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9)03-0263-02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8年这四十年间,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地处陕北关中平原东部的蒲城县也伴随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从“一步跨千年”走向“同步奔小康”的历史性变革,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住环境美丽舒适,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 四十年城乡居民生活的巨变
1.1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换新颜
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蒲城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9772.0元,较1985年增加了29355元,增長了70.4倍。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097.0元,较1985年增加了9801元,增长了33.1倍。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356.51元,是1985年的44.0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96.09元,是2000年的7.35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利润不断提高,职工工资及奖金、福利补贴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
(2)经营性收入增长迅猛。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收入2764.10元,是1992年78.41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及个体经济发展,近年来蒲城县认真落实放管服务政策,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力度,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不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就业,也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1.2 居民消费结构改变,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巨变。1985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3.65元,到2017年已达到16677.94元,增长39.3倍;1985年蒲城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6.31元,到2017年已达到6450.26元,增长25.19倍。在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198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17%,2017年下降到22.50%;198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72%,2017年下降到21.5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意味着居民用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支出增加,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2)衣着消费增长迅速,款式多样化更趋时尚新潮。
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商品匮乏,人们买服装需凭布票购买,且款式、色彩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衣着丰富多彩,服装款式更加多样时尚,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衣着人均支出1666.26元,是1985年的26.35倍。2017年农村居民衣着人均支出296.38元,是1985年的6.71倍。
(3)居住条件逐渐改善,住房面积稳步增大。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房子是必需品,“安居才能乐业”。四十年来,全县城乡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告别了土坯房,盖起了小洋房,城镇居民住进了设施齐全舒适的楼房。1985年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10.24m2,2013年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43.69m2,增长4.27倍。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积27.51m2,2013年农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35.00m2,增长1.27倍。
(4)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教育文化投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人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文化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2017年末蒲城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341场。文化站17个,其中包括5个文体中心。农家书屋289个,已实现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341场。全县实现文化产业产值7785万元,同比增长26%。2017年共接待游客51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3亿元,增长20%。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99.71元,是1992年的23.12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54.91元,是1985年的1424.85倍。
1.3 医疗卫生体系完善,人民健康更有保障
2017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1752.44元,是1985年的165.64倍;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789.79元,是1985年的140.78倍。
1978年全县床位数共计398张,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共计770人,到2017年全县床位数3290张,是1978年的8.26倍;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共计4292人,是1978年的5.57倍,床位数和卫生从业人员实现大的跨越。2017全县有公立和民营医院22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级卫生室359个,合计病床数3290张,每千人拥有4.1张病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院难、看病难的问题。 1.4 交通建设成绩显著,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公路交通事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蒲城县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西禹高速与渭蒲高速公路及省道渭清路与西澄路为“双十字”主骨架,以“两纵两横两辐射”主干县道为次骨架,城乡相连、乡村互通、层次分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深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县境内有国道主干线西禹高速公路53km,渭蒲高速公路21km;省道二级公路三条116.55km;各级农村公路1046条2524.291km,其中县道9条241.449km,乡道41条320.586km,村道996条1962.256km,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59.5km/百平方公里。
通信网络发展迅速,通讯工具更加智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居民的通讯工具从无到有,从固定电话到BP机,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20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8397户,是1989年的120.88倍;2015年移动电话用户116812户,是2003年的3.89倍;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7113户,是2008年的4.38倍。
1.5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素质得到提升
2017年蒲城縣拥有普通中小学110所,在校学生67485人。其中: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8239人;小学91所,在校学生39246人;幼儿园129所,在校人数148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高中升学率97.9%。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共计6713人,比去年增加416人。
1.6 体育设施全面改善,全民健身亮点纷呈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蒲城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全民健身服务业和运动休闲业为基础的产业雏形。截止目前,全县共有体育经营场所3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2015年开始实施28个农民健身工程项目,涉及全县13个镇,3个社区,服务总人口26万余人。2017年共完成22个村级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放安装器材66万元。组织举办大型赛事10余项,260余场次。农民健身工程实施为农村体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全民健身在基层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7 扶贫扶志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绩斐然
“十二五”以来,蒲城县以中北部旱腰带、北部采煤沉陷区、洛河流域和南部卤泊滩等为重点,致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促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稳步增收,全县贫困发生率由33%降到7.2%。通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截止2017年底蒲城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17830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2.25%。
1.8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撑起民生“保护伞”
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四十年来建立了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蒲城县重点把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的最基本利益,稳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全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截止2017年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61253人,参合率达99.75%。2017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54023人,参加失业保险2874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49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768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08523人,截止2018年6月底,参保人数约40万,每年参保率达到99.5%。
2 四十年巨变的因素分析
