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极具想象力,不见青蛙,却闻蛙声,用几只畅游的蝌蚪表现蛙声,其特殊的联想手法,表现的恰到好处,动静结合,实乃绝妙的构思。而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蛙声十里出山泉》出发,分析美术作品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蛙声十里出山泉》;高中;美术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又要迎合艺术欣赏的特征来设计教学程序和步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兴趣——心动,仔细观察——眼动,语言描述——口动,身心体验——脑动,着手实践——手动。使学生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去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达到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先生所绘,在其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看到《蛙声十里出山泉》,引人入胜,画面生动,几只蝌蚪逆流而上,其中齐白石老先生对于蝌蚪的描绘惟妙惟肖,画法精湛,让静止的画面给人以动感,就好似蝌蚪已经在画面上活蹦乱跳起来了,在水中欢快的畅游。对于溪流的描绘,齐白石老先生采用了线条式的勾勒手法,线条是那么流畅,那么柔美,好像在画面上的涓涓细流一样,还仿佛听到了“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让人身临其境,从而衬托出了隐隐的青蛙叫声。慢慢地由远到近,最后直到青蛙叫声响彻云霄。给人一种无限的回味与亲切。仿佛置身在画面之中,欣赏着淋漓尽致的美景,听着这轻快而优美的流水声,喝着那美酒。画中可缺少不了面,一缺少面就显得画面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再怎么好也没有轻快感。本画的面就用在了山石上,感到有轻有重,下笔明确。整个画面因山石而舞动起来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
  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创作故事,当然,《蛙声十里出山泉》也不例外。偶然的一次,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去齐白石老先生家做客,在聊得兴起的时候,老舍先生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一首诗,从中选取了一句,让齐白石老先生以这句诗为题做一幅画,来表达诗中的意境,而这句诗就是——“蛙声十里出山泉”。
  说到绘画,好多人会想,这样的主题肯定难不倒齐白石老先生,因为齐老先生是绘画大家,绘画方面应该没有什么能难倒他。其实不然,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存在很大的难度,更何况它涉及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1],这样的话,如果构思不好那就表达不出来其中的意境与真谛。
  作为艺术大家,齐白石经过认真琢磨,决定以蝌蚪来代表蛙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通过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把蛙声这种听觉感受运用绘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画卷上,完成了听觉与视觉之间美轮美奂的转化。
  当画作完成之后,老舍先生成了它的第一个鉴赏者。老舍先生看到画作的第一感觉是惊为天人,仿佛蛙声随着画面的展开扑面而来。展开画卷,迎面而来的是一条急流,夹在山涧之中,溪流之中六只蝌蚪在欢快的玩耍、嬉闹,好似刚离开的家孩子一般,天真无邪。整个画面虽没有青蛙的身影,但是齐白石老先生通过幼小的蝌蚪,让人联想到青蛙的叫声,再结合奔腾的泉水声,真正做到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齐白石老先生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素养,以诗人的情怀结合文人的气质创作出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完美阐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就如张光明在其文章《简析〈蛙声十里出山泉〉》所说:“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的游刃有余,对‘时’‘空’的掌握和处理表现得闲庭信步。”[2]
  现如今的美术作品,有些作品平淡无奇,缺少韵味,或者是没有情节性,纯粹表达的是很表面的一些东西,食之无味,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加之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而《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为优秀的画作,在美术教学中经常讲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从画作的创作背景出发,从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因为学生一旦能深入一个画作之中,那他们就能感受到当时创作者的感受和思想,这样他们就真正能做到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而学习优秀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和方法。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军国.《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1(1).
  [2]张光明.简析《蛙声十里出山泉》[J].美术之友,1998(4).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摘要】“互动评改模式”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评改手段,本文论述了“互动评改模式”提出的背景,并从课前充分准备、明确评改要求、教师示范评改、具体评改指导等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互动评改模式”的操作方法;从提高了作文评改的积极性、体现了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加大了作文评改的实效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互动评改”模式的研究成效;通过组内互改、组内互评、组内总结、教师初评、大班讲评、组内再评、教师再评等七个环节的实施,
【摘要】吕叔湘先生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教育立足新课标,以语文教学实践为核心,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为核心,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颁布
【摘要】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各色各样的学生,处理各种各样简单的、复杂的问题。有一种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爱打架、常惹事又不爱学习的“拧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老师都束手无策,就连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望而生畏”了。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受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这次,我有幸在著名心理学家陈虹博士的体验活动中扮演了真实案例中的一个拧孩子,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
【摘 要】学情分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学情不同、教学有异,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情分析;备教材;备学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了,很多老师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精心的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学习材料或练习,特别重视教材分析、设计理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摘要】本人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效课堂;说课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说教材  《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既体现了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摘要】本文就教师在高中唐诗教学意象的“内外拓展”意识进行了分析,其在观照高中抽象思维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分点结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青衫这一意象进行了详细阐释,作为引申,本文最后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的重要性进行了导向。  【关键词】唐诗教学;无感意象;内外拓展;琵琶行;青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唐诗是我国文学中的精华,唐诗中的意象更是唐人生活的代言,柳叶、落日等文化意象
【摘要】主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主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课堂提问的误区,然后着重从紧扣标题、重难点、主旨、文眼等四个方面论述主问题的设计,希望以此点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问题;误区;策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张陆有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话道出了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小学生正
【摘要】主问题提纲挈领:主问题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让课堂板块清晰明了;让课堂教学紧凑高效。问题链推进思维: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角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经典大气的课有三个标准:情节不多、环节不细、问题不碎的话,那么陈老师执教的《老王》就很好地诠释了经典大气。笔者认为这得益于陈老师的主问题教学和问题链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布局调整的调研,分析了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舟曲县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学校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在实施
【摘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作者对极富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细微举止、景物片断等进行细腻的描写。熟练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技巧,既能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又能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细节;技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环节和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