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们主观动能性的充分发挥是现阶段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注的焦点,结合现实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就是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结合实践的主题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对学生发现、思考并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进一步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如此,新课标也提高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结合新的课标理念进行教学,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因此,我结合积累的经验深入研究并探讨了目前小学数学实践课的授课现状和解决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内容,很多教师基本上都是粗略讲解;还有的教师将其规划到自学内容当中,不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相关指导;甚至有的教师将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删掉,放弃这方面的教育;部分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的时候不会涉及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因此也就不会花费精力去授课。以上现象证明,教师对小学数学实践课程不够重视。
(二)缺乏准确的定位
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授课过程进行多次观摩后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认真备课,无论量多大、有多难,都想将实践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展现出来。这样一来,课程就会变质,由数学实践课转变为数学知识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没有准确的定位。不仅如此,还证明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保守,重视知识而轻视实践,不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以及发现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授课时,教师是一系列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角。教师提前设置好教学程序,在课堂上演示图片,再结合不同的图片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们积极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且学生们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机会极少。由于授课中缺乏实践活动,导致授课过程发生质的变化,由数学综合实践课转型为表演课、演示课。
二、结合数学课程的优势,拓展多样化、具体化的活动
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积极交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运用知识,获得在现实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在日常授课中,教师要充分落实实践活动,从课程的优势点出发,促进活动时效性的提升。第一,通过活动时间进行体现。开始活动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确定,可以分为一节课、几节课;还应结合所选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无论时间长短,都要确保其质量,保证整个环节的完整性,始终如一,坚持完成;第二,通过开展活动的地点进行体现。学校、实践基地、家庭、工厂、社区以及农田都可成为活动地点,由学生亲身体验,增强与自然、生活的亲近感。但是,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第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进行体现。开展关于情境的课题活动时,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化,其中包括个人独立、班级合作、小组合作、年级合作以及学校合作的探究方式。
三、结合现实状况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解决教学资源的相关问题
(一)将数学课程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控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第一,所选的课程资源要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对课程充满好奇心,有想了解的愿望,學生才愿意参与其中。所以,在现实中设置问题情境或授课时,所选择的课程要具有诱惑性,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并经过不断努力,逐一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亲身体会到学习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感,实现对数学产生兴趣以及信心的目的;第二,课程资源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取的活动内容与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际教学工作,确保其实践性、可操作性,不要对其进行任何的更改;第三,课程应具有地方特性。不同区域的学生对不同的数学内容以及问题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开设的课程要充分与当地的特色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第四,课程资源应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优势。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大不相同,在这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洞察当代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促进数学活动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二)重视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中,一部分是互补交叉且共有的,丰富性、研究性是校本课程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可用的教育资源,对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给予高度的重视。
四、数学活动应来源学生的生活世界,开设探究性的活动
第一,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而进行。现实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数学课程学习选择活动课题;第二,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现实中小学生的数学活动而进行。现实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数学活动选择活动课题;第三,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发展小学数学学科选择活动课题。现实中,该学科正持续发展中,所以要结合发展中的一系列数学活动选择课题,例如中国数学、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书赏析以及数学猜想等等;第四,围绕小学数学活动选择课题,因为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问题的基本能力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第五,围绕小学生发展的数学选择课题。一般所开设的相关实践活动全部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选择课程时要结合其自身的数学知识。例如调查近视眼的发病原因、身高体重和年龄的关系以及零花钱的使用状况等等。
五、从小学生发展的角度,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为了帮助形成并发展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感情,可以借助激励性评价,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正视自己,建立有效的自评方式。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认可与鼓励,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其充满动力,提升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能力,实现理想化心态,激发其探究数学的潜能。
首先,参与者要多元化。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进行评价的成员不仅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自己的朋友、同社区的邻居,甚至是其他活动的参加者,而且应以小学生为主导。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性质包括主导性,教师要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参与、自我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还要充分结合组员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借助评价结果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其次,要关注整体评价。对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导充分融合,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应与课程开展同时进行。评价节奏应和教学同步,评价内容也源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绪、感情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高度重视教与学的投入程度,使主体范围更加广阔,例如价值观、情感、方法、过程、技能、知识以及态度等。
最后,对教学反思给予高度关注。通常开展的学生数学实践课程就是学生自己对数学活动主动进行观察、试验、制作、调查、研究以及探索等,通过互动解决处理相关问题。这个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只有学会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改变,由盲目变为科学,由感性变为理性。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从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
六、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新式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能够根据现实教学中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如,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根据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一系列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将可利用的外界环境作为课堂,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其爱上数学、爱上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印象、增加师生互动等。