(1)中央20个一号文件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主旋律。1982年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蒲城县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也就始于这时,全县所有土地承包到了农户。按照1983年和1984年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肯定了全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在全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各项支农政策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力度;2006年在全县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实现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全县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田赋;2009年至2018年,按照中央10个一号文件要求,主要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水利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等重点工作。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内部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农田基本建设使“三跑田”由40年前的70%,下降到5%;机耕、机播、机收、喷药、施肥全部使用机械;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乡村振兴计划和退耕还林使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3)突出重点抓教育,全民素质大提升。一是教育投资不断加大,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每年县上都将教育经费列入财政主要预算,并不断提高投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40年来,涌现出数百名国家、省、市劳模、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就是例证。
(4)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快速脱贫。全县各级干部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扶贫到村到户;扶贫开发与普惠政策相衔接,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惠农政策和重大民生项目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倾斜,实施精准扶贫;将贫困村分解到部门、企业,实行对口帮扶;对贫困户开展干部“一帮一”活动;移民搬迁、大学生助学、产业开发等项目瞄准贫困户。
3 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蒲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真实反映了我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的发展奇迹。十九大报告中我党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一片大好,蒲城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推动蒲城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加快经济发展为核心,夯实增收基础。
继续全面落实推进中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从蒲城全县和谐发展的全局出发,紧抓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机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居民增收带来良好的政策支撑。
继续大力加快产业强县、文游兴县的步伐,以培育优势企业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提倡和引导科学种植和养殖,实现对全县第一产业的带动,提高产品产量和附加值,以加快一产、稳定二产,发展三产为目标为农民带来实际的增收效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服务业等绿色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助推器。
(2)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根本,激发增收活力。
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鼓励民间投资、能人返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利用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互联网+政务”等手段,给予想自主创业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更大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3)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补齐增收短板。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
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農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增值机制和分配机制,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得到收益分配和股份分红。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包抓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督查问责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同时要理清思路,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与教训,对症下药,坚持落实分类施策、引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和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好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建立长效致富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4)以加强社会保障为支撑,筑牢增收底线。
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继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完善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
不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收稿日期:2018-12-3
作者简介:崔 超(1982-),男,汉族,陕西蒲城人,中级统计师,本科,主要从事统计工作。
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8年这四十年间,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地处陕北关中平原东部的蒲城县也伴随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从“一步跨千年”走向“同步奔小康”的历史性变革,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住环境美丽舒适,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 四十年城乡居民生活的巨变
1.1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换新颜
调查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蒲城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9772.0元,较1985年增加了29355元,增長了70.4倍。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097.0元,较1985年增加了9801元,增长了33.1倍。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356.51元,是1985年的44.0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96.09元,是2000年的7.35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利润不断提高,职工工资及奖金、福利补贴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
(2)经营性收入增长迅猛。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收入2764.10元,是1992年78.41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及个体经济发展,近年来蒲城县认真落实放管服务政策,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力度,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不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就业,也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1.2 居民消费结构改变,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巨变。1985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3.65元,到2017年已达到16677.94元,增长39.3倍;1985年蒲城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6.31元,到2017年已达到6450.26元,增长25.19倍。在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198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17%,2017年下降到22.50%;198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72%,2017年下降到21.5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意味着居民用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支出增加,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2)衣着消费增长迅速,款式多样化更趋时尚新潮。
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商品匮乏,人们买服装需凭布票购买,且款式、色彩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衣着丰富多彩,服装款式更加多样时尚,人们在衣着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衣着人均支出1666.26元,是1985年的26.35倍。2017年农村居民衣着人均支出296.38元,是1985年的6.71倍。
(3)居住条件逐渐改善,住房面积稳步增大。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房子是必需品,“安居才能乐业”。四十年来,全县城乡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告别了土坯房,盖起了小洋房,城镇居民住进了设施齐全舒适的楼房。1985年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10.24m2,2013年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43.69m2,增长4.27倍。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积27.51m2,2013年农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积是35.00m2,增长1.27倍。
(4)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教育文化投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人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文化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2017年末蒲城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341场。文化站17个,其中包括5个文体中心。农家书屋289个,已实现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341场。全县实现文化产业产值7785万元,同比增长26%。2017年共接待游客51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3亿元,增长20%。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99.71元,是1992年的23.12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54.91元,是1985年的1424.85倍。
1.3 医疗卫生体系完善,人民健康更有保障
2017年蒲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1752.44元,是1985年的165.64倍;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789.79元,是1985年的140.78倍。
