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叛国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读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知道通过科举致仕是古代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为了实现它,不知道有多少人如痴如狂,耗尽毕生的精力。而宋朝又是一个科举非常发达的王朝,北宋时,来京城赶考的人最高峰可以达到七八万人。然而科举毕竟不是发福利,只要去考就能获得功名,其中之苦难,是今天的我们很难了解到的。
  按照宋朝官方的比例,大约是一百人中取一个人。那么剩下的这九十九个名落孙山的读书人他们会怎么办?其中大概有80%的人会选择继续战斗,下次再考,下下次再考,一直到死都纠结在这个考场中。而剩下的那20%,有的也许会改变志向,转行去经商,或作教书先生,或做官员的幕僚。但因考不上进士,转而开始仇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投奔敌国的,大概就只在宋朝发生过。
  话说北宋时期有个叫张元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而且颇有谋略。偏偏运交华盖,老是考进士不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到了宋朝仁宗的景祐年间,张元已不再年少,一年年混迹在东京,前途看不到丝毫的光亮。他遂决定投身边疆,以期获得一个出身。
  谁知时任陕西长官的韩琦却并不接待他。张元见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长期的受人白眼,长期的失望,长期的忍耐到了这一刻终于爆发了,他把满身心的怨恨都发泄在大宋国和韩琦身上。他觉得既然大宋不给自己一点机会,倒不如去宋朝的敌国西夏试试运气。
  张元进了西夏国境之后,直接到了兴州,他也不去拜谒当时西夏的统治者元昊,而是在兴州城内几个大酒店日日豪饮,饮完之后就在墙壁上写下:“天才张元在这里喝过酒。”
  却说这西夏国,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人就是党项羌,史书中记载是汉朝西羌的后代,他们活动的地方在今天的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后一步步强大,到了元昊登基之后,国力开始达到顶峰。元昊为了表明不再臣属宋朝,放弃了宋朝赐予的封号,然后广派间谍收集情报,同时重金收买人才。他听说兴州来了个汉人,日日在酒店里豪饮,便派士兵把张元请过来,元昊见着张元一件衣衫已经又黑又黄了,又邋遢又破烂,当下就大摇其头,用汉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来我国干什么?”
  张元仰首傲然说:“你连自己的姓都没弄清楚,有什么资格问我的名字?”当时的元昊还是用的宋朝赐给他的姓,并没有自己的姓,所以张元此话一出,马上让元昊肃然起敬,请人设座与他,诚心讨教起来。张元穷苦潦倒半生,受尽世人白眼,此刻受到元昊的如此礼遇,自是大为感动,一口气就说了古代很多边疆大臣自立为王的故事给元昊听,又劝他要多抢夺宋的城池,以陕西为根据地,东向而争。同时告诉元昊,要他和北方的契丹人取得联系,让大宋腹背受敌。元昊听了张元一席话,真是如鱼得了水,因此异常看重他,张元在西夏的地位也如火箭般地蹿升,一下就升到了太师兼中书令的高位。
  张元富贵功名俱已成就以后,回首前程,不禁黯然自叹,加上引导党项族侵略自己的祖国,屠杀自己的同胞,每晚更是痛苦惊惧得无法入睡。但他把一切缘由都怪到了韩琦身上。如果当年韩琦肯收留自己,如何会走到这一步?是以对他的恨一日比一日强烈。他决定派刺客把韩琦杀了,以了结心中无限的痛苦。可惜这刺客业务水平不高,没有完成任务。
  元昊反叛大宋自己称帝后,听从张元的计谋,与宋军主力在三川口大战,大宋输得一塌糊涂。宋朝野震恐,一时人心惶惶,陕西情势危急。韩琦正好从四川归来,他长期镇守在陕西地区,熟悉地理和军情,仁宗便再次把他派回了陕西。韩琦临危受命,到达陕西后,马上推荐已被贬到越州的范仲淹来陕西和自己共同防守西夏。
  韩琦赴任陕西后,安抚民心,厉兵秣马,首先减轻了边防地区百姓的负担,同时为了不妨碍农时,把当时正在修筑庆、鄜、泾三州城墙的老百姓全部用士兵替代,让百姓回家耕种。这两项措施,群众欢迎,民心大定。经过他的努力,陕西前线军心、民心都逐渐安定下来,边防形势得以大大的缓和。当时边境传着“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破胆”的民谣。三个月后,元昊再次点击十万大军攻打宋朝渭州,韩琦令环庆路副总管任福率所部一万人,加上新募勇士八千人,插向元昊大军身后,断其归路。不料任福却轻敌自大,最后兵败身亡。张元虽然没有刺杀韩琦成功,但这次的大胜,也足以安慰一下他那颗充满仇恨的心灵,他甚至在边界的石碑上留了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后书: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
  元昊以为宋朝不堪一击,立即自大起来,他不听张元劝告,先是和辽国交恶,随后两国鏖战了几年,把刚刚建立的西夏经济几乎拖垮,随后又与宋朝再次开战。宋朝吸取了教训之后,用范仲淹等人坚守,却慢慢扭转了战局。
  元昊最终还是只能称臣宋朝,再次求和,并表示自己要臣属大宋。张元虽然一再劝阻,也没有效果,终于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不过都是虚幻。理想破灭后,背叛祖国的负罪感像大山一样压迫着他,不久后,这位一生都活在痛苦当中的人就去世了。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在这个以美为时尚的时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香水飘香,遍体香气扑鼻,人们自然对香水情有独钟,厚爱有加。香水就像吃饭、睡觉、化妆一样,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甚至爱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给人们传递了尊贵高雅、时尚个性的气息,直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香水无论是从动植物中提取香精油配成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对人体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目前大多数香水含有50~150种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期刊
