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除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外,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及表达等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符号意识、分类思想、空间观念等数学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恰当应用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数学思想;语文教学;小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虽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推理与归纳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个体的科学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融入一定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符号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2]。“符号意识”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语文学科中也有许多抽象的“符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会学生利用符号进行思维,在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利用汉字演变规律指导学生识字
和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就是一套十分完备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的构造基础很多来源于对事物的具象的描摹与刻画。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新的造字方法,如指事、会意、形声等,这些造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在象形基础之上抽象出的符号在一定规则下的重新组合,即使是最初的象形字也被进一步符号化了。汉字的形体演变呈现出象形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的特征,体现出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规律体现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轨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让学生明白汉字是怎样由具体的形象演变为抽象的符号的,从而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字理”,达到识字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符号标注指导学生朗读和修改作文
数学符号具备一定的代表含义以及简练的特点。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符号帮助学生方便地进行相应的标记,指导学生朗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在某些汉字下面标注实心圆点表示重读,标注空心圆点表示轻读,在相应词语后面画上斜线表示停顿等方法进行朗读。如此,通过符号的标注,学生就能正确把握朗读中的轻重音以及节奏,进而更加清楚地理解文章大意,理解语境,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此外,在作文修改中,教师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修改符号。教师和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共同使用这些符号就能够达到简明便捷的交流目的。
总之,符号既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用数学思维中的符号意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分类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分类思想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充分運用分类思想,能够更有条理、更全面、更有逻辑地分析一项内容,如不等式的习题等。分类思想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思想,其同样存在于语文学科中。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分类思想,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达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目的。
分类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处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集中识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分类思想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木”旁的生字归为一类,让学生明白这一类字都与树木有关;将声旁为“青”的字归为一类,让学生明白这一类字的读音与“青”相同或相近,而不同的“义符”则表示不同汉字的意义类别等。
作文教学也是树立学生的分类思想的有效途径。好的作文应该是富有逻辑的、优美的表达,继而才是情绪情感的抒发与传递,可以说,逻辑是文章表达的基础和根本。很多学生的作文看似文辞优美,但是读后不知所云,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逻辑思维混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利用分类思想组织语言、段落和篇章,那么就解决了学生文章表达中最为根本的逻辑问题,学生写出好的作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分类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空间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2]。数学学习中,“空间观念”主要通过“几何与图形”的部分内容进行培养,同时训练学生的“直观与推理”能力。同样,“空间观念”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应该说,“空间观念”“直观与推理”能力是人类的基本思维能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汉字形体的方块属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优势地位。汉字中的象形字教学,如“山、水、马、燕”等,可以让学生通过字形符号将字义与所指事物的形象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形体的简明和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汉字的构造本身是十分讲究空间关系的,如上下关系、上中下关系、左右关系、左中右关系、半包围关系、全包围关系等,汉字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组合形成了汉字在平面空间上的特有姿态。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通过分析、观察和书写体验,能够感受到汉字的构形美,潜移默化地培养空间观念。 (二)阅读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空间观念内容随处可见,学生阅读课文,需要空间知觉的参与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一,从方向位置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语文课文中有高矮、长短、大小、方向位置、内部构造布置等不同的空间关系的描写,如《骆驼和羊》《人民英雄纪念碑》《苏州园林》《三味书屋》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中描述高矮、长短、大小、方向位置等词语之间的关系,展开想象,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根据相应词语画出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在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如通过定点观察中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等观察顺序,以及移步换景的观察顺序等方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中的逻辑意识。
其二,从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多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就体现出相应的空间结构,如不同叙事场景的横向转换以及不同时间、不同时代新旧场景的纵向变化等,纵横交错构成了文章叙事和场景的立体空间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理解这种空间结构关系,这无疑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写作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和阅读教学相对应,学生写作需要利用空间知觉将自己的叙述或想象加以系统化,这样的表达才能还原生活的真实(同时也是艺术的真实),也才是符合情理的逻辑表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符合逻辑的空间关系进行空间想象与构思,通过写作输出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空間观念和空间意识。
