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俗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许,这就是对众筹思路的最通俗的诠释。
“众筹”这一名词自2011年落户国内,就如当年乔布斯缔造苹果帝国掀起了整个IT界的火爆风潮一样,它也刷新了中国整个业界的融资模式。从2011年7月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问”上线起,一大批众筹网站如大家投、众筹网、天使汇、追梦网、淘梦网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起初,众筹只是艰难奋斗的艺术家们为创作而向支持者筹措资金的一个手段,现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演变成初创企业和个人为自己的项目向众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争取资金的一个渠道。自去年以来,众筹更是成为电商大平台竟相争抢的板块,淘宝追上潮流,玩起了文化众筹,京东金融众筹业务“凑份子”随即也上线。或许,众筹的开山鼻祖是释迦牟尼
提起众筹,人们最先想起的或许是美国最著名的众筹平台kickstarer,毕竟国内的众筹平台大多是效仿它的模式而发展的。其实,对于众筹的来源,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上溯历史,众筹模式的真正开山鼻祖却是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生活高贵安逸,有财富,有学问,有美妻,但是他出游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后,便决定做一名苦行僧。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独行苦行僧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去流浪和探索,靠的就是那些乐善助人的人们不断的帮助,他们并不求从苦行僧那里得到什么,却仍帮助他走自己的路。这是—种最原始的众筹模式,也是—种公益众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善如此,那些在众筹平台上很多小小的个体大多时候就是一个个苦行僧,他们的梦想很伟大,起点很微小。此众筹,回报的是人问美好。
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我们无从判断。不过,关于众筹的雏形,有迹可寻的记载最甲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依靠一种叫做“订购”的方法完成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采取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他们去找订购者,这些订购者给他们提供资金。当作品完成时,订购者会获得一本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可以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类似的情况还有教会捐赠、竞选募资等,但上述众筹现象既无完整的体系,也无对投资人的回报,不符合商业模式特征。
众筹作为一种互联网融资模式出现时问较晚,成立于2001年的ArtistShare被公认为首家众筹网站。这家最早的众筹平台主要面向音乐界的艺术家及其粉丝。ArtistShare通过组织粉丝们资助唱片生产,从而获得仅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专辑或者享有观看唱片录制过程的特权;艺术家通过该网站采用“粉丝筹资”的方式资助自己的项目,获得更加宽松的合同条款。
2009年,众筹网站Kickstarter在美国横空出世,网站一上线就迅速受到外界追捧,尤其是催生了智能腕表Pebble等诸多有趣的硬件产品后,Kickstarter和它所创造的众筹模式风靡了全球互联网圈。2011年,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正式上线,此后一大批同类网站先后登场,众筹模式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互联网助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筹真正成为—种模式是在Kickstarter出现之后,它与传统项目融资不同之处在于众筹项目的投资方是大众,他们进行决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不是利益回报。
文化类众筹也是如此。企业或个人希望完成一件事情,通过众人筹资的形式来进行筹措资金,回报的不是货币,而是一些产品或文化衍生物,项目的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新产品、公益、旅行、聚会、出版、影视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类众筹也是在不断地演变,从一些个人因为缺少资金来众筹完成自己的梦想,到一些企业把众筹作为一种营销的事件,众筹也是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传播价值与社会责任。在过去两年内, “文化众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开始不断地尝试。此前,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官微发布的一条众筹微博在年轻人中被广泛传播,以及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的网络动画《十万个冷笑话》的同名大型电影项目,在“点名时问”网上募集资金超过100万人民币,提前50多天宣告完成目标;汇聚国内顶级创作阵容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通过互联网众筹模式,减少中问环节降低票价,在集聚人气的同时获得票房和口碑,成为我国音乐剧运营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互联网一统天下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近乎平等的机会实现英雄的梦想。借助众筹网站,那些在传统渠道中得不到风投或捐赠的创意项目,得以闯入大众的眼帘,从而通过大众的力量能够大放异彩;普通民众也可以作为支持者、赞助人亲密接触到以前只可远观的文化艺术创作,并参与完成整个创意的具体实践。
