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BC一体化运营。
2015年5月,我在粉丝研究院的分享中第一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时,主题就是“BC一体化是营销的必然路径”。
至今仍坚持这个观点!
BC一体化运营,从最初业界的不理解、质疑,到现在广泛接受,有可能像深度分销一样成为快消品的基本模式。
BC一体化运营涉及几个概念:BC一体(BC技术关联)、用户运营、一体化运营。下面分别解析。
在F2B2b2C全链路打通之前,虽然分别有B2B和B2C运营模式,但to B与to C是分离的,分属不同部门,没有一体化运营。
深度分销体系下,即使没有渠道数字化,也是有to B的客户运营的。依托B2B的to B的数字化运营,订单、政策、管理是主线,中台运营得当,对品牌商销售团队有赋能,但对经销商、终端店基本没有赋能。这是B2B推动艰难的重要原因。
数字化B2B,最大的意外发现是政策直达终端,避免渠道政策灰色。据有的企业说,能够减少40%以上的政策浪费。正因为如此,在实践中是有抵触的。
B2C是数字化渠道,胎里带的数字化。运营逻辑被称为“千人千面”。有夸大之实。核心点是两条:一是依据用户画像的“关联推送”;二是根据用户行为的推送“政策”诱导复购。
没错!大家注意,就是复购导向。复购导向的用户运营,很容易得出快消品用户运营难的结论。
把关联推送、广告推送和政策诱导复购编辑成程序在线上自动分发,就是营销自动化(MA,Marketing Automation)。
BC一体,首先是技术进步,让品牌商实现了BC在技术上关联。
注意,BC一体是站在品牌商或经销商角度的语言体系,不是零售语言。
品牌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b2C。这是技术上的BC一体。
搞数字化,关注技术手段的进步非常关键。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
以我有限的技术了解,目前主要有两大技术:一是一物一码4.0;二是终端的“超级触点”。
一物一码多数人都知道,就是二维码。但现在技术手段能够做到二码关联、三码关联。二码关联,一个是B码(终端码),一个是C码(用户码)。如此一来,就知道哪件产品在哪个零售店被哪个用户买走了。
对品牌商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在运营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一项技术,我称之为“超级触点”。我们知道,店主、店员、导购员对用户有很大影响力,但过去只限于交易(促销、导购),现在除了完成这些工作,还要连接用户。
連接用户,不是从线下拉流量到品牌商的线上店,而是拉到零售店的线上店,即云店。每个品牌商给每家零售一个云店。可口可乐的BC一体化运营,把云店叫CP店。
如此一来,每个零售店就是“双店”,线下门店+线上云店。我们称这种零售店为“新店商”。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小程序(有的称微店),把流量引到小程序,把门店的私域流量变成品牌商的流量,引起终端店很大反感。这种“去中心化”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一物一码4.0和超级触点,都是成熟技术。现在很多搞数字化的过分关注纯线上,对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关注不够,应该警醒。
b2C是打通全链路的关键。如果以前有B2B(F2B2b)系统,那么,F2B2b+b2C=F2B2b2C,就完成了全链路数字化。
全链路数字化是BC一体化运营的前提。
如果已经有了B2B系统,那么,只要打通b2C就容易实现全链路数字化。
如果还没有完成B2B,或者B2B不尽如人意,我建议先做b2C,再做F2B2b就比较容易。B2C是增量系统,F2B2b是存量系统。增量能激活存量。
用户运营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但也搞得过于神迷。
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后来从事营销,结合得相对快一点。营销与互联网结合,产生了一个新词MarTech。MarTech=Marketing+Technology
前面讲过,B2C的用户运营主要就是营销自动化(MA),关联推荐、在线广告技术,以及基于复购的政策诱导。
B2B的运营技术就比较复杂。所以,虽然B2B普及率很高,但效果差强人意。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有系统,无运营”。比较而言,今麦郎和江小白的B2B运营就相对不错。
连接产生成本,运营产生收益。有系统,无运营。结果就是有成本,无收益。所以,传统渠道对B2B的应用是有怨言的。
B2B运营的关键是数据分析师。B2B的数据分析师,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传统渠道,还要会分析,比较难得。有家B2B运营得比较好的老总对我说,数据分析师是他的“宝贝”。一个分析师,激活一片市场。
B2B的运营,很难做成to C那样的营销自动化。to B的用户画像比to C难多了。所以,to B的数据分析师很难培养。
B2C有前台和中台,但因为都在线上,其实都在“后方”。B2B的中台,数据分析师应该在“前方”(一线),否则便不能很好地与渠道结合。比如,对终端的线上分析,既可能是线上运营,也可能包括线下落地。
比B2C运营和B2B运营更难的是BC一体化运营。其中包括B端运营、b端运营、C端运营,以及BC关联运营。核心是BC关联运营。
BC关联运营有两个方向:一是从B到C,二是从 C到B。所以,BC一体化运营的中台人员,应该在“前方”(一线)。
如果简单说清楚BC一体化运营,我觉得要用两个词:一是双私域运营;二是线上线下结合运营。 BC一体化运营,首先要搞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全链路体系F2B2b2C中,用户(C端)到底是谁的用户?
