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病压力下的农村家庭,催生出一件令人扼腕的事件:为了挣钱给妹妹治病,界首的一位15岁少年被迫外出打工,并因为过度劳累和节俭,于两年后患上了不治之症而撒手尘世——
近日,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安徽界首市广为传播:两年前,当地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杨杨,为了给患病的妹妹筹集更多的治疗费用,主动离开了十分眷恋的校园。在打工的第一年,月收入不到800元的他,给家里寄回了6000多元的救命钱。正当妹妹的病情日趋稳定之时,灾难再一次降临:杨杨在外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尽管家里东挪西借花去了数万元钱,但是,今年6月29日,少年依旧撒手西归。
前不久,笔者深入杨杨的家乡——界首市泉阳镇李小行政村,获悉了这个感人故事的全部。其间耳闻目睹,令人潸然泪下。
女儿生病,小康家庭遭遇“灭顶之灾”
杨杨和曼曼出生在界首市泉阳镇李小行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用周围邻居的话说,这是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杨付魁精明能干,母亲王桂英勤劳善良,两个孩子聪明听话,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曼曼,上学期间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三名。这样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杨付魁一家俨然成为当地的“模范家庭”。
然而,2003年春节过后,一场突降的厄运,使这个家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经过几天反常的表现后,年仅13岁的曼曼于正月初八突然晕倒,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
经医生诊断,曼曼患上了“1型糖尿病”。医生告诉他们,孩子得了这种病,花再多的钱也不能根治。在治疗数天不见效果后,医生们已经无法可想,只好劝杨付魁夫妇“平静对待”。面对这一结果,爱女情深的王桂英无法接受,她再三请求医生“想想办法”,还她一个健康的女儿。在王桂英的含泪祈求下,医生开始了新一轮“攻坚”,给曼曼注射了强心针。
三天过后,曼曼从昏迷中苏醒,而后从急救室转入门诊部住院,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在此期间,杨付魁家里两万多元的积蓄全部花光。
之后,杨付魁夫妇先后去过郑州、合肥的一些大医院。但是,因为经济困窘,最终他们无奈放弃了住院治疗,带着女儿回到了家。回家后,曼曼按照医生的嘱咐,自己学会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为了节约费用,每次注射完毕后,她将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清洗好,以备下次使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付魁听到一个“小道消息”:河南一位民间老医生的祖传秘方,对治疗糖尿病特别有用。大喜过望的他,当天就带着女儿找上了门。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尽管当初医生说,他所开的药只能保住病情不会恶化。但是,一个月后,曼曼能骑自行车的表现,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为救妹妹,15岁少年无奈踏上打工路
女儿病重,加上四万多元的债务,让杨付魁一家人经常默默地坐在一起,为以后的生活着急。
这种情绪波及到杨付魁年仅15岁的儿子杨杨,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为此,杨付魁苦恼过,也教训过儿子。但是,每当这种时刻,杨杨总是低着头,什么都不愿意说。
2004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初二刚读完的杨杨突然提出外出打工的想法。儿子的话,让杨付魁一下子明白了个中原因,也让母亲王桂英号啕大哭。杨家顿时陷入了悲伤之中。曼曼回忆说:“当时哥哥哭着说,妈,你们都别哭,咱家欠了这么多钱,曼曼的病还没有治好,我不出门挣钱咱家日子还能够过下去么?”
