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作文该从哪个角度记叙故事?苏轼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叙同一个故事,会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效果。这在写作中就牵扯到了“视角”的选择问题。
叙事视角是区分人在叙事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故事的叙事效果也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使用第一人称时,作者是站在故事内部来讲述的,是一种有限的视角。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而是站在局外,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其视角相对于第一人称更为宽广。所以,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又称为“云端俯瞰”的全知视角。
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我”的有限视角,讲述了“我”和母亲的具体事例,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等,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在细腻的笔触中感悟母爱。
又如沈从文的《月下小景》,选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新编佛经故事,并在其中渗透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名家美文
我的母亲(节选)
胡 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月下小景(节选)
沈从文
……
至于日月呢,虽知道了这是人类的欲望,却只是万物中之一的欲望,故不理会。因为神是正直的,不阿其所私的,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唯一的主人,日月不单为人类而有。日头为了给一切生物的热和力,月亮却为了给一切虫类唱歌和休息,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日月虽仍然若无其事的照耀着整个世界,看着人类的忧乐,看着美丽的变成丑恶,又看着丑恶的称为美丽;但人类太进步了一点,比一切生物智慧较高,也比一切生物更不道德。既不能用严寒酷热来困苦人类,又不能不将日月照及人类,故同另一主宰人类心之创造的神,想出了一点方法,就是使此后快乐的人越觉得日子太短,使此后忧愁的人越觉得日子过长。人类既然凭感觉来生活,就在感觉上加给人类一种处罚。
这故事有作为月神与恶魔商量结果的传说,就因为恶魔是在夜间出世的。人都相信这是月亮作成的事,与日头毫无关系。凡一切人讨论光阴去得太快或太慢时,却常常那么诅咒:“日子,滚你的去吧。”痛恨日头而不憎恶月亮。土人的解释,则为人类性格中,慢慢的已经神性渐少,恶性渐多。另外就是月光较温柔,和平,给人以智慧的冷静的光,却不给人以坦白直率的热,因此普遍生物都欢喜月光,人类中却常常诅咒日头。约会恋人的,走夜路的,作夜工的,皆觉得月光比日光较好。在人类中讨厌月光的只是盗贼,本地土人中却无盗贼,也缺少这个名词。
这时节,这一个年纪还刚满二十一岁的寨主独生子,由于本身的健康,以及从另一方面所获得的幸福,对头上的月光正满意的会心微笑,似乎月光也正对了他微笑。傍近他身边,有一堆白色东西。这是一个女孩子,把她那长发散乱的美丽头颅,靠在这年轻人的大腿上,把它当作枕头安静无声的睡着。女孩子一张小小的尖尖的白脸,似乎被月光漂过的大理石,又似乎月光本身。一头黑发,如同用冬天的黑夜作为材料,由盘踞在山洞中的女妖亲手紡成的细纱。眼睛,鼻子,耳朵,同那一张产生幸福的泉源的小口,以及颊边微妙圆形的小涡,如本地人所说的藏吻之巢窝,无一处不见得是神所着意成就的工作。一微笑,一眯眼,一转侧,都有一种神性存乎其间。神同魔鬼合作创造了这样一个女人,也得用侍候神同对付魔鬼的两种方法来侍候她,才不委屈这个生物。
各抒己见
老师:好的作品总能呈现出好的故事,吸引读者的目光。胡适和沈从文的两篇文章,大家读了有何感想?请大家踊跃发言。
徐悦:胡适和沈从文都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了,但这两篇文章我是第一次读到。两种不同叙事风格的碰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两位作家都善用集中的情节展现故事。
张志:是的,我也感受到了这点。胡适和沈从文两位作家在材料的详略处理上不同,记叙故事时都选择了集中地展示某一个细节。
梁好:《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我”和母亲的平常的小事着手。同时运用“我”这个视角让读者有代入感。文章虽无华丽的修饰,却令人回味无穷,于普通小事中见真情。 章越:两位作家都是精心安排了故事的发展,巧妙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示:“有限”和“全知”这两种不同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展现得更为全面。
……
