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中国,1941年生于重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他擅长使用高雅的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乐曲,其演奏风格既热情洋溢,又细腻婉转,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曲《梁祝》,经由他之手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近日,这位蜚声中外的音乐家因病去世,享年77岁。
“我的胎教就是听父亲拉琴”
1941年,盛中国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修声乐。他们共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其中十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九人拉小提琴。
由于出生在音乐世家,所以在妈妈肚子里头的时候,他的胎教就是听父亲拉琴。
刚走出襁褓,他就能手拿两支筷子模仿父亲做拉琴状,嘴中竟可哼出父亲练习的曲调,连父亲拉琴的神态也模仿得惟妙惟肖。于是,把小盛放在桌子上表演“筷子拉琴”,成了这家人接待来客时的保留节目。
五岁那年,家里特地举办拜师礼,他正式拜父亲为师。父亲从小对盛中国的艺术训练格外严格,要求他事不过三。拉琴动作纠正两次以后,第三回再错就要受体罚。“虽然我不提倡体罚,但是人潜在的能力有时候在高压时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很自然地,我要想办法,做到他要求的事不过三,一遍两遍就要做到。”父亲还让他读《古文观止》,读中国的名篇。“这些东西当时我觉得真是太枯燥了,但后来我发现太有用了。我懂外国的文化,但我的根在中国,应该把我们五千年文明,那些好的东西,继承它,发扬它,这是非常重要的。”
日夜与琴为伴,盛中国从小感觉到“手里的琴是有生命的,它最理解我,也最懂我。记得有一次,我看着手中的提琴出神,不由自主地用脸蹭它的虎纹,心想:我这辈子就跟你在一起了,我的快乐、痛苦,一切都跟你在一起了。”
“从我手中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粒种子”
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艰苦的努力,盛中国如愿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随后参与了不少音乐会演出和比赛,逐渐在音乐圈小有名气。1960年,盛中国被选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在那里,他参加音乐界“奥林匹克”级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得荣誉奖,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之一。
那时候一个国内的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面朝黄土头顶烈日,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来养活。一个留学生则需要国内十二个大学生来养活,十二乘以十二是多少?太多了。所以在莫斯科的时候,盛中国学到的不仅是提琴,也有对人生的理解。
文革期间,盛中国也受到波及来到五七干校,从拨拉乐器变成侍弄庄稼。他每天要挑60担水,还需从别处运来大粪施肥。干完活儿后,其他人在床上休息时,盛中国则带着琴,到后山的果园里练习音乐。回家路上能捡些熟透的果子,晚饭时夹在馒头里吃,便让他觉得“很愉快”。去果园练琴,在晚上看一段“成语故事”,拿起笔写字,盛中国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情“是在和他们抗争”,“你们不承认我,我承认我自己。”这段艰苦的时期也让他思想情感有了巨大转变。他身上的“优越感”消失了,“如果没有经历那种苦难,我是不会有那个立场的……觉得心里头有东西了,懂得自己几斤几两了,也懂得对周围的人心怀感恩了。”重返乐坛后,有人对他说,感受到了他的音乐从华丽、流畅、炫技,变得深刻、感人。
1978年,盛中国第一个登上刚刚解禁的北京舞台,并应邀到香港、澳门举行独奏音乐会。80年代起,盛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国大量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城市演奏《梁祝》等协奏曲,与钢琴家刘诗昆远赴南美举办音乐会……“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重回乐坛后,赞誉再次接踵而至。
他用农民播种来比喻自己音乐的意义:“我开这么多音乐会,定位很明确——不是娱乐的,完全是文化的。我的琴声,从我的手指中流出的每一个音符,像一粒种子一样播撒到我听众的心田中去。什么种子呢?崇尚美的种子,崇尚和谐的种子,崇尚善的种子。”
音乐世界里的“梁祝”
在盛中国的众多代表作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60年代中期,他从莫斯科留学归来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也成为他后来演奏次数最多、最受欢迎的作品。“我拉《梁祝》,简言之是用西方的小提琴演奏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语言做结合,我的拉法不是模仿唱腔,更重要的是刻画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有从中国的水墨绘画中汲取的那种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一曲《梁祝》奏完,有听众给他写诗,还有上了年纪的人打来电话说自己一夜未眠:“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中,盛中国与日本钢琴家濑田裕子同样是一对伉俪。第一次与濑田裕子合作,盛中国就从她的琴声中听出与自己相似的音乐见解。一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伊始,两人成为越来越默契的搭档。
30年来,在难以计数的舞台上,一把提琴、一架钢琴,两人牵手周游世界、同台演出,无数次地演绎着经典民族乐曲《梁祝》,也演绎着他们的爱情之曲。盛中国常说:“我和妻子在一起演出,就像在一个战壕里打仗的士兵,只能团结一心,共同进退。”
1.不仅仅是音乐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根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真正的艺术家,能够帮助人们拨动内心那根天使琴弦。
2.我的心壁很薄。我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聪明而不世故的人可爱,特别是藝术家,但这样的人大多数不成熟。人一旦成熟了,心膜就厚了,就不透明了,能打动和感染你的事物就少了。
3.俄罗斯有句谚语:做客虽然好,自己家里更好。对我来讲,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世界的音乐舞台,我的根是在中国。最终这个舞台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
4.小提琴演奏,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
