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好坏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效益。本文就如何做好技术管理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探讨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寻找一条技术管理与激励的路子来。大胆实践创新,必将在建筑市场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技术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队级建制的取消,使原有的施工作业层逐步瓦解,需要重新组织和配置新的施工作业层。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 很多大的集团公司实行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从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施工队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人员冗杂,机械设备等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缺陷,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施工企业原有的队级建制即施工作业层逐步被取消,而如何重新组织施工作业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 使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 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
1.3 一些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亟待自我发展和完善。由于建筑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在促进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和私人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如资质等级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建立双赢的管理型模式
2.1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灵魂。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国有建筑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分包单位拥有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只有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必须树立互利共赢的观念,“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只有让分包队伍有钱赚,他们才有进行管理的动力,才能与我们进行长期合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
2.2 合同管理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核心。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制经济,或者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技术管理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模式,项目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合同的约束。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分包合同是项目合同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2.3 加强监督、搞好服务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重要手段。分包队伍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分包队伍管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在施工过程中淡化质量管理,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包工头无视安全操作规程,减少安全投入,施工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些分包队伍为了超结多结,拉拢腐蚀项目部工作人员,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监管工作,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堵塞漏洞,降低风险。
3 技术管理中的互补优势
3.1 可以有效地减少投入。工程项目开工后,如果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和检测仪器等,但如果采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可以将社会的闲置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减少工程项目的直接投入,降低工程成本。
3.2 可以利用分包隊伍的施工经验来弥补不足。对于我们没有施工过的项目,由于没有施工和管理经验,缺乏技术组织能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何处人手、如何组织施工对我们来讲都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正规的、有经验的分包队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施工技术策划、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与分包方的合作中,经过总结和升华,这些经验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弥补了我们在某些项目上施工经验的不足。
3.3 有利于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进度。对一些点多、面广、线长、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大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多开工作面,多增加分包队伍,这样可以做到“遍地开花”,有效地加快工程进度。
3.4 可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工程项目,通过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分包队伍,他们有承担资金、质量、工期等风险的能力,在业主无预付款或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甚至主动垫资生产,可以替我们承担一部分风险。
3.5 有利于成本预测和控制。实施技术管理模式的工程,在确定分包单价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最低基准,一般是在合同价格基础上扣除税金、现场管理费和项目部应上缴的企业管理费之后的部分;合同价格比较好的项目, 也可以根据以往的成本经验确定分包单价最低基准,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分包价格,有利于项目部预测和控制工程成本。
4 技术管理模式中的难点
4.1 分包单位的加入,增加了我们在业主、监理及分包队伍之间协调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4.2 分包队伍的选择成为关键,例如对未接触过的工程,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上主要依靠分包队伍,因而选择分包队伍至关重要。分包队伍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
4.3 增加了工期、质量和安全的控制风险。工程一旦分包,分包队伍的施工组织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工期能否实现,其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质量目标能否实现,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安全控制指标的实现。因此,技术管理模式在转移部分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质量和安全管理,其风险尤为突出。
5 技术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技术管理型模式的探索中, 项目部的指令在分包队伍中不能完全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强化对分包队伍的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难点。根据我们的体会,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选择分包队伍时严格遵循分包商评价程序,严审各种证件和资信证明,严查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综合实力,并对资质过硬、履约能力强、守合同重信誉的分包队伍进行培育, 将其纳入项目部的统一管理; 二是提高项目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派出去的工作人员确实能帮助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树立在分包队伍中的威信;三是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依据合同全面约束分包队伍的各类行为。
5.2 采用技术管理模式后,作业层将几乎全部采用社会力量,企业员工将无事可做,这势必对企业的稳定不利,需妥善解决员工的安置问题。
5.3 如果大型项目也采用技术管理模式,不再添置新的设备,而目前收取的设备折旧费也作为综合管理费挪作他用,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对今后更大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应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
6 结束语