面对儿子的话,杨付魁夫妇不知道该说什么。之后,虽然有许多亲戚朋友也先后劝阻过杨杨,但都没有成功。
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培训,杨杨学会了最基本的缝纫机工,准备和村邻们外出了。曼曼说,哥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在屋里哭了很久。“哥哥让我不要担心,说一定会挣到足够的钱将我的病治好。”第二天,在母亲和妹妹的泪水中,杨杨带着两件换洗的衣服和80元钱,踏上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打工路。
到达上海后,杨杨和同去的人被安排到一家服装厂工作。一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月收入却十分微薄——仅仅700元左右。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在春节前的六个月里,杨杨却给家寄回了3000元钱。
当年春节过后,为了能挣更多的钱,杨杨和表哥来到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家电子厂。表哥王坤峰说,在电子厂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九点钟以后下班,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但是,由于年龄小,杨杨每月的工资最多不超过800元。
在工友们的眼中,杨杨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每天可以节省两三块钱的开支,他经常吃方便面。实在看不下去的表哥,多次劝他不要老是吃方便面了。但杨杨总是说,曼曼看病需要钱,能往家里多寄点就多寄点吧。据介绍,直到发病,杨杨在当年的6个月时间里,再次给家里寄回了3000多元钱。
情真意切,妹妹叠起“红三角”留不住哥哥性命
2005年7月,噩运再次降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突发事件彻底击垮了这个不幸的家庭。
由于过度的劳累和心理的压力,加之生活的过分节俭,杨杨的身体变得一天天衰弱。一天,杨杨在水房里突然倒下,同事们要他去医院看看,但是杨杨说,妹妹的病还需要很多钱,他不能再住院花钱。
同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掏钱给他买了奶粉。只是,无论杨杨付出怎样的努力,仍然应付不了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无奈之下,他只好打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程。与一年前离家时相比较,此时的杨杨不再生龙活虎,而是举步维艰。
杨付魁强打着精神,带着杨杨去医院看病。诊断结果让这位中年农民几乎瘫倒在地:杨杨患上尿毒症与肾萎缩。又是一个不治之症,杨家再度陷入痛苦深渊。更为不幸的是,在随后近一年的救治当中,无论一家人如何努力挣扎,杨杨始终没有好起来。
“大医院治不好去小医院,小医院治不好又回来住大医院。”在这个过程中,杨家再度背上数万元的债务。当四处举债无门时,杨杨被迫回到了家中。“爸爸,别给我花钱了,先救曼曼要紧!”杨杨哭着对父亲说。
2006年6月5日,杨杨病情突然加重。杨付魁拿着7000元借款,再次把儿子送往界首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杨杨说的最多的话是:“妈,我不想死,等我们好了,我和曼曼将来都要当医生,一个专治糖尿病,一个专治尿毒症。”
“爸,我没能给家里做任何事,对不起你们!”说完这句话后,杨杨四处寻找着母亲,眼神开始涣散无力,最终紧紧闭上,豆大的泪珠夺眶而出。杨付魁用手小心地擦去儿子的眼泪,号啕大哭。他怀中的杨杨,身体开始变僵变冷……
临死前,杨杨给妹妹留下了一封信,信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行字:“我走了,哥救不了你,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当听到哥哥死去的消息时,曼曼比谁哭的都厉害。由于哥哥不让她到医院探望,她没能见上哥哥最后一面。至今,她对哥哥生前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次去医院之前的那天下午,哥哥哭着对她说,他的病治不好了,让她好好活着,而后他们哭了很久。
少年去了,一个家庭的痛苦仍在延续
“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杨付魁抱着头痛苦地说,“女儿、儿子的病,彻底将我这个原本条件还不错的家庭压垮了。大病带来的巨大压力,没有哪个农民家庭能够真正承受得起。”据介绍,在女儿生病之前,杨家每年的纯收入能够达到5000元左右。在当地,这样的收入可以称得上“小康之家”。曼曼生病后,花光了家里2万多元的积蓄。“如果是寻常人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当地一位农民感慨地说。
杨杨的外出患病,彻底将这个家庭送上了绝境。如此重压之下,杨付魁除了四处借钱还是四处借钱。“我们农民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办法得到其他的救助,我们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家庭和亲戚朋友。”他说。
