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读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知道通过科举致仕是古代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为了实现它,不知道有多少人如痴如狂,耗尽毕生的精力。而宋朝又是一个科举非常发达的王朝,北宋时,来京城赶考的人最高峰可以达到七八万人。然而科举毕竟不是发福利,只要去考就能获得功名,其中之苦难,是今天的我们很难了解到的。
按照宋朝官方的比例,大约是一百人中取一个人。那么剩下的这九十九个名落孙山的读书人他们会怎么办?其中大概有80%的人会选择继续战斗,下次再考,下下次再考,一直到死都纠结在这个考场中。而剩下的那20%,有的也许会改变志向,转行去经商,或作教书先生,或做官员的幕僚。但因考不上进士,转而开始仇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投奔敌国的,大概就只在宋朝发生过。
话说北宋时期有个叫张元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而且颇有谋略。偏偏运交华盖,老是考进士不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到了宋朝仁宗的景祐年间,张元已不再年少,一年年混迹在东京,前途看不到丝毫的光亮。他遂决定投身边疆,以期获得一个出身。
谁知时任陕西长官的韩琦却并不接待他。张元见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长期的受人白眼,长期的失望,长期的忍耐到了这一刻终于爆发了,他把满身心的怨恨都发泄在大宋国和韩琦身上。他觉得既然大宋不给自己一点机会,倒不如去宋朝的敌国西夏试试运气。
张元进了西夏国境之后,直接到了兴州,他也不去拜谒当时西夏的统治者元昊,而是在兴州城内几个大酒店日日豪饮,饮完之后就在墙壁上写下:“天才张元在这里喝过酒。”
却说这西夏国,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人就是党项羌,史书中记载是汉朝西羌的后代,他们活动的地方在今天的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后一步步强大,到了元昊登基之后,国力开始达到顶峰。元昊为了表明不再臣属宋朝,放弃了宋朝赐予的封号,然后广派间谍收集情报,同时重金收买人才。他听说兴州来了个汉人,日日在酒店里豪饮,便派士兵把张元请过来,元昊见着张元一件衣衫已经又黑又黄了,又邋遢又破烂,当下就大摇其头,用汉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来我国干什么?”
张元仰首傲然说:“你连自己的姓都没弄清楚,有什么资格问我的名字?”当时的元昊还是用的宋朝赐给他的姓,并没有自己的姓,所以张元此话一出,马上让元昊肃然起敬,请人设座与他,诚心讨教起来。张元穷苦潦倒半生,受尽世人白眼,此刻受到元昊的如此礼遇,自是大为感动,一口气就说了古代很多边疆大臣自立为王的故事给元昊听,又劝他要多抢夺宋的城池,以陕西为根据地,东向而争。同时告诉元昊,要他和北方的契丹人取得联系,让大宋腹背受敌。元昊听了张元一席话,真是如鱼得了水,因此异常看重他,张元在西夏的地位也如火箭般地蹿升,一下就升到了太师兼中书令的高位。
张元富贵功名俱已成就以后,回首前程,不禁黯然自叹,加上引导党项族侵略自己的祖国,屠杀自己的同胞,每晚更是痛苦惊惧得无法入睡。但他把一切缘由都怪到了韩琦身上。如果当年韩琦肯收留自己,如何会走到这一步?是以对他的恨一日比一日强烈。他决定派刺客把韩琦杀了,以了结心中无限的痛苦。可惜这刺客业务水平不高,没有完成任务。
元昊反叛大宋自己称帝后,听从张元的计谋,与宋军主力在三川口大战,大宋输得一塌糊涂。宋朝野震恐,一时人心惶惶,陕西情势危急。韩琦正好从四川归来,他长期镇守在陕西地区,熟悉地理和军情,仁宗便再次把他派回了陕西。韩琦临危受命,到达陕西后,马上推荐已被贬到越州的范仲淹来陕西和自己共同防守西夏。
韩琦赴任陕西后,安抚民心,厉兵秣马,首先减轻了边防地区百姓的负担,同时为了不妨碍农时,把当时正在修筑庆、鄜、泾三州城墙的老百姓全部用士兵替代,让百姓回家耕种。这两项措施,群众欢迎,民心大定。经过他的努力,陕西前线军心、民心都逐渐安定下来,边防形势得以大大的缓和。当时边境传着“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破胆”的民谣。三个月后,元昊再次点击十万大军攻打宋朝渭州,韩琦令环庆路副总管任福率所部一万人,加上新募勇士八千人,插向元昊大军身后,断其归路。不料任福却轻敌自大,最后兵败身亡。张元虽然没有刺杀韩琦成功,但这次的大胜,也足以安慰一下他那颗充满仇恨的心灵,他甚至在边界的石碑上留了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后书: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
元昊以为宋朝不堪一击,立即自大起来,他不听张元劝告,先是和辽国交恶,随后两国鏖战了几年,把刚刚建立的西夏经济几乎拖垮,随后又与宋朝再次开战。宋朝吸取了教训之后,用范仲淹等人坚守,却慢慢扭转了战局。
