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象与思考
在初三上学期的一节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我让学生独自思考5分钟后,建议学生分组讨论。我发现几个优秀的学生,他们发表各自的建议,积极加入讨论,很快就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我的小课代表没有参与讨论,他在那里独自思考。
又过了一会,我看他还没有做出来,就说,请教一下同学吧。
小课代表笑笑:不,老师,叫我再想想。
不一会儿就下课了,我不知道他那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
学完第八章后,有一个小测验,我的小课代表考了第一名(当然,没有公布成绩),而这个学生在老师眼里仅仅是中游的学生,他的成绩出来后,让他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很诧异,这个事情叫我反思很久,这个小课代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好像能告诉我点什么。我当时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困惑。
一段时间,我一直考虑这件事情。学生到底该如何教?我们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在学习上,教师干预或讲解过多过细,作用无疑于人们常说起的那个故事:
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出壳的蝴蝶,蝴蝶挣扎着想从壳里出来,看起来那么费劲和痛苦。于是这位好心人替蝴蝶掰开壳,把蝴蝶从里面放出来。遗憾的是,他帮忙放出的蝴蝶,翅膀没有经过磨难的洗礼,不能张开,不能够飞翔,反而要了他的命。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在無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权利,从而阻碍了学生成长。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另外,这几年,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也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不知道我的同行留心没有。
假如某些数学问题有一定难度,很难解答,我就会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先分析一下,理清好思路后,再叫学生做作业。而学生的作业反而更叫人不满意。推理的过程往往不够严谨,漏洞百出。仅仅找出最后的结果,看不出他分析问题的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不会再发现任何超出集体已经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什么呢?是不是已经分析出的思路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呢。
二、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现在中国学生和家长都会抱怨说:“大学里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而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在中学里。由于中学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拥有”,从而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的过分重视和追求,而对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却没有给予实质性的重视。中学学生根本就没学会怎么学习。“注入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在中学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习的知识是老师讲解,学生简单的理解和记忆得到的。如果学生从小以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培养出来,而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没有别人的指点,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培养出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那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人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自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答能力,就某一单元材料进行学习总结的能力、提出学习任务并科学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能力以及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能力。教育的本质也是学习的本质。在中学学习期间,学习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习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生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所以,自学能力必须在中学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
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什么
1.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初三上学期的一节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我让学生独自思考5分钟后,建议学生分组讨论。我发现几个优秀的学生,他们发表各自的建议,积极加入讨论,很快就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我的小课代表没有参与讨论,他在那里独自思考。
又过了一会,我看他还没有做出来,就说,请教一下同学吧。
小课代表笑笑:不,老师,叫我再想想。
不一会儿就下课了,我不知道他那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
学完第八章后,有一个小测验,我的小课代表考了第一名(当然,没有公布成绩),而这个学生在老师眼里仅仅是中游的学生,他的成绩出来后,让他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很诧异,这个事情叫我反思很久,这个小课代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好像能告诉我点什么。我当时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困惑。
一段时间,我一直考虑这件事情。学生到底该如何教?我们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在学习上,教师干预或讲解过多过细,作用无疑于人们常说起的那个故事:
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出壳的蝴蝶,蝴蝶挣扎着想从壳里出来,看起来那么费劲和痛苦。于是这位好心人替蝴蝶掰开壳,把蝴蝶从里面放出来。遗憾的是,他帮忙放出的蝴蝶,翅膀没有经过磨难的洗礼,不能张开,不能够飞翔,反而要了他的命。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在無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权利,从而阻碍了学生成长。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另外,这几年,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也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不知道我的同行留心没有。
假如某些数学问题有一定难度,很难解答,我就会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先分析一下,理清好思路后,再叫学生做作业。而学生的作业反而更叫人不满意。推理的过程往往不够严谨,漏洞百出。仅仅找出最后的结果,看不出他分析问题的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不会再发现任何超出集体已经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什么呢?是不是已经分析出的思路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呢。
二、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现在中国学生和家长都会抱怨说:“大学里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而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在中学里。由于中学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拥有”,从而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的过分重视和追求,而对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却没有给予实质性的重视。中学学生根本就没学会怎么学习。“注入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在中学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习的知识是老师讲解,学生简单的理解和记忆得到的。如果学生从小以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培养出来,而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没有别人的指点,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培养出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那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人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自学能力是一般能力在独立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是由许多独立学习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答能力,就某一单元材料进行学习总结的能力、提出学习任务并科学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能力以及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能力。教育的本质也是学习的本质。在中学学习期间,学习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习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生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所以,自学能力必须在中学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
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什么
1.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