鲍比是个法国男人,刚过中年,即成为知名时尚杂志的主编。名和利信手拿来之际,却突发血管疾病陷入重度昏迷,身体机能严重破坏,不能言语,不能动弹,全身只剩左眼可以活动。这只眼睛成为鲍比连接世界的唯一纽带。他的助手拿着写满字母的牌子,依次读每个字母。鲍比用眼睛来选择字母,眨一下代表“是”,眨两下代表“否”。他一次次地眨眼,选择字母,组成单词、句子、段落、一整页文章,最后,“写”出了一本书。  可能有人对这
期刊
心灵风暴  何老师,你好。  高中生活好枯燥。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就是我的生活。每天的作业忙得我晕头转向,同学们之间的话题从来都是这道题怎么解那道题怎么解。我们学校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每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也就是前几名。我知道以我的成绩是希望渺茫的。我跟妈妈说,我可不可以放弃学业,可是,妈妈说不管怎样都要把高三读完。我看到每个人都在拼命,我也跟着在努力,可是,努力的成果一直看不到,我觉得信心一点
期刊
1986年美国电影《恐怖小店》中吃人的植物“奥黛丽”,能把人一口吞下,最后占领了纽约城,毁灭了人类,这不禁让人感到植物的疯狂至极。这毕竟是在电影中,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有一种植物,喜欢吃荤,2007年英国植物学家在菲律宾发现这种植物能将老鼠这样的啮齿类动物整个吞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它就是猪笼草。  猪笼草是亚洲地区的热带附生植物,是攀缘状的亚灌木,也可在地面上匍匐生长,不耐寒,怕强
期刊
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自然也是世界最大城市。在这座世界经济中心,却有着不懂得经济头脑的NBA球队。纽约尼克斯,同大多数NBA球队一样,现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豪强争夺总冠军,但是纽约尼克斯和其他NBA弱队不同,他们非常有钱,然而他们总挖不到好球星。  纽约尼克斯也是有过辉煌历史的。上世纪70年代,纽约尼克斯曾经两次获得总冠军,取得了和其城市相媲美的好成绩。但是自此之后,一直到尤因到来,纽约尼克斯和今天
期刊
《盛夏扑面》写的是关于叶婉晴成长的故事,也是许多挣扎在现下社会中你我他的缩影,是真实的情感产物。  林婉晴是一所著名大学的优等生,满怀着崇高的人生理想,要在这世界闯出一片天地。年轻的她始终认为要做出改变这个社会的事,首先要获得相应的权力,才有改变的可能。于是她毕业后走入仕途,在暗潮汹涌的官场中努力搏杀,艰难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一时间春风得意,拥有了她当初向往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却也逐渐迷失了最初坚持的
期刊
王猛,东晋16国时的名相,时人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所述两人均为尽显时代风流的英雄;不同的是,谢安出身贵族,富有大家风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镇定自若超乎寻常,那种气度,那种倜傥,足以让东晋江山稳坐风雨;而王猛呢,出身贫寒之家,自幼在乱世之中颠沛求生,所幸的是,此人胸怀大志,在流离失所的生涯里还常常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在兵荒马乱中,他时时观察风云变幻,用心思考;在岁月与苦难的磨砺下
期刊
罗布泊在哪?在中国塔里木盆地最低处。但到底在塔里木盆地哪个方位?又似乎没有人可以很确定地划出其区域,因为罗布泊本来就是非常游移的地方。当具体的地点变得位置不定时,会不会有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罗布泊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神秘地点之一,不仅因为没人可以确定罗布泊到底在哪,还因为那里是一片死亡之地。罗布泊和传说中的楼兰古城一起,成为西部两大神秘地点。  首先要从人烟稀少的西部说起。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住房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们是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不便,才成立了政府。不管历史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大家也都接受。  这个“自然状态”便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说的那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那种状态。它就像是一个原始丛林,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生活得“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想想就可怕,大家当然也不愿意过。  那么成立政府来干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美国政治哲学家诺齐克认为,
期刊
“如同一推电闸,电流接通,灯火通明,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感。”在灵感女神降临的一刹那,人们都产生了特别的感受,获得了深刻的领悟。  1919年12月的一天上午,郭沫若到日本福冈图书馆去看书,他看着书,但书上的字像在跳舞,突然他有一股感情的热流在胸中奔涌。他走出图书馆,在后面僻静的石子路上,脱掉木屐,赤着脚踱来踱去,“地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