在电商体系,用户(C端)是品牌商(向平台购买)的用户。
在新零售体系,用户(C端)是零售商的用户。
在去中心化的体系中(比如品牌商的微商城),用户(C端)是品牌商的用户。
总之,用户是某一家的用户,不可分享,用户运营只有一个主体。
BC一体化恰恰奉行“双私域”:用户既是零售店的用户,也是品牌商(经销商)的用户。用户运营是多主体运营。
双私域运营,这是BC一体化运营最重要的一条。
BC一体化语境的用户运营,其实是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在共同运营用户,分别扮演不同的运营角色。
因为用户是零售商(b)的私域,所以,零售商与用户在线上线下都形成了“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因为是品牌商的私域,所以品牌商要在线上运营用户,同时在线下运营KOC。
因为是经销商的用户,在政策推送激活用户上,经销商起着重要作用。
没有零售店的运营,单个品牌的黏性不够。没有品牌商的运营,对品牌的认知不够。双私域就是双强化。
双私域运营为什么行得通?关键就是增量。
深度分销现在难度很大,原因在于终端无增量,只能瓜分存量。BC一体化运营,因为有C端运营,应该能够带来增量。
增量就是对终端赋能,瓜分存量不是赋能。只要有增量,就能够激活存量。
因为有C端运营,就能够引导C端流量的再分配。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不少人受电商影响,认为用户运营一定是在线订单。这是错误的。快消品不仅货值低,而且即时消费,线下交易是主流。所以,完全可能是下列场景:线上运营,线下销售。甚至10%的线上销售能够带动90%的线下销售。
刘昭老师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连接效低的品类,不适合BC一体化运营。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越是连接效率低,越是需要BC一体化运营。
从刘昭老师的举例看,他的结论应该是:连接效率低的品类,不适合C端运营。
连接效率低,实际上就是品类黏性差。汽车、家电不是购买产品,而是购买使用系统,使用即连接,品类黏性强。快消品品类,要么货值低、关注不够;要么购买频率低,同样关注不够。
一个饮料老板说,我就是一个卖几块钱饮料的,用户怎么可能天天关注?
这个思维方式明显受到电商影响。在电商体系,用户运营是品牌商运营;在新零售体系,用户运营是零售商运营。用户只有一个触点,要么是品牌商,要么是零售店。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快消品的黏性差,一个主体的用户运营难度很大,因而更需要BC一体化运营。因为全链路数字化改变了渠道关系。
数字化全链路,带来渠道的巨大改变。
第一,数字化全链路形成了多级交叉覆盖的渠道关系。
传统渠道是分级运营,渠道关系是F→B→b→C,一级管一级,最后触达C端。但深度分销其实只是触达了b端。
数字化全链路不仅是全渠道打通F2B2b2C,更因为每个节点都在线,任何两点或多点均可打通,形成了多级链路关系:
1.两点间链路关系:F2B、F2b、F2C;
2.三点间链路关系:F2B2b、F2B2C、F2b2C;
3.全链路关系:F2B2b2C。
这么多链路形成了渠道的多级交叉覆盖,品牌商的渠道影响力、控制力、响应力,都会大大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讲,用户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都能够建立关系。有关系,就可以建立运营体系。
第二,从交易角度,任意两点间均可交易。
交易(订单)模式可总结为X2F,即B2F订单、b2F订单、C2F订单。
第三,从交付(物流仓配)角度,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达用户。比如F2b交付、F2C交付。
第四,从运营角落,可以叠加运营。
1.B端运营:F2B运营。
2.b端运营:F2b运营、B2b运营。
3.C端运营:F2C运营、B2C运营、b2C运营。
所以,数字化全链路连接后,渠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渠道,渠道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分级关系。
BC一体化运营实际上是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即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店三个渠道主体,因为通过数字化连接了C端,都获得了运营C端的资格。
如果说快消品等品类因为黏性差,用户运营有难度的话,那么,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就会改变这种现象。
第一,零售商运营用户。
零售商运营用户,不是基于品牌的运营,而是基于门店的运营。不是以线上为主,而是以线下、社群运营为主。正是因为线下和社群的强关系运营,虽然线上运营的黏性不一定很强,但动员用户的能力比较强。
特别提示,零售商是运营用户的重要主体。即使是线上订单,也是在零售商的云店下单。或者线上运营,线下交易。
第二,经销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不会如电商一样由总部统一运营,而是把运营权特别是政策权交给经销商,一地一策。因此,经销商运营用户主要是提高用户活跃性。
第三,品牌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只要有一定规模,品牌商部门都不会参与交易和政策,那么,品牌商怎么运营用户呢?