老师: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地读了这两篇文章,并比较了异同。胡适和沈从文也都是著名作家了,他们俩用不同的视角了讲述了故事,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效果。那么,根据效果的不同,两篇作品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请大家继续踊跃发言。
章越:《月下小景》以一种全知视角,刻画了小寨中的风土人情,从一个佛教故事引出安静坐着的傩佑。两个故事的衔接全靠着第三人称的叙事,才能安排得当。
徐悦:我也这么认为。《月下小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两个故事,从而突破了时间和情感的限制,使两个故事都娓娓动听,第一个神的故事不仅引发了傩佑的思考,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张志:读了这两篇文章,我觉得第一人称在表达自己和亲人的情感时显得亲切自然,在讲述他人的故事时,第三人称更为全面。运用两种视角都能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但我更倾向于沈从文的视角选择。因为我们在写作时习惯使用第一人称,也没想过要变化,今天看了沈从文的文章以后,我发现可以尝试第三人称叙事,寻求突破,更好地讲述故事。
钟素婷:前面几位同学都总结得很到位了。的确,叙事视角的不同,对于文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有限还是全知,在写作时要慎重选择。
章庆玲:我读了这两篇文章,觉得胡适用第一人称“我”,这就是我们在讲述亲情类的故事时经常使用的有限视角。而沈从文则是讲述了神的故事后,又转移到傩佑的故事上来,两个故事的展现需要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展开,才能过渡自然。这两种视角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讲述故事时,根据需要进行了选择。只有运用恰当的视角才能讲述出动人的故事。
有的放矢
讲故事大家都会,设置故事情节也都会,可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有效提高自己的叙事水平呢?下面几点建議,或许可以帮助到大家:
1.重点情节详记叙。对于突显文章主题的故事情节要详细记叙,不可一笔带过,更不可多说废话,而影响了重要细节的展开。
2.多面结合显主题。一篇文章的思想表达,可以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但要注意多方面展示,才能完整地显露思想感情。
3.云端俯瞰展全貌。在讲述两个或多个故事时,第三人称的叙事,会使文章更自然、更深入。
作文该从哪个角度记叙故事?苏轼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叙同一个故事,会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效果。这在写作中就牵扯到了“视角”的选择问题。
叙事视角是区分人在叙事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故事的叙事效果也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使用第一人称时,作者是站在故事内部来讲述的,是一种有限的视角。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而是站在局外,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其视角相对于第一人称更为宽广。所以,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又称为“云端俯瞰”的全知视角。
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我”的有限视角,讲述了“我”和母亲的具体事例,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关心等,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在细腻的笔触中感悟母爱。
又如沈从文的《月下小景》,选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新编佛经故事,并在其中渗透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名家美文
我的母亲(节选)
胡 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月下小景(节选)
沈从文
……
至于日月呢,虽知道了这是人类的欲望,却只是万物中之一的欲望,故不理会。因为神是正直的,不阿其所私的,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唯一的主人,日月不单为人类而有。日头为了给一切生物的热和力,月亮却为了给一切虫类唱歌和休息,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日月虽仍然若无其事的照耀着整个世界,看着人类的忧乐,看着美丽的变成丑恶,又看着丑恶的称为美丽;但人类太进步了一点,比一切生物智慧较高,也比一切生物更不道德。既不能用严寒酷热来困苦人类,又不能不将日月照及人类,故同另一主宰人类心之创造的神,想出了一点方法,就是使此后快乐的人越觉得日子太短,使此后忧愁的人越觉得日子过长。人类既然凭感觉来生活,就在感觉上加给人类一种处罚。