文化项目依托互联网来进行众筹,不仅可以为项目带来肩动资金,而且还可以预先验证创意的市场反应,同时借此推广,让大众同步地了解到项目的创意和其他信息,从而在创作前期就为好的创意积攒人气和口碑。
是昙花—现还是创新机遇?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舶来品,自2011年登陆中国市场以来,就已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舶来品都会经历水土不服、本土化改良的过程,中国的众筹网站也不例外。
当初为了开辟众筹市场蓝海,国内有不下10家众筹平台是专门为文化产业设立的,成立初期都是以文化项目为重点,如专注音乐的乐童音乐、盯准影视的淘梦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文筹网等。而如今,有九成左右的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经历一轮洗牌后,目前仍然存活的众筹网站中,有的渐渐偏离文化,转向其他方向;有的虽然还滞留在文化阵地上,但也慢慢地发生许多变化,就连国内众筹网站的鼻祖“点名时问”都已从当初的各种文化项目中隐去,转而投向硬邦邦的科技产品。
热情的泡沫总是来得陕,消失得也快。
毫无疑问,文化众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可以直接建立起创业者和用户之问沟通的桥梁,最快地实现投资方和融资方之问的嫁接,甚至能够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意点。但目前看来,它依然存在着所有众筹项目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捐赠环境不成熟、信用体系有待提高、缺少创意型优质项目、缺少有实力的平台等。更重要的是,众筹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投资活动,它没有成熟的第三方体系来约束双方,完全有赖于道德自律,在这种情况下,不乏会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利用华而不实的项目来空手套白狼,一旦项目出现风险,众筹就有可能变成“众退”。而且对于大众来说,从消费创意产品到为一个尚未诞生产品的文化创意预先埋单,是一种购买行为前移的表现。这种前移意味着信任的前移,在最初阶段它可以由好奇心驱使,但能否持续长久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品牌构建。
文化众筹现在是一根小苗,将来也可能成长为一棵大树。对文化产业来说,创意至关重要,众筹让好的创意能够得到资金,让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从而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未来,文化众筹将何去何从,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忽视,即文化接力众筹或将成为中国创意产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融资途径。
“众筹”这一名词自2011年落户国内,就如当年乔布斯缔造苹果帝国掀起了整个IT界的火爆风潮一样,它也刷新了中国整个业界的融资模式。从2011年7月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问”上线起,一大批众筹网站如大家投、众筹网、天使汇、追梦网、淘梦网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起初,众筹只是艰难奋斗的艺术家们为创作而向支持者筹措资金的一个手段,现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演变成初创企业和个人为自己的项目向众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争取资金的一个渠道。自去年以来,众筹更是成为电商大平台竟相争抢的板块,淘宝追上潮流,玩起了文化众筹,京东金融众筹业务“凑份子”随即也上线。或许,众筹的开山鼻祖是释迦牟尼
提起众筹,人们最先想起的或许是美国最著名的众筹平台kickstarer,毕竟国内的众筹平台大多是效仿它的模式而发展的。其实,对于众筹的来源,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上溯历史,众筹模式的真正开山鼻祖却是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本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生活高贵安逸,有财富,有学问,有美妻,但是他出游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后,便决定做一名苦行僧。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独行苦行僧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去流浪和探索,靠的就是那些乐善助人的人们不断的帮助,他们并不求从苦行僧那里得到什么,却仍帮助他走自己的路。这是—种最原始的众筹模式,也是—种公益众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善如此,那些在众筹平台上很多小小的个体大多时候就是一个个苦行僧,他们的梦想很伟大,起点很微小。此众筹,回报的是人问美好。
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我们无从判断。不过,关于众筹的雏形,有迹可寻的记载最甲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依靠一种叫做“订购”的方法完成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采取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他们去找订购者,这些订购者给他们提供资金。当作品完成时,订购者会获得一本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可以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类似的情况还有教会捐赠、竞选募资等,但上述众筹现象既无完整的体系,也无对投资人的回报,不符合商业模式特征。