一般来说,决定用户黏性的有四大因素: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内容)、订单频率。
品牌商在SKU上肯定不如平台,但做得好的品牌商可以让云店有开放性,形成SKU生态。
云店除了交易功能外,能否成为用户社交平台?看看拼多多,就在往这方面走。
用户购买的是产品还是生活方式?从产品复购的角度或许频次低,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许高频关注。
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这才是用戶运营的价值所在。至于复购,应该是用户运营的结果,而不是用户运营的目标。
真正的用户运营平台应该是:交易是连接入口,场景是精神家园,社交是高频互动,内容是精神共鸣。
以往用户运营的BUG,就是复购导向,功利性太强。
交易思维是用户运营的最大障碍。
BC一体化运营是三度空间的综合运营。
深度分销的B端运营在线下,电商的C端运营在线上,BC一体化运营在三度空间,即线下、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
在《新营销2.0:立体连接》一书中,我们提出场景体验、KOC圈层和小程序是三个关键词。这正是BC一体化运营的基本模式。
用户运营,C端有普C、大C、KOC,除了普C,他们在用户运营还扮演其他角色。
线下场景体验,这是大C、KOC扮演角色的认知阵地、关系阵地。
小程序,这是连接用户的工具。
通过线下、圈层和网络三度空间运营用户,通过体验、圈层传递认知,这难道不比纯粹的线上依靠“算法”运营有更多的策略空间吗?
(刘春雄,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5年5月,我在粉丝研究院的分享中第一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时,主题就是“BC一体化是营销的必然路径”。
至今仍坚持这个观点!
BC一体化运营,从最初业界的不理解、质疑,到现在广泛接受,有可能像深度分销一样成为快消品的基本模式。
BC一体化运营涉及几个概念:BC一体(BC技术关联)、用户运营、一体化运营。下面分别解析。
to B 与 to C 分离
在F2B2b2C全链路打通之前,虽然分别有B2B和B2C运营模式,但to B与to C是分离的,分属不同部门,没有一体化运营。
深度分销体系下,即使没有渠道数字化,也是有to B的客户运营的。依托B2B的to B的数字化运营,订单、政策、管理是主线,中台运营得当,对品牌商销售团队有赋能,但对经销商、终端店基本没有赋能。这是B2B推动艰难的重要原因。
数字化B2B,最大的意外发现是政策直达终端,避免渠道政策灰色。据有的企业说,能够减少40%以上的政策浪费。正因为如此,在实践中是有抵触的。
B2C是数字化渠道,胎里带的数字化。运营逻辑被称为“千人千面”。有夸大之实。核心点是两条:一是依据用户画像的“关联推送”;二是根据用户行为的推送“政策”诱导复购。
没错!大家注意,就是复购导向。复购导向的用户运营,很容易得出快消品用户运营难的结论。
把关联推送、广告推送和政策诱导复购编辑成程序在线上自动分发,就是营销自动化(MA,Marketing Automation)。
BC技术关联
BC一体,首先是技术进步,让品牌商实现了BC在技术上关联。
注意,BC一体是站在品牌商或经销商角度的语言体系,不是零售语言。
品牌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b2C。这是技术上的BC一体。
搞数字化,关注技术手段的进步非常关键。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
以我有限的技术了解,目前主要有两大技术:一是一物一码4.0;二是终端的“超级触点”。
一物一码多数人都知道,就是二维码。但现在技术手段能够做到二码关联、三码关联。二码关联,一个是B码(终端码),一个是C码(用户码)。如此一来,就知道哪件产品在哪个零售店被哪个用户买走了。
对品牌商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在运营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一项技术,我称之为“超级触点”。我们知道,店主、店员、导购员对用户有很大影响力,但过去只限于交易(促销、导购),现在除了完成这些工作,还要连接用户。
連接用户,不是从线下拉流量到品牌商的线上店,而是拉到零售店的线上店,即云店。每个品牌商给每家零售一个云店。可口可乐的BC一体化运营,把云店叫CP店。
如此一来,每个零售店就是“双店”,线下门店+线上云店。我们称这种零售店为“新店商”。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小程序(有的称微店),把流量引到小程序,把门店的私域流量变成品牌商的流量,引起终端店很大反感。这种“去中心化”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一物一码4.0和超级触点,都是成熟技术。现在很多搞数字化的过分关注纯线上,对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关注不够,应该警醒。