杨付魁的话,在他的乡邻口中得到了印证。“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是当地农民患病后最为真实的写照。在当下农村,由于新的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医疗费用飙升,农民收入有限,导致“农民看病难”问题凸显。
记者了解到,在杨付魁所在的界首市,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力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没有建立,而农村医疗救助体系构建工作刚刚展开,当此之下,对于杨付魁一家而言,注定暂时无法得到制度带来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所有的探讨,对于当下的杨付魁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人帮助他为曼曼购买一个胰岛素棒,让女儿不再使用不安全的塑料注射器给自己打针。
(责编:杜丽艳)
近日,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安徽界首市广为传播:两年前,当地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杨杨,为了给患病的妹妹筹集更多的治疗费用,主动离开了十分眷恋的校园。在打工的第一年,月收入不到800元的他,给家里寄回了6000多元的救命钱。正当妹妹的病情日趋稳定之时,灾难再一次降临:杨杨在外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尽管家里东挪西借花去了数万元钱,但是,今年6月29日,少年依旧撒手西归。
前不久,笔者深入杨杨的家乡——界首市泉阳镇李小行政村,获悉了这个感人故事的全部。其间耳闻目睹,令人潸然泪下。
女儿生病,小康家庭遭遇“灭顶之灾”
杨杨和曼曼出生在界首市泉阳镇李小行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用周围邻居的话说,这是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杨付魁精明能干,母亲王桂英勤劳善良,两个孩子聪明听话,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曼曼,上学期间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三名。这样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杨付魁一家俨然成为当地的“模范家庭”。
然而,2003年春节过后,一场突降的厄运,使这个家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经过几天反常的表现后,年仅13岁的曼曼于正月初八突然晕倒,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
经医生诊断,曼曼患上了“1型糖尿病”。医生告诉他们,孩子得了这种病,花再多的钱也不能根治。在治疗数天不见效果后,医生们已经无法可想,只好劝杨付魁夫妇“平静对待”。面对这一结果,爱女情深的王桂英无法接受,她再三请求医生“想想办法”,还她一个健康的女儿。在王桂英的含泪祈求下,医生开始了新一轮“攻坚”,给曼曼注射了强心针。
三天过后,曼曼从昏迷中苏醒,而后从急救室转入门诊部住院,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在此期间,杨付魁家里两万多元的积蓄全部花光。
之后,杨付魁夫妇先后去过郑州、合肥的一些大医院。但是,因为经济困窘,最终他们无奈放弃了住院治疗,带着女儿回到了家。回家后,曼曼按照医生的嘱咐,自己学会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为了节约费用,每次注射完毕后,她将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清洗好,以备下次使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付魁听到一个“小道消息”:河南一位民间老医生的祖传秘方,对治疗糖尿病特别有用。大喜过望的他,当天就带着女儿找上了门。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尽管当初医生说,他所开的药只能保住病情不会恶化。但是,一个月后,曼曼能骑自行车的表现,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为救妹妹,15岁少年无奈踏上打工路
女儿病重,加上四万多元的债务,让杨付魁一家人经常默默地坐在一起,为以后的生活着急。
这种情绪波及到杨付魁年仅15岁的儿子杨杨,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为此,杨付魁苦恼过,也教训过儿子。但是,每当这种时刻,杨杨总是低着头,什么都不愿意说。
2004年暑假的一个晚上,初二刚读完的杨杨突然提出外出打工的想法。儿子的话,让杨付魁一下子明白了个中原因,也让母亲王桂英号啕大哭。杨家顿时陷入了悲伤之中。曼曼回忆说:“当时哥哥哭着说,妈,你们都别哭,咱家欠了这么多钱,曼曼的病还没有治好,我不出门挣钱咱家日子还能够过下去么?”