1978年全县床位数共计398张,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共计770人,到2017年全县床位数3290张,是1978年的8.26倍;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共计4292人,是1978年的5.57倍,床位数和卫生从业人员实现大的跨越。2017全县有公立和民营医院22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级卫生室359个,合计病床数3290张,每千人拥有4.1张病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院难、看病难的问题。 1.4 交通建设成绩显著,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公路交通事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蒲城县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西禹高速与渭蒲高速公路及省道渭清路与西澄路为“双十字”主骨架,以“两纵两横两辐射”主干县道为次骨架,城乡相连、乡村互通、层次分明、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深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县境内有国道主干线西禹高速公路53km,渭蒲高速公路21km;省道二级公路三条116.55km;各级农村公路1046条2524.291km,其中县道9条241.449km,乡道41条320.586km,村道996条1962.256km,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59.5km/百平方公里。
通信网络发展迅速,通讯工具更加智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居民的通讯工具从无到有,从固定电话到BP机,普通手机,到智能手机。20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8397户,是1989年的120.88倍;2015年移动电话用户116812户,是2003年的3.89倍;201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7113户,是2008年的4.38倍。
1.5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素质得到提升
2017年蒲城縣拥有普通中小学110所,在校学生67485人。其中: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8239人;小学91所,在校学生39246人;幼儿园129所,在校人数148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高中升学率97.9%。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共计6713人,比去年增加416人。
1.6 体育设施全面改善,全民健身亮点纷呈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蒲城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全民健身服务业和运动休闲业为基础的产业雏形。截止目前,全县共有体育经营场所3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2015年开始实施28个农民健身工程项目,涉及全县13个镇,3个社区,服务总人口26万余人。2017年共完成22个村级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放安装器材66万元。组织举办大型赛事10余项,260余场次。农民健身工程实施为农村体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全民健身在基层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7 扶贫扶志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绩斐然
“十二五”以来,蒲城县以中北部旱腰带、北部采煤沉陷区、洛河流域和南部卤泊滩等为重点,致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促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稳步增收,全县贫困发生率由33%降到7.2%。通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截止2017年底蒲城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规模17830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2.25%。
1.8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撑起民生“保护伞”
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四十年来建立了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蒲城县重点把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的最基本利益,稳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全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截止2017年末,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61253人,参合率达99.75%。2017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54023人,参加失业保险2874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49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768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08523人,截止2018年6月底,参保人数约40万,每年参保率达到99.5%。
2 四十年巨变的因素分析
(1)中央20个一号文件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主旋律。1982年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蒲城县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也就始于这时,全县所有土地承包到了农户。按照1983年和1984年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肯定了全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在全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各项支农政策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力度;2006年在全县实施两减免、三补贴,实现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全县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田赋;2009年至2018年,按照中央10个一号文件要求,主要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水利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等重点工作。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内部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农田基本建设使“三跑田”由40年前的70%,下降到5%;机耕、机播、机收、喷药、施肥全部使用机械;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乡村振兴计划和退耕还林使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3)突出重点抓教育,全民素质大提升。一是教育投资不断加大,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每年县上都将教育经费列入财政主要预算,并不断提高投资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40年来,涌现出数百名国家、省、市劳模、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就是例证。
(4)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快速脱贫。全县各级干部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扶贫到村到户;扶贫开发与普惠政策相衔接,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惠农政策和重大民生项目向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倾斜,实施精准扶贫;将贫困村分解到部门、企业,实行对口帮扶;对贫困户开展干部“一帮一”活动;移民搬迁、大学生助学、产业开发等项目瞄准贫困户。
3 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蒲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真实反映了我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的发展奇迹。十九大报告中我党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一片大好,蒲城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推动蒲城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加快经济发展为核心,夯实增收基础。
继续全面落实推进中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从蒲城全县和谐发展的全局出发,紧抓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机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居民增收带来良好的政策支撑。
继续大力加快产业强县、文游兴县的步伐,以培育优势企业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提倡和引导科学种植和养殖,实现对全县第一产业的带动,提高产品产量和附加值,以加快一产、稳定二产,发展三产为目标为农民带来实际的增收效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服务业等绿色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助推器。
(2)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根本,激发增收活力。
继续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鼓励民间投资、能人返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利用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互联网+政务”等手段,给予想自主创业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更大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3)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补齐增收短板。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
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農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增值机制和分配机制,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得到收益分配和股份分红。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包抓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督查问责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同时要理清思路,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与教训,对症下药,坚持落实分类施策、引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和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好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建立长效致富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
(4)以加强社会保障为支撑,筑牢增收底线。
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继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完善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
不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收稿日期:2018-12-3
作者简介:崔 超(1982-),男,汉族,陕西蒲城人,中级统计师,本科,主要从事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