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分析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目前民间金融在法律法规上尚没有合法的地位,但受中国社会性质和现阶段信贷政策的影响,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同时,由于中国部分民众法制意识不强,再加上社会信用的不稳定性,使得民间借贷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加强社会引导,规范借贷行为,才能使我国民间借贷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效率价值;社会信用;法律规范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已摆脱了贫困局面,逐渐走向富裕。人们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前提下,还会有剩余的资金。前些年,人们会选择将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引起了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现阶段,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中小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在向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转而向民间筹措资金;二是发放高息借贷。资金相对较富裕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在暂时没有新的资金投向的情况下,为了给闲置资金寻求新“出路”,向一些资金匮乏且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三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目前民间金融在法律法规上尚没有任何合法的地位,但民间金融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且还会更加普遍,更加活跃。
  二、存在的依据
  对于民间借贷,其存在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就法理学而言,民间借贷的存在体现了法的效率价值。所谓“效率”,即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好的产出,即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目前,正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基于此优势,往往怠于完善管理机制及客户服务机制,造成运营效率降低。此外,金融机构利率的确定是执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结果,并未真实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其效率并未实现最高化。其次,就经济法而言,经济法主要原则是公平、效益原则。现阶段,“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光靠政府的税费改革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现在银行为农村发展提供贷款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人们只能求助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了。民间借贷虽然还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尚未被合法化,但其在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资金的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正规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三、活跃的成因
  1.社会传统的渊源。民间借贷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民间借贷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比较活跃,在计划经济时期规模和范围缩小,可以说已经基本消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借贷又逐渐发展起来。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加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交易成本低,从而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它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
  2.信贷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县域金融机构存贷差在增大,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一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信贷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慎之又慎。二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表现在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抵押、质押)、审批等多个环节,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满足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三是贷款条件高。一些小企业、个体户、个人资信程度不够高,又没有足够的财产作抵押,也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作担保,所以难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那些急需贷款的个人、企业只好求助于民间借贷。
  3.盈利思想的引动。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存款利息较低,对资金持有者缺乏吸引力。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民间借贷可以获得比在金融机构存款高得多的收益。对于有钱者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利息太少,投资股票风险太大,投资房地产时间太长,投资钱币、邮票等专业知识又不够,而放高利贷既能较快地获取暴利,又能逃避工商、税收等部门的监督,这是民间借贷存在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4.手续简便的驱动。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大都严格发放贷款,手续相当的繁琐。大多数人遇到如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建房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时,可能需要举债。而我国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固有优势适合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5.金融监管的薄弱。一方面,基层银监部门监管任务重、人员少,而民间借贷大都是在私底下进行交易,显得十分隐蔽,监管起来难度很大,多少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令基层银监部门的监管无章可循。
  四、缺陷的分析
  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暴露无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民间借贷制度的过度泛滥,不利于国家信贷政策的实施,有违政策的宗旨,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二是民间借贷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性,这就决定了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1.缺乏法律依据,风险较大。众所周知,民间借贷之所以如此普遍,主要原因是其手续简单、交易方便。出借人一般直接将资金借给他人,并没有严格、正规的手续,甚至连写借条都省略了。就算写了借条,但受其知识水平的限制,所写的借条也不规范,当发生借款纠纷时,不能向法院提交合法、有力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在此类纠纷中,出借人一般是原告,其应负相应的举证责任,但是,出借人通常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此外,法律保护的是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1条的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而在日常的借贷中,资金用途是多方面的,可能会包括赌博或是一些其它非法活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人不偿还借款,那么债权人求助于法律也无济于事,风险很大。   2.社会信用难以控制,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一方面,民间借贷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其关系建立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社会上那些涉及民间借贷的双方当事人只有建立信用关系,交易才能顺利进行。然而,信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有不稳定性,很难驾驭。因此,民间借贷不利于对社会资金的控制。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制度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民间借贷的利率高,借款人急于归还高息贷款本息,而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则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能逃就逃、能废就废,不利于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加重借贷者的经济负担,易造成恶性循环。许多企业或个体户从民间所借资金利率水平一般都比较高,比银行同期利率要高3-4倍。过高的利率水平,一方面加重了经营者的财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民间借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高利贷的存在,在社会上造就了部分食利阶层,使得放高利贷的现象愈演愈烈。