面对儿子的话,杨付魁夫妇不知道该说什么。之后,虽然有许多亲戚朋友也先后劝阻过杨杨,但都没有成功。
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培训,杨杨学会了最基本的缝纫机工,准备和村邻们外出了。曼曼说,哥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在屋里哭了很久。“哥哥让我不要担心,说一定会挣到足够的钱将我的病治好。”第二天,在母亲和妹妹的泪水中,杨杨带着两件换洗的衣服和80元钱,踏上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打工路。
到达上海后,杨杨和同去的人被安排到一家服装厂工作。一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月收入却十分微薄——仅仅700元左右。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在春节前的六个月里,杨杨却给家寄回了3000元钱。
当年春节过后,为了能挣更多的钱,杨杨和表哥来到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家电子厂。表哥王坤峰说,在电子厂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九点钟以后下班,中间吃饭、休息的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但是,由于年龄小,杨杨每月的工资最多不超过800元。
在工友们的眼中,杨杨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每天可以节省两三块钱的开支,他经常吃方便面。实在看不下去的表哥,多次劝他不要老是吃方便面了。但杨杨总是说,曼曼看病需要钱,能往家里多寄点就多寄点吧。据介绍,直到发病,杨杨在当年的6个月时间里,再次给家里寄回了3000多元钱。
情真意切,妹妹叠起“红三角”留不住哥哥性命
2005年7月,噩运再次降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突发事件彻底击垮了这个不幸的家庭。
由于过度的劳累和心理的压力,加之生活的过分节俭,杨杨的身体变得一天天衰弱。一天,杨杨在水房里突然倒下,同事们要他去医院看看,但是杨杨说,妹妹的病还需要很多钱,他不能再住院花钱。
同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掏钱给他买了奶粉。只是,无论杨杨付出怎样的努力,仍然应付不了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无奈之下,他只好打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程。与一年前离家时相比较,此时的杨杨不再生龙活虎,而是举步维艰。
杨付魁强打着精神,带着杨杨去医院看病。诊断结果让这位中年农民几乎瘫倒在地:杨杨患上尿毒症与肾萎缩。又是一个不治之症,杨家再度陷入痛苦深渊。更为不幸的是,在随后近一年的救治当中,无论一家人如何努力挣扎,杨杨始终没有好起来。
“大医院治不好去小医院,小医院治不好又回来住大医院。”在这个过程中,杨家再度背上数万元的债务。当四处举债无门时,杨杨被迫回到了家中。“爸爸,别给我花钱了,先救曼曼要紧!”杨杨哭着对父亲说。
2006年6月5日,杨杨病情突然加重。杨付魁拿着7000元借款,再次把儿子送往界首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杨杨说的最多的话是:“妈,我不想死,等我们好了,我和曼曼将来都要当医生,一个专治糖尿病,一个专治尿毒症。”
“爸,我没能给家里做任何事,对不起你们!”说完这句话后,杨杨四处寻找着母亲,眼神开始涣散无力,最终紧紧闭上,豆大的泪珠夺眶而出。杨付魁用手小心地擦去儿子的眼泪,号啕大哭。他怀中的杨杨,身体开始变僵变冷……
临死前,杨杨给妹妹留下了一封信,信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行字:“我走了,哥救不了你,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当听到哥哥死去的消息时,曼曼比谁哭的都厉害。由于哥哥不让她到医院探望,她没能见上哥哥最后一面。至今,她对哥哥生前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次去医院之前的那天下午,哥哥哭着对她说,他的病治不好了,让她好好活着,而后他们哭了很久。
少年去了,一个家庭的痛苦仍在延续
“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杨付魁抱着头痛苦地说,“女儿、儿子的病,彻底将我这个原本条件还不错的家庭压垮了。大病带来的巨大压力,没有哪个农民家庭能够真正承受得起。”据介绍,在女儿生病之前,杨家每年的纯收入能够达到5000元左右。在当地,这样的收入可以称得上“小康之家”。曼曼生病后,花光了家里2万多元的积蓄。“如果是寻常人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当地一位农民感慨地说。
杨杨的外出患病,彻底将这个家庭送上了绝境。如此重压之下,杨付魁除了四处借钱还是四处借钱。“我们农民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办法得到其他的救助,我们依靠的,只能是自己家庭和亲戚朋友。”他说。
杨付魁的话,在他的乡邻口中得到了印证。“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是当地农民患病后最为真实的写照。在当下农村,由于新的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医疗费用飙升,农民收入有限,导致“农民看病难”问题凸显。
记者了解到,在杨付魁所在的界首市,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力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没有建立,而农村医疗救助体系构建工作刚刚展开,当此之下,对于杨付魁一家而言,注定暂时无法得到制度带来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所有的探讨,对于当下的杨付魁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人帮助他为曼曼购买一个胰岛素棒,让女儿不再使用不安全的塑料注射器给自己打针。
(责编:杜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