5.把手伸向西洋是对的,但更应关注和扶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即便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也要尽可能地表现本民族的东西,具有民族魂。人有灵魂,国家有国魂。国魂是从文化上体现的,所以要像办教育一样扶持它。
(一航整理)
“我的胎教就是听父亲拉琴”
1941年,盛中国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修声乐。他们共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其中十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九人拉小提琴。
由于出生在音乐世家,所以在妈妈肚子里头的时候,他的胎教就是听父亲拉琴。
刚走出襁褓,他就能手拿两支筷子模仿父亲做拉琴状,嘴中竟可哼出父亲练习的曲调,连父亲拉琴的神态也模仿得惟妙惟肖。于是,把小盛放在桌子上表演“筷子拉琴”,成了这家人接待来客时的保留节目。
五岁那年,家里特地举办拜师礼,他正式拜父亲为师。父亲从小对盛中国的艺术训练格外严格,要求他事不过三。拉琴动作纠正两次以后,第三回再错就要受体罚。“虽然我不提倡体罚,但是人潜在的能力有时候在高压时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很自然地,我要想办法,做到他要求的事不过三,一遍两遍就要做到。”父亲还让他读《古文观止》,读中国的名篇。“这些东西当时我觉得真是太枯燥了,但后来我发现太有用了。我懂外国的文化,但我的根在中国,应该把我们五千年文明,那些好的东西,继承它,发扬它,这是非常重要的。”
日夜与琴为伴,盛中国从小感觉到“手里的琴是有生命的,它最理解我,也最懂我。记得有一次,我看着手中的提琴出神,不由自主地用脸蹭它的虎纹,心想:我这辈子就跟你在一起了,我的快乐、痛苦,一切都跟你在一起了。”
“从我手中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粒种子”
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艰苦的努力,盛中国如愿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随后参与了不少音乐会演出和比赛,逐渐在音乐圈小有名气。1960年,盛中国被选派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在那里,他参加音乐界“奥林匹克”级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得荣誉奖,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之一。
那时候一个国内的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面朝黄土头顶烈日,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来养活。一个留学生则需要国内十二个大学生来养活,十二乘以十二是多少?太多了。所以在莫斯科的时候,盛中国学到的不仅是提琴,也有对人生的理解。
文革期间,盛中国也受到波及来到五七干校,从拨拉乐器变成侍弄庄稼。他每天要挑60担水,还需从别处运来大粪施肥。干完活儿后,其他人在床上休息时,盛中国则带着琴,到后山的果园里练习音乐。回家路上能捡些熟透的果子,晚饭时夹在馒头里吃,便让他觉得“很愉快”。去果园练琴,在晚上看一段“成语故事”,拿起笔写字,盛中国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情“是在和他们抗争”,“你们不承认我,我承认我自己。”这段艰苦的时期也让他思想情感有了巨大转变。他身上的“优越感”消失了,“如果没有经历那种苦难,我是不会有那个立场的……觉得心里头有东西了,懂得自己几斤几两了,也懂得对周围的人心怀感恩了。”重返乐坛后,有人对他说,感受到了他的音乐从华丽、流畅、炫技,变得深刻、感人。
1978年,盛中国第一个登上刚刚解禁的北京舞台,并应邀到香港、澳门举行独奏音乐会。80年代起,盛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国大量巡回演出——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城市演奏《梁祝》等协奏曲,与钢琴家刘诗昆远赴南美举办音乐会……“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重回乐坛后,赞誉再次接踵而至。
他用农民播种来比喻自己音乐的意义:“我开这么多音乐会,定位很明确——不是娱乐的,完全是文化的。我的琴声,从我的手指中流出的每一个音符,像一粒种子一样播撒到我听众的心田中去。什么种子呢?崇尚美的种子,崇尚和谐的种子,崇尚善的种子。”
音乐世界里的“梁祝”
在盛中国的众多代表作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60年代中期,他从莫斯科留学归来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也成为他后来演奏次数最多、最受欢迎的作品。“我拉《梁祝》,简言之是用西方的小提琴演奏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语言做结合,我的拉法不是模仿唱腔,更重要的是刻画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有从中国的水墨绘画中汲取的那种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一曲《梁祝》奏完,有听众给他写诗,还有上了年纪的人打来电话说自己一夜未眠:“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中,盛中国与日本钢琴家濑田裕子同样是一对伉俪。第一次与濑田裕子合作,盛中国就从她的琴声中听出与自己相似的音乐见解。一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伊始,两人成为越来越默契的搭档。
30年来,在难以计数的舞台上,一把提琴、一架钢琴,两人牵手周游世界、同台演出,无数次地演绎着经典民族乐曲《梁祝》,也演绎着他们的爱情之曲。盛中国常说:“我和妻子在一起演出,就像在一个战壕里打仗的士兵,只能团结一心,共同进退。”
盛中国语录
1.不仅仅是音乐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根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真正的艺术家,能够帮助人们拨动内心那根天使琴弦。
2.我的心壁很薄。我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聪明而不世故的人可爱,特别是藝术家,但这样的人大多数不成熟。人一旦成熟了,心膜就厚了,就不透明了,能打动和感染你的事物就少了。
3.俄罗斯有句谚语:做客虽然好,自己家里更好。对我来讲,我需要的只是一个世界的音乐舞台,我的根是在中国。最终这个舞台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
4.小提琴演奏,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
5.把手伸向西洋是对的,但更应关注和扶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即便小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也要尽可能地表现本民族的东西,具有民族魂。人有灵魂,国家有国魂。国魂是从文化上体现的,所以要像办教育一样扶持它。
(一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