本文为河北省一般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有效的研究”(1704034)成果。(参与成员有:赵海英、马立峰、墨高鹏、耿慧颖、李媛媛、张永刚)
(责编 孟 飞)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内容,很多教师基本上都是粗略讲解;还有的教师将其规划到自学内容当中,不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相关指导;甚至有的教师将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删掉,放弃这方面的教育;部分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的时候不会涉及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因此也就不会花费精力去授课。以上现象证明,教师对小学数学实践课程不够重视。
(二)缺乏准确的定位
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授课过程进行多次观摩后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认真备课,无论量多大、有多难,都想将实践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展现出来。这样一来,课程就会变质,由数学实践课转变为数学知识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没有准确的定位。不仅如此,还证明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保守,重视知识而轻视实践,不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以及发现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授课时,教师是一系列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角。教师提前设置好教学程序,在课堂上演示图片,再结合不同的图片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们积极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且学生们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机会极少。由于授课中缺乏实践活动,导致授课过程发生质的变化,由数学综合实践课转型为表演课、演示课。
二、结合数学课程的优势,拓展多样化、具体化的活动
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积极交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运用知识,获得在现实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在日常授课中,教师要充分落实实践活动,从课程的优势点出发,促进活动时效性的提升。第一,通过活动时间进行体现。开始活动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确定,可以分为一节课、几节课;还应结合所选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时间,无论时间长短,都要确保其质量,保证整个环节的完整性,始终如一,坚持完成;第二,通过开展活动的地点进行体现。学校、实践基地、家庭、工厂、社区以及农田都可成为活动地点,由学生亲身体验,增强与自然、生活的亲近感。但是,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第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进行体现。开展关于情境的课题活动时,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化,其中包括个人独立、班级合作、小组合作、年级合作以及学校合作的探究方式。
三、结合现实状况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解决教学资源的相关问题
(一)将数学课程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控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第一,所选的课程资源要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对课程充满好奇心,有想了解的愿望,學生才愿意参与其中。所以,在现实中设置问题情境或授课时,所选择的课程要具有诱惑性,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并经过不断努力,逐一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亲身体会到学习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感,实现对数学产生兴趣以及信心的目的;第二,课程资源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取的活动内容与问题应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际教学工作,确保其实践性、可操作性,不要对其进行任何的更改;第三,课程应具有地方特性。不同区域的学生对不同的数学内容以及问题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开设的课程要充分与当地的特色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第四,课程资源应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优势。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大不相同,在这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洞察当代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促进数学活动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二)重视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融合
校本课程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中,一部分是互补交叉且共有的,丰富性、研究性是校本课程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可用的教育资源,对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给予高度的重视。
四、数学活动应来源学生的生活世界,开设探究性的活动
第一,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而进行。现实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数学课程学习选择活动课题;第二,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现实中小学生的数学活动而进行。现实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数学活动选择活动课题;第三,所研究的课题应围绕发展小学数学学科选择活动课题。现实中,该学科正持续发展中,所以要结合发展中的一系列数学活动选择课题,例如中国数学、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书赏析以及数学猜想等等;第四,围绕小学数学活动选择课题,因为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问题的基本能力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第五,围绕小学生发展的数学选择课题。一般所开设的相关实践活动全部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选择课程时要结合其自身的数学知识。例如调查近视眼的发病原因、身高体重和年龄的关系以及零花钱的使用状况等等。
五、从小学生发展的角度,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为了帮助形成并发展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感情,可以借助激励性评价,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正视自己,建立有效的自评方式。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认可与鼓励,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其充满动力,提升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能力,实现理想化心态,激发其探究数学的潜能。
首先,参与者要多元化。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进行评价的成员不仅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自己的朋友、同社区的邻居,甚至是其他活动的参加者,而且应以小学生为主导。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性质包括主导性,教师要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参与、自我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还要充分结合组员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借助评价结果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其次,要关注整体评价。对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导充分融合,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应与课程开展同时进行。评价节奏应和教学同步,评价内容也源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绪、感情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高度重视教与学的投入程度,使主体范围更加广阔,例如价值观、情感、方法、过程、技能、知识以及态度等。
最后,对教学反思给予高度关注。通常开展的学生数学实践课程就是学生自己对数学活动主动进行观察、试验、制作、调查、研究以及探索等,通过互动解决处理相关问题。这个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只有学会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改变,由盲目变为科学,由感性变为理性。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从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
六、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革,新式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能够根据现实教学中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如,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根据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一系列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将可利用的外界环境作为课堂,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其爱上数学、爱上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印象、增加师生互动等。
本文为河北省一般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有效的研究”(1704034)成果。(参与成员有:赵海英、马立峰、墨高鹏、耿慧颖、李媛媛、张永刚)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