总的说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使命并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文与数学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各有训练的侧重点,但从培养学生思维这一角度来说,各个学科之间又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融入符号意识、分类思想、空间观念等数学思想,加强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就能够更好地整合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丹(1980~),女,贵州毕节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数学思想;语文教学;小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虽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推理与归纳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个体的科学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融入一定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符号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2]。“符号意识”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语文学科中也有许多抽象的“符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会学生利用符号进行思维,在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利用汉字演变规律指导学生识字
和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就是一套十分完备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的构造基础很多来源于对事物的具象的描摹与刻画。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新的造字方法,如指事、会意、形声等,这些造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在象形基础之上抽象出的符号在一定规则下的重新组合,即使是最初的象形字也被进一步符号化了。汉字的形体演变呈现出象形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的特征,体现出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规律体现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轨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让学生明白汉字是怎样由具体的形象演变为抽象的符号的,从而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字理”,达到识字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符号标注指导学生朗读和修改作文
数学符号具备一定的代表含义以及简练的特点。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符号帮助学生方便地进行相应的标记,指导学生朗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在某些汉字下面标注实心圆点表示重读,标注空心圆点表示轻读,在相应词语后面画上斜线表示停顿等方法进行朗读。如此,通过符号的标注,学生就能正确把握朗读中的轻重音以及节奏,进而更加清楚地理解文章大意,理解语境,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此外,在作文修改中,教师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修改符号。教师和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共同使用这些符号就能够达到简明便捷的交流目的。
总之,符号既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用数学思维中的符号意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分类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分类思想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充分運用分类思想,能够更有条理、更全面、更有逻辑地分析一项内容,如不等式的习题等。分类思想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思想,其同样存在于语文学科中。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分类思想,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达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目的。
分类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处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集中识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分类思想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木”旁的生字归为一类,让学生明白这一类字都与树木有关;将声旁为“青”的字归为一类,让学生明白这一类字的读音与“青”相同或相近,而不同的“义符”则表示不同汉字的意义类别等。
作文教学也是树立学生的分类思想的有效途径。好的作文应该是富有逻辑的、优美的表达,继而才是情绪情感的抒发与传递,可以说,逻辑是文章表达的基础和根本。很多学生的作文看似文辞优美,但是读后不知所云,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逻辑思维混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利用分类思想组织语言、段落和篇章,那么就解决了学生文章表达中最为根本的逻辑问题,学生写出好的作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分类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空间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2]。数学学习中,“空间观念”主要通过“几何与图形”的部分内容进行培养,同时训练学生的“直观与推理”能力。同样,“空间观念”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应该说,“空间观念”“直观与推理”能力是人类的基本思维能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汉字形体的方块属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优势地位。汉字中的象形字教学,如“山、水、马、燕”等,可以让学生通过字形符号将字义与所指事物的形象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形体的简明和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汉字的构造本身是十分讲究空间关系的,如上下关系、上中下关系、左右关系、左中右关系、半包围关系、全包围关系等,汉字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组合形成了汉字在平面空间上的特有姿态。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通过分析、观察和书写体验,能够感受到汉字的构形美,潜移默化地培养空间观念。 (二)阅读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空间观念内容随处可见,学生阅读课文,需要空间知觉的参与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一,从方向位置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语文课文中有高矮、长短、大小、方向位置、内部构造布置等不同的空间关系的描写,如《骆驼和羊》《人民英雄纪念碑》《苏州园林》《三味书屋》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中描述高矮、长短、大小、方向位置等词语之间的关系,展开想象,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根据相应词语画出示意图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在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如通过定点观察中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等观察顺序,以及移步换景的观察顺序等方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中的逻辑意识。
其二,从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多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就体现出相应的空间结构,如不同叙事场景的横向转换以及不同时间、不同时代新旧场景的纵向变化等,纵横交错构成了文章叙事和场景的立体空间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理解这种空间结构关系,这无疑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写作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和阅读教学相对应,学生写作需要利用空间知觉将自己的叙述或想象加以系统化,这样的表达才能还原生活的真实(同时也是艺术的真实),也才是符合情理的逻辑表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符合逻辑的空间关系进行空间想象与构思,通过写作输出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空間观念和空间意识。
总的说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语文教学的使命并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文与数学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各有训练的侧重点,但从培养学生思维这一角度来说,各个学科之间又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融入符号意识、分类思想、空间观念等数学思想,加强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就能够更好地整合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丹(1980~),女,贵州毕节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