  4.容易发生债务纠纷,不利于社会安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经债权人多次催讨,仍找各种理由推脱,表示暂无履行能力。一般情况下,出于人情,债权人会给债务人宽限时间。但在债务人经久不还的情况下,债权人才会想到担保人,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但在民间借贷中,担保人往往形同虚设,常以躲避的方式来推卸责任。此时,债权人尽管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由于缺乏证据,而无法要回借款。在这种债务纠纷中,债权人往往会诉诸暴力,企图以此解决纠纷,从而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五、制度的完善
  1.加强民间普法力度,增强法律意识,引导民间借贷健康运行。首先在办理手续上,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凭有据,大额度借款实行公证;其次,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用于正道,做到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最后,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催讨借款时以法律为准绳。
  2.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来约束,使其趋于法制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保护借贷双方合法利益的同时,打击了高利贷行为。
  3.政府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金直接投资。民间的资金主要是借贷给其他个人、法人或组织,由他人投资,并支付借款人相应利息,这是一种间接的投资方式。就政府而言,可以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直接引导民间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此外,还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民间资金的作用得到最大化。
  4.优化担保方式。民间借贷的担保方式主要是以人的信用为担保,对担保人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借款合同中只注明担保人的姓名,并没有具体的担保内容。当借款不还时,担保人往往会赖账,为使其负相应的责任,应使担保方式现实化。如在借款合同中明确规定以担保人的动产或不动产作担保。
  5.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农村的弱势群体。对于贫困户、五保户等,可用小额农户担保解决他们资金难问题。其担保可以由村、乡镇来提供,并由民政局的扶贫救济金对其利息予以补贴,以帮助他们脱贫发展。这样,既防止他们因借不到资金,而冒险去借高利贷,又为其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提供了资金保证。
  六、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一个经济水平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其本身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还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如民间借贷,其产生的历史尤为长久,现如今在民间社会中频繁出现,且其发展具有不可压倒之势。因此,国家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标志产品是我国农村中特色产品,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如地理标志产品种植质量难以保障,地理标志保护的行政管理脱离基层,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不力等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村发展;现状;障碍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地理标志于农产品,用以标示该产品来源于某一特定区域并且拥有由于这一区域的自然或人文因
期刊
Abstract  Nigerian women are being trafficked mostly for sexual exploitation to Italy and to other destinations including Belgium, France, Spain, Swede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former Czechoslovakia;
期刊
【摘要】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为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文章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经验,对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的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激励私人诉讼等方面完善私人诉讼制度。  【关键词】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制度;损害赔偿制度  一、反垄断法私人诉讼概述  私人诉讼和公共执行是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两大支柱,不能由公共权力来垄断其执行。若反垄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公正、高效司法的要求,新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后,也对公诉人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具体要求,如何更好践行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最终如何提升公诉人的刑事诉讼能力。文章拟从公诉人法律思维为视角探讨严格贯彻新诉法并提升刑事诉讼的路径。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公诉人;法律思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公正、高效司法的要求,新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后,也对公诉人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具体要求,
期刊
【摘要】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接纳精神损害赔偿的争议,笔者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在分析目前法律规制情况和现实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诸多不妥之处,主要表现在精神损害赔偿与刑事立法的本意和宗旨不相适应;现实中被害人难以从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中获得有效赔偿,也给被告人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在司法操作上赔偿标准难以确定,不利于案件审理的分工和
期刊
【摘要】代孕作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一项手段,其一经产生便对世界各国的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秩序产生强烈冲击。作为代孕的外在表现形式,代孕合同亦不能幸免。我国现有立法鉴于其在社会道德伦理等层面存在的争议,亦对其持绝对禁止态度。无论是从法理基础,还是从其权利依据,抑或是社会道理伦理规范方面,代孕合同均有应予以合法化的理由。文章拟从法理基础探讨在我国代孕合同应合法化。  【关键词】代孕合同;合法化  代孕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第三人侵害婚姻家庭关系的情况日益增多,究其根本,对这种现象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承担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仅限于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故不贞行为相对方对于婚姻中的无过错方是否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立法上是真空状态,相关判例更是难觅踪迹。而日本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判例相当丰富,婚姻关系中不贞行为相对方承
期刊
【摘要】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确定作品著作权权属是判定侵权与否的基础。原告需提交哪些证据证明己方是作品著作权人,举证到何种程度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在审判实践中需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形进行认定,但必须遵循基本的证据规则,即著作权权属的证明程度止于现有证据的证明力已可以推定原告为著作权人的程度,被告如果否认即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  【关键词】著作权侵权;权属证据;证明程度  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确定著作权权属
期刊
【摘要】被公认为除上市与银行借贷外的第三大融资工具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在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由于立法滞后与缺乏监管,其高风险性对金融市场与投资者所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正是基于对私募股权基金领域监管的思考,试图以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的法律监管制度为借鉴,结合我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监管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在以明确本土私募股权定义与特征的
期刊
【摘要】“何武断剑”一案是我国古代遗嘱纠纷的经典案例。文章介绍了“何武断剑”案发生的历史背景,该案案情及判决,同时通过对该案判决的分析,探求何武是如何发现遗嘱人真意的,进而以此说明我国当今遗嘱解释规则问题。文章认为,遗嘱解释应当坚持形式与解释区别说;坚持遗嘱外证据的有限适用规则;遗嘱解释应坚持以文义解释优先。  【关键词】古代遗嘱;遗嘱解释;遗嘱人真意  “何武断剑”一案是我国古代遗嘱纠纷的经典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