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运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文化生产力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文化性和产业性。文化性是指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化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艺术创作与接受的独特方式等。产业性是指文化生产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文化生产力的二重性决定了它既有巨大的经济能量,又有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力量。文化产业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以及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幅度和效率。文化生产力通过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
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首先要辩证地处理好文化生产的两重性,即文化性和产业性的关系。一方面,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资本,发展资源节约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的形式来传播文化,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产业的文化化,增加生产力中的文化要素,将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通过文化内涵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利用文化的强辐射力来拓展产品的市场,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要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文化事业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而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发展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生产机构分成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分别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应进行转企改制、重组,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企业,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自我发展。
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还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当代文化生产已不完全是个体性的生产方式,已成为一种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视、电影、广告、信息、出版、音像、演出、娱乐等产业,已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文化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郭建民)
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运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文化生产力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文化性和产业性。文化性是指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化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艺术创作与接受的独特方式等。产业性是指文化生产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文化生产力的二重性决定了它既有巨大的经济能量,又有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力量。文化产业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以及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度、幅度和效率。文化生产力通过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
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首先要辩证地处理好文化生产的两重性,即文化性和产业性的关系。一方面,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资本,发展资源节约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的形式来传播文化,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产业的文化化,增加生产力中的文化要素,将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通过文化内涵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利用文化的强辐射力来拓展产品的市场,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要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文化事业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而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发展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生产机构分成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分别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应进行转企改制、重组,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企业,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自我发展。
科学发展文化生产力,还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当代文化生产已不完全是个体性的生产方式,已成为一种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视、电影、广告、信息、出版、音像、演出、娱乐等产业,已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文化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