众筹作为一种互联网融资模式出现时问较晚,成立于2001年的ArtistShare被公认为首家众筹网站。这家最早的众筹平台主要面向音乐界的艺术家及其粉丝。ArtistShare通过组织粉丝们资助唱片生产,从而获得仅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专辑或者享有观看唱片录制过程的特权;艺术家通过该网站采用“粉丝筹资”的方式资助自己的项目,获得更加宽松的合同条款。
2009年,众筹网站Kickstarter在美国横空出世,网站一上线就迅速受到外界追捧,尤其是催生了智能腕表Pebble等诸多有趣的硬件产品后,Kickstarter和它所创造的众筹模式风靡了全球互联网圈。2011年,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正式上线,此后一大批同类网站先后登场,众筹模式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互联网助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筹真正成为—种模式是在Kickstarter出现之后,它与传统项目融资不同之处在于众筹项目的投资方是大众,他们进行决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不是利益回报。
文化类众筹也是如此。企业或个人希望完成一件事情,通过众人筹资的形式来进行筹措资金,回报的不是货币,而是一些产品或文化衍生物,项目的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新产品、公益、旅行、聚会、出版、影视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类众筹也是在不断地演变,从一些个人因为缺少资金来众筹完成自己的梦想,到一些企业把众筹作为一种营销的事件,众筹也是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传播价值与社会责任。在过去两年内, “文化众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开始不断地尝试。此前,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官微发布的一条众筹微博在年轻人中被广泛传播,以及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的网络动画《十万个冷笑话》的同名大型电影项目,在“点名时问”网上募集资金超过100万人民币,提前50多天宣告完成目标;汇聚国内顶级创作阵容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通过互联网众筹模式,减少中问环节降低票价,在集聚人气的同时获得票房和口碑,成为我国音乐剧运营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互联网一统天下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近乎平等的机会实现英雄的梦想。借助众筹网站,那些在传统渠道中得不到风投或捐赠的创意项目,得以闯入大众的眼帘,从而通过大众的力量能够大放异彩;普通民众也可以作为支持者、赞助人亲密接触到以前只可远观的文化艺术创作,并参与完成整个创意的具体实践。
文化项目依托互联网来进行众筹,不仅可以为项目带来肩动资金,而且还可以预先验证创意的市场反应,同时借此推广,让大众同步地了解到项目的创意和其他信息,从而在创作前期就为好的创意积攒人气和口碑。
是昙花—现还是创新机遇?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舶来品,自2011年登陆中国市场以来,就已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舶来品都会经历水土不服、本土化改良的过程,中国的众筹网站也不例外。
当初为了开辟众筹市场蓝海,国内有不下10家众筹平台是专门为文化产业设立的,成立初期都是以文化项目为重点,如专注音乐的乐童音乐、盯准影视的淘梦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文筹网等。而如今,有九成左右的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经历一轮洗牌后,目前仍然存活的众筹网站中,有的渐渐偏离文化,转向其他方向;有的虽然还滞留在文化阵地上,但也慢慢地发生许多变化,就连国内众筹网站的鼻祖“点名时问”都已从当初的各种文化项目中隐去,转而投向硬邦邦的科技产品。
热情的泡沫总是来得陕,消失得也快。
毫无疑问,文化众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可以直接建立起创业者和用户之问沟通的桥梁,最快地实现投资方和融资方之问的嫁接,甚至能够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意点。但目前看来,它依然存在着所有众筹项目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捐赠环境不成熟、信用体系有待提高、缺少创意型优质项目、缺少有实力的平台等。更重要的是,众筹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投资活动,它没有成熟的第三方体系来约束双方,完全有赖于道德自律,在这种情况下,不乏会有一些人投机取巧,利用华而不实的项目来空手套白狼,一旦项目出现风险,众筹就有可能变成“众退”。而且对于大众来说,从消费创意产品到为一个尚未诞生产品的文化创意预先埋单,是一种购买行为前移的表现。这种前移意味着信任的前移,在最初阶段它可以由好奇心驱使,但能否持续长久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品牌构建。
文化众筹现在是一根小苗,将来也可能成长为一棵大树。对文化产业来说,创意至关重要,众筹让好的创意能够得到资金,让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从而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未来,文化众筹将何去何从,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忽视,即文化接力众筹或将成为中国创意产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融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