所以,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可重复使用的管理系统,按照优先管理方式,有效地协调分配现有的资源,使项目同步平稳运行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探讨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寻找一条技术管理与激励的路子来。大胆实践创新,必将在建筑市场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技术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队级建制的取消,使原有的施工作业层逐步瓦解,需要重新组织和配置新的施工作业层。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 很多大的集团公司实行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从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施工队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人员冗杂,机械设备等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缺陷,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施工企业原有的队级建制即施工作业层逐步被取消,而如何重新组织施工作业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 使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 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
1.3 一些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亟待自我发展和完善。由于建筑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在促进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和私人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如资质等级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建立双赢的管理型模式
2.1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灵魂。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国有建筑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分包单位拥有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只有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必须树立互利共赢的观念,“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只有让分包队伍有钱赚,他们才有进行管理的动力,才能与我们进行长期合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
2.2 合同管理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核心。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制经济,或者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技术管理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模式,项目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合同的约束。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分包合同是项目合同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2.3 加强监督、搞好服务是技术管理型模式的重要手段。分包队伍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分包队伍管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在施工过程中淡化质量管理,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包工头无视安全操作规程,减少安全投入,施工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些分包队伍为了超结多结,拉拢腐蚀项目部工作人员,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监管工作,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堵塞漏洞,降低风险。
3 技术管理中的互补优势
3.1 可以有效地减少投入。工程项目开工后,如果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和检测仪器等,但如果采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可以将社会的闲置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减少工程项目的直接投入,降低工程成本。
3.2 可以利用分包隊伍的施工经验来弥补不足。对于我们没有施工过的项目,由于没有施工和管理经验,缺乏技术组织能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何处人手、如何组织施工对我们来讲都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正规的、有经验的分包队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施工技术策划、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与分包方的合作中,经过总结和升华,这些经验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弥补了我们在某些项目上施工经验的不足。
3.3 有利于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进度。对一些点多、面广、线长、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大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多开工作面,多增加分包队伍,这样可以做到“遍地开花”,有效地加快工程进度。
3.4 可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工程项目,通过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分包队伍,他们有承担资金、质量、工期等风险的能力,在业主无预付款或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甚至主动垫资生产,可以替我们承担一部分风险。
3.5 有利于成本预测和控制。实施技术管理模式的工程,在确定分包单价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最低基准,一般是在合同价格基础上扣除税金、现场管理费和项目部应上缴的企业管理费之后的部分;合同价格比较好的项目, 也可以根据以往的成本经验确定分包单价最低基准,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分包价格,有利于项目部预测和控制工程成本。
4 技术管理模式中的难点
4.1 分包单位的加入,增加了我们在业主、监理及分包队伍之间协调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4.2 分包队伍的选择成为关键,例如对未接触过的工程,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上主要依靠分包队伍,因而选择分包队伍至关重要。分包队伍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
4.3 增加了工期、质量和安全的控制风险。工程一旦分包,分包队伍的施工组织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工期能否实现,其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质量目标能否实现,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安全控制指标的实现。因此,技术管理模式在转移部分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质量和安全管理,其风险尤为突出。
5 技术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在技术管理型模式的探索中, 项目部的指令在分包队伍中不能完全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强化对分包队伍的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难点。根据我们的体会,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选择分包队伍时严格遵循分包商评价程序,严审各种证件和资信证明,严查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综合实力,并对资质过硬、履约能力强、守合同重信誉的分包队伍进行培育, 将其纳入项目部的统一管理; 二是提高项目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派出去的工作人员确实能帮助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树立在分包队伍中的威信;三是加大合同管理力度,依据合同全面约束分包队伍的各类行为。
5.2 采用技术管理模式后,作业层将几乎全部采用社会力量,企业员工将无事可做,这势必对企业的稳定不利,需妥善解决员工的安置问题。
5.3 如果大型项目也采用技术管理模式,不再添置新的设备,而目前收取的设备折旧费也作为综合管理费挪作他用,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对今后更大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应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
6 结束语
所以,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可重复使用的管理系统,按照优先管理方式,有效地协调分配现有的资源,使项目同步平稳运行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