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价值作了确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动性,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与运用、文化的传承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结合学校美术教研工作中成功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关键词】 美术 审美能力 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可见,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是诱发创新思维的前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接受的情况,即探索过程入手。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是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问一些有价值的、灵活的问题,再和同学们一起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就变得生动、热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活起来。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使一节以往枯燥的美术课中的意义构建部分变得生动、热烈,为学生的进一步文化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
二、强化主体意识,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
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继承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忽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走的看似掌握知识的捷径,但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就难以发展。创新学习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更着眼于发展智力和创新潜能。创新学习注重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知识和技能成为实现自己艺术构想的阶梯,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临摹或技法训练,使学生在探索艺术传统中找到新的自我。知识的个性化吸收,决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去机械性划齐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觉、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习惯。”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溯知识的源头和起点,重温艺术家当年的创造过程,由此体验和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快乐与美好,而创造自己的个性文化。
三、鼓励多元艺术手法,启发学生打开个性天空
多元艺术起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应用到教学中利于开拓学生的修改创造空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性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泥塑”课教学中我提出五种作业风格供学生选择:(1)写实风格;(2)方块风格;(3)球型风格;(4)“纹身”风格;(5)自创型风格。
每个同学都很自然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创作中去,细致、耐心,结果捏出了姿态万千的动物、人物,即便同是一头大象,方的、圆的、写实的等风格迥然各异,展评时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赏、评论。可见,创新空间一旦被打开,就容易贴近学生的个性并使之张扬,充分发展其艺术才华。
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兴趣小组、体育艺术“2+1”、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加自由地表述审美观点。所以,我们注重课外活动的选题,贴近生活又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画廊、手抄报、板报的质量和品味,放眼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交流思想,阐明观点,如反邪教、反恐怖势利的漫画插图、制作预防传染病图解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行为,丰富了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丰富和健全了校园文化空间。为学生健康成长,加入了美术学科所能提供的肥沃土壤。
五、拓宽学科间联系,培养通才标兵
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并作用于学科的学习,同样,形成这些能力又依赖其它学科。所以,美术教学中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审美实践、审美创新,都会使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如形体组合的透视变化与几何体的异同比较,可深化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欣赏课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艺术观、世界观。国画教学与文学意境美的融会贯通,可以从文化的综合层面上激发学生的灵性……诸如此类课业皆可促进学生素质与个性品质全面健康发展,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各年级均有一批各科都过硬的通才标兵,对各学科教学都是良好的促动。
六、做好演示、评鉴与交流
“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时审美对象的感觉,是审美的起点。”教师示范及范作具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它决定学生创新起点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课前尽可能精心准备好范画、道具,做好演示的准备,创设直观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掌握知识和技能。
一节课完成的作业,往往凝聚了同学们心血和智慧,也可以反映出其艺术见解、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技法特色,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风气,在展览、交流中升华,提升能力、品味。让学生走近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完全体现出个体审美观,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美术评论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教师选择一幅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它总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念,能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学生面对—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才能逐步地尝试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学会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正是美术评论活力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互相借鉴、交流,丰富审美经验。引导形成思考——交流——创作——借鉴的美术行为习惯,在团体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美化物质、精神世界的经验,提高审美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总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环境、策略,要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审美实践中去,以兴趣为先导。在生动的学习中,促进其人格、思想、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审美判断力和美术文化素质,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美术 审美能力 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可见,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是诱发创新思维的前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接受的情况,即探索过程入手。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是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问一些有价值的、灵活的问题,再和同学们一起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就变得生动、热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活起来。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使一节以往枯燥的美术课中的意义构建部分变得生动、热烈,为学生的进一步文化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
二、强化主体意识,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
变继承学习为创新学习,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继承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忽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走的看似掌握知识的捷径,但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就难以发展。创新学习不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更着眼于发展智力和创新潜能。创新学习注重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知识和技能成为实现自己艺术构想的阶梯,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临摹或技法训练,使学生在探索艺术传统中找到新的自我。知识的个性化吸收,决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去机械性划齐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觉、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习惯。”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溯知识的源头和起点,重温艺术家当年的创造过程,由此体验和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快乐与美好,而创造自己的个性文化。
三、鼓励多元艺术手法,启发学生打开个性天空
多元艺术起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应用到教学中利于开拓学生的修改创造空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形式多样的美术实践性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泥塑”课教学中我提出五种作业风格供学生选择:(1)写实风格;(2)方块风格;(3)球型风格;(4)“纹身”风格;(5)自创型风格。
每个同学都很自然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创作中去,细致、耐心,结果捏出了姿态万千的动物、人物,即便同是一头大象,方的、圆的、写实的等风格迥然各异,展评时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赏、评论。可见,创新空间一旦被打开,就容易贴近学生的个性并使之张扬,充分发展其艺术才华。
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兴趣小组、体育艺术“2+1”、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更加自由地表述审美观点。所以,我们注重课外活动的选题,贴近生活又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画廊、手抄报、板报的质量和品味,放眼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交流思想,阐明观点,如反邪教、反恐怖势利的漫画插图、制作预防传染病图解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行为,丰富了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丰富和健全了校园文化空间。为学生健康成长,加入了美术学科所能提供的肥沃土壤。
五、拓宽学科间联系,培养通才标兵
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并作用于学科的学习,同样,形成这些能力又依赖其它学科。所以,美术教学中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审美实践、审美创新,都会使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如形体组合的透视变化与几何体的异同比较,可深化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欣赏课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艺术观、世界观。国画教学与文学意境美的融会贯通,可以从文化的综合层面上激发学生的灵性……诸如此类课业皆可促进学生素质与个性品质全面健康发展,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各年级均有一批各科都过硬的通才标兵,对各学科教学都是良好的促动。
六、做好演示、评鉴与交流
“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时审美对象的感觉,是审美的起点。”教师示范及范作具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它决定学生创新起点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课前尽可能精心准备好范画、道具,做好演示的准备,创设直观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观察,掌握知识和技能。
一节课完成的作业,往往凝聚了同学们心血和智慧,也可以反映出其艺术见解、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技法特色,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风气,在展览、交流中升华,提升能力、品味。让学生走近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完全体现出个体审美观,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美术评论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和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教师选择一幅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它总是集中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念,能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学生面对—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才能逐步地尝试去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学会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正是美术评论活力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互相借鉴、交流,丰富审美经验。引导形成思考——交流——创作——借鉴的美术行为习惯,在团体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美化物质、精神世界的经验,提高审美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总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环境、策略,要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审美实践中去,以兴趣为先导。在生动的学习中,促进其人格、思想、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提高审美判断力和美术文化素质,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