父亲:“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惫/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 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惫/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江苏省灌云县板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