元昊最终还是只能称臣宋朝,再次求和,并表示自己要臣属大宋。张元虽然一再劝阻,也没有效果,终于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不过都是虚幻。理想破灭后,背叛祖国的负罪感像大山一样压迫着他,不久后,这位一生都活在痛苦当中的人就去世了。
编辑/姚晟
按照宋朝官方的比例,大约是一百人中取一个人。那么剩下的这九十九个名落孙山的读书人他们会怎么办?其中大概有80%的人会选择继续战斗,下次再考,下下次再考,一直到死都纠结在这个考场中。而剩下的那20%,有的也许会改变志向,转行去经商,或作教书先生,或做官员的幕僚。但因考不上进士,转而开始仇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投奔敌国的,大概就只在宋朝发生过。
话说北宋时期有个叫张元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而且颇有谋略。偏偏运交华盖,老是考进士不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到了宋朝仁宗的景祐年间,张元已不再年少,一年年混迹在东京,前途看不到丝毫的光亮。他遂决定投身边疆,以期获得一个出身。
谁知时任陕西长官的韩琦却并不接待他。张元见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长期的受人白眼,长期的失望,长期的忍耐到了这一刻终于爆发了,他把满身心的怨恨都发泄在大宋国和韩琦身上。他觉得既然大宋不给自己一点机会,倒不如去宋朝的敌国西夏试试运气。
张元进了西夏国境之后,直接到了兴州,他也不去拜谒当时西夏的统治者元昊,而是在兴州城内几个大酒店日日豪饮,饮完之后就在墙壁上写下:“天才张元在这里喝过酒。”
却说这西夏国,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人就是党项羌,史书中记载是汉朝西羌的后代,他们活动的地方在今天的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后一步步强大,到了元昊登基之后,国力开始达到顶峰。元昊为了表明不再臣属宋朝,放弃了宋朝赐予的封号,然后广派间谍收集情报,同时重金收买人才。他听说兴州来了个汉人,日日在酒店里豪饮,便派士兵把张元请过来,元昊见着张元一件衣衫已经又黑又黄了,又邋遢又破烂,当下就大摇其头,用汉语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来我国干什么?”
张元仰首傲然说:“你连自己的姓都没弄清楚,有什么资格问我的名字?”当时的元昊还是用的宋朝赐给他的姓,并没有自己的姓,所以张元此话一出,马上让元昊肃然起敬,请人设座与他,诚心讨教起来。张元穷苦潦倒半生,受尽世人白眼,此刻受到元昊的如此礼遇,自是大为感动,一口气就说了古代很多边疆大臣自立为王的故事给元昊听,又劝他要多抢夺宋的城池,以陕西为根据地,东向而争。同时告诉元昊,要他和北方的契丹人取得联系,让大宋腹背受敌。元昊听了张元一席话,真是如鱼得了水,因此异常看重他,张元在西夏的地位也如火箭般地蹿升,一下就升到了太师兼中书令的高位。
张元富贵功名俱已成就以后,回首前程,不禁黯然自叹,加上引导党项族侵略自己的祖国,屠杀自己的同胞,每晚更是痛苦惊惧得无法入睡。但他把一切缘由都怪到了韩琦身上。如果当年韩琦肯收留自己,如何会走到这一步?是以对他的恨一日比一日强烈。他决定派刺客把韩琦杀了,以了结心中无限的痛苦。可惜这刺客业务水平不高,没有完成任务。
元昊反叛大宋自己称帝后,听从张元的计谋,与宋军主力在三川口大战,大宋输得一塌糊涂。宋朝野震恐,一时人心惶惶,陕西情势危急。韩琦正好从四川归来,他长期镇守在陕西地区,熟悉地理和军情,仁宗便再次把他派回了陕西。韩琦临危受命,到达陕西后,马上推荐已被贬到越州的范仲淹来陕西和自己共同防守西夏。
韩琦赴任陕西后,安抚民心,厉兵秣马,首先减轻了边防地区百姓的负担,同时为了不妨碍农时,把当时正在修筑庆、鄜、泾三州城墙的老百姓全部用士兵替代,让百姓回家耕种。这两项措施,群众欢迎,民心大定。经过他的努力,陕西前线军心、民心都逐渐安定下来,边防形势得以大大的缓和。当时边境传着“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破胆”的民谣。三个月后,元昊再次点击十万大军攻打宋朝渭州,韩琦令环庆路副总管任福率所部一万人,加上新募勇士八千人,插向元昊大军身后,断其归路。不料任福却轻敌自大,最后兵败身亡。张元虽然没有刺杀韩琦成功,但这次的大胜,也足以安慰一下他那颗充满仇恨的心灵,他甚至在边界的石碑上留了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后书: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
元昊以为宋朝不堪一击,立即自大起来,他不听张元劝告,先是和辽国交恶,随后两国鏖战了几年,把刚刚建立的西夏经济几乎拖垮,随后又与宋朝再次开战。宋朝吸取了教训之后,用范仲淹等人坚守,却慢慢扭转了战局。
元昊最终还是只能称臣宋朝,再次求和,并表示自己要臣属大宋。张元虽然一再劝阻,也没有效果,终于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不过都是虚幻。理想破灭后,背叛祖国的负罪感像大山一样压迫着他,不久后,这位一生都活在痛苦当中的人就去世了。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