这故事有作为月神与恶魔商量结果的传说,就因为恶魔是在夜间出世的。人都相信这是月亮作成的事,与日头毫无关系。凡一切人讨论光阴去得太快或太慢时,却常常那么诅咒:“日子,滚你的去吧。”痛恨日头而不憎恶月亮。土人的解释,则为人类性格中,慢慢的已经神性渐少,恶性渐多。另外就是月光较温柔,和平,给人以智慧的冷静的光,却不给人以坦白直率的热,因此普遍生物都欢喜月光,人类中却常常诅咒日头。约会恋人的,走夜路的,作夜工的,皆觉得月光比日光较好。在人类中讨厌月光的只是盗贼,本地土人中却无盗贼,也缺少这个名词。
这时节,这一个年纪还刚满二十一岁的寨主独生子,由于本身的健康,以及从另一方面所获得的幸福,对头上的月光正满意的会心微笑,似乎月光也正对了他微笑。傍近他身边,有一堆白色东西。这是一个女孩子,把她那长发散乱的美丽头颅,靠在这年轻人的大腿上,把它当作枕头安静无声的睡着。女孩子一张小小的尖尖的白脸,似乎被月光漂过的大理石,又似乎月光本身。一头黑发,如同用冬天的黑夜作为材料,由盘踞在山洞中的女妖亲手紡成的细纱。眼睛,鼻子,耳朵,同那一张产生幸福的泉源的小口,以及颊边微妙圆形的小涡,如本地人所说的藏吻之巢窝,无一处不见得是神所着意成就的工作。一微笑,一眯眼,一转侧,都有一种神性存乎其间。神同魔鬼合作创造了这样一个女人,也得用侍候神同对付魔鬼的两种方法来侍候她,才不委屈这个生物。
各抒己见
老师:好的作品总能呈现出好的故事,吸引读者的目光。胡适和沈从文的两篇文章,大家读了有何感想?请大家踊跃发言。
徐悦:胡适和沈从文都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了,但这两篇文章我是第一次读到。两种不同叙事风格的碰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两位作家都善用集中的情节展现故事。
张志:是的,我也感受到了这点。胡适和沈从文两位作家在材料的详略处理上不同,记叙故事时都选择了集中地展示某一个细节。
梁好:《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我”和母亲的平常的小事着手。同时运用“我”这个视角让读者有代入感。文章虽无华丽的修饰,却令人回味无穷,于普通小事中见真情。 章越:两位作家都是精心安排了故事的发展,巧妙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提示:“有限”和“全知”这两种不同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展现得更为全面。
……
老师: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地读了这两篇文章,并比较了异同。胡适和沈从文也都是著名作家了,他们俩用不同的视角了讲述了故事,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效果。那么,根据效果的不同,两篇作品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请大家继续踊跃发言。
章越:《月下小景》以一种全知视角,刻画了小寨中的风土人情,从一个佛教故事引出安静坐着的傩佑。两个故事的衔接全靠着第三人称的叙事,才能安排得当。
徐悦:我也这么认为。《月下小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两个故事,从而突破了时间和情感的限制,使两个故事都娓娓动听,第一个神的故事不仅引发了傩佑的思考,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张志:读了这两篇文章,我觉得第一人称在表达自己和亲人的情感时显得亲切自然,在讲述他人的故事时,第三人称更为全面。运用两种视角都能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但我更倾向于沈从文的视角选择。因为我们在写作时习惯使用第一人称,也没想过要变化,今天看了沈从文的文章以后,我发现可以尝试第三人称叙事,寻求突破,更好地讲述故事。
钟素婷:前面几位同学都总结得很到位了。的确,叙事视角的不同,对于文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有限还是全知,在写作时要慎重选择。
章庆玲:我读了这两篇文章,觉得胡适用第一人称“我”,这就是我们在讲述亲情类的故事时经常使用的有限视角。而沈从文则是讲述了神的故事后,又转移到傩佑的故事上来,两个故事的展现需要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展开,才能过渡自然。这两种视角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讲述故事时,根据需要进行了选择。只有运用恰当的视角才能讲述出动人的故事。
有的放矢
讲故事大家都会,设置故事情节也都会,可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有效提高自己的叙事水平呢?下面几点建議,或许可以帮助到大家:
1.重点情节详记叙。对于突显文章主题的故事情节要详细记叙,不可一笔带过,更不可多说废话,而影响了重要细节的展开。
2.多面结合显主题。一篇文章的思想表达,可以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但要注意多方面展示,才能完整地显露思想感情。
3.云端俯瞰展全貌。在讲述两个或多个故事时,第三人称的叙事,会使文章更自然、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