b2C是打通全链路的关键。如果以前有B2B(F2B2b)系统,那么,F2B2b+b2C=F2B2b2C,就完成了全链路数字化。
全链路数字化是BC一体化运营的前提。
如果已经有了B2B系统,那么,只要打通b2C就容易实现全链路数字化。
如果还没有完成B2B,或者B2B不尽如人意,我建议先做b2C,再做F2B2b就比较容易。B2C是增量系统,F2B2b是存量系统。增量能激活存量。
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但也搞得过于神迷。
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后来从事营销,结合得相对快一点。营销与互联网结合,产生了一个新词MarTech。MarTech=Marketing+Technology
前面讲过,B2C的用户运营主要就是营销自动化(MA),关联推荐、在线广告技术,以及基于复购的政策诱导。
B2B的运营技术就比较复杂。所以,虽然B2B普及率很高,但效果差强人意。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有系统,无运营”。比较而言,今麦郎和江小白的B2B运营就相对不错。
连接产生成本,运营产生收益。有系统,无运营。结果就是有成本,无收益。所以,传统渠道对B2B的应用是有怨言的。
B2B运营的关键是数据分析师。B2B的数据分析师,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传统渠道,还要会分析,比较难得。有家B2B运营得比较好的老总对我说,数据分析师是他的“宝贝”。一个分析师,激活一片市场。
B2B的运营,很难做成to C那样的营销自动化。to B的用户画像比to C难多了。所以,to B的数据分析师很难培养。
B2C有前台和中台,但因为都在线上,其实都在“后方”。B2B的中台,数据分析师应该在“前方”(一线),否则便不能很好地与渠道结合。比如,对终端的线上分析,既可能是线上运营,也可能包括线下落地。
双私域运营
比B2C运营和B2B运营更难的是BC一体化运营。其中包括B端运营、b端运营、C端运营,以及BC关联运营。核心是BC关联运营。
BC关联运营有两个方向:一是从B到C,二是从 C到B。所以,BC一体化运营的中台人员,应该在“前方”(一线)。
如果简单说清楚BC一体化运营,我觉得要用两个词:一是双私域运营;二是线上线下结合运营。 BC一体化运营,首先要搞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全链路体系F2B2b2C中,用户(C端)到底是谁的用户?
在电商体系,用户(C端)是品牌商(向平台购买)的用户。
在新零售体系,用户(C端)是零售商的用户。
在去中心化的体系中(比如品牌商的微商城),用户(C端)是品牌商的用户。
总之,用户是某一家的用户,不可分享,用户运营只有一个主体。
BC一体化恰恰奉行“双私域”:用户既是零售店的用户,也是品牌商(经销商)的用户。用户运营是多主体运营。
双私域运营,这是BC一体化运营最重要的一条。
BC一体化语境的用户运营,其实是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在共同运营用户,分别扮演不同的运营角色。
因为用户是零售商(b)的私域,所以,零售商与用户在线上线下都形成了“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
因为是品牌商的私域,所以品牌商要在线上运营用户,同时在线下运营KOC。
因为是经销商的用户,在政策推送激活用户上,经销商起着重要作用。
没有零售店的运营,单个品牌的黏性不够。没有品牌商的运营,对品牌的认知不够。双私域就是双强化。
双私域运营为什么行得通?关键就是增量。
深度分销现在难度很大,原因在于终端无增量,只能瓜分存量。BC一体化运营,因为有C端运营,应该能够带来增量。
增量就是对终端赋能,瓜分存量不是赋能。只要有增量,就能够激活存量。
因为有C端运营,就能够引导C端流量的再分配。这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不少人受电商影响,认为用户运营一定是在线订单。这是错误的。快消品不仅货值低,而且即时消费,线下交易是主流。所以,完全可能是下列场景:线上运营,线下销售。甚至10%的线上销售能够带动90%的线下销售。
数字化重塑渠道关系
刘昭老师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连接效低的品类,不适合BC一体化运营。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越是连接效率低,越是需要BC一体化运营。
从刘昭老师的举例看,他的结论应该是:连接效率低的品类,不适合C端运营。
连接效率低,实际上就是品类黏性差。汽车、家电不是购买产品,而是购买使用系统,使用即连接,品类黏性强。快消品品类,要么货值低、关注不够;要么购买频率低,同样关注不够。
一个饮料老板说,我就是一个卖几块钱饮料的,用户怎么可能天天关注?
这个思维方式明显受到电商影响。在电商体系,用户运营是品牌商运营;在新零售体系,用户运营是零售商运营。用户只有一个触点,要么是品牌商,要么是零售店。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快消品的黏性差,一个主体的用户运营难度很大,因而更需要BC一体化运营。因为全链路数字化改变了渠道关系。
数字化全链路,带来渠道的巨大改变。
第一,数字化全链路形成了多级交叉覆盖的渠道关系。
传统渠道是分级运营,渠道关系是F→B→b→C,一级管一级,最后触达C端。但深度分销其实只是触达了b端。
数字化全链路不仅是全渠道打通F2B2b2C,更因为每个节点都在线,任何两点或多点均可打通,形成了多级链路关系:
1.两点间链路关系:F2B、F2b、F2C;
2.三点间链路关系:F2B2b、F2B2C、F2b2C;
3.全链路关系:F2B2b2C。
这么多链路形成了渠道的多级交叉覆盖,品牌商的渠道影响力、控制力、响应力,都会大大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讲,用户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都能够建立关系。有关系,就可以建立运营体系。
第二,从交易角度,任意两点间均可交易。
交易(订单)模式可总结为X2F,即B2F订单、b2F订单、C2F订单。
第三,从交付(物流仓配)角度,可以绕过中间环节,直达用户。比如F2b交付、F2C交付。
第四,从运营角落,可以叠加运营。
1.B端运营:F2B运营。
2.b端运营:F2b运营、B2b运营。
3.C端运营:F2C运营、B2C运营、b2C运营。
所以,数字化全链路连接后,渠道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渠道,渠道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分级关系。
三大主体叠加运营用户
BC一体化运营实际上是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即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店三个渠道主体,因为通过数字化连接了C端,都获得了运营C端的资格。
如果说快消品等品类因为黏性差,用户运营有难度的话,那么,三大主体叠加运营,就会改变这种现象。
第一,零售商运营用户。
零售商运营用户,不是基于品牌的运营,而是基于门店的运营。不是以线上为主,而是以线下、社群运营为主。正是因为线下和社群的强关系运营,虽然线上运营的黏性不一定很强,但动员用户的能力比较强。
特别提示,零售商是运营用户的重要主体。即使是线上订单,也是在零售商的云店下单。或者线上运营,线下交易。
第二,经销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不会如电商一样由总部统一运营,而是把运营权特别是政策权交给经销商,一地一策。因此,经销商运营用户主要是提高用户活跃性。
第三,品牌商运营用户。
全链路连接,只要有一定规模,品牌商部门都不会参与交易和政策,那么,品牌商怎么运营用户呢?
一般来说,决定用户黏性的有四大因素: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内容)、订单频率。
品牌商在SKU上肯定不如平台,但做得好的品牌商可以让云店有开放性,形成SKU生态。
云店除了交易功能外,能否成为用户社交平台?看看拼多多,就在往这方面走。
用户购买的是产品还是生活方式?从产品复购的角度或许频次低,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许高频关注。
SKU生态、社交、生活方式,这才是用戶运营的价值所在。至于复购,应该是用户运营的结果,而不是用户运营的目标。
真正的用户运营平台应该是:交易是连接入口,场景是精神家园,社交是高频互动,内容是精神共鸣。
以往用户运营的BUG,就是复购导向,功利性太强。
交易思维是用户运营的最大障碍。
BC一体化运营在三度空间
BC一体化运营是三度空间的综合运营。
深度分销的B端运营在线下,电商的C端运营在线上,BC一体化运营在三度空间,即线下、社群和网络三度空间。
在《新营销2.0:立体连接》一书中,我们提出场景体验、KOC圈层和小程序是三个关键词。这正是BC一体化运营的基本模式。
用户运营,C端有普C、大C、KOC,除了普C,他们在用户运营还扮演其他角色。
线下场景体验,这是大C、KOC扮演角色的认知阵地、关系阵地。
小程序,这是连接用户的工具。
通过线下、圈层和网络三度空间运营用户,通过体验、圈层传递认知,这难道不比纯粹的线上依靠“算法”运营有更多的策略空间吗?
(刘春雄,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