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名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小学生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典名著的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就选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著,如第九册第六单元选编《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此类课文。
备课时,我在网上浏览了许多优秀教案,也细看了教参的教法指导。静下心来想,我该怎样教名著选文?脑海中回想起自己幼年读书时的情景:常常被书中多而杂的人物,搞得稀里糊涂;也常常被一些错综复杂的场面,弄得张冠李戴。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不会重蹈我的覆辙呢?像《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从名著中选出的章节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其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想,这一类文本的学习不在于把它解读得有多深刻,而在于能否以这一篇文章为入口,把学生引领进这一部著作,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显得很重要。
于是,我再次认真解读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其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其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经过这样深入的剖析,我理出以下教学思路,引领孩子触摸经典,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未曲先情读背景
选文只是名著中的一个章节或片段,对于故事的前因后果有的学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单列的故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略显单薄。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原著中相关的章节,让他们了解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这种课前的初读,极富针对性,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课文学习作好预设和铺垫。课上当我问到“你们课外阅读时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出了此故事的前因后果: “高太尉设计陷害林冲” “押送官差的非人折磨”“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看到学生们对故事的内容如此知晓,我相信学生已经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充满信心。
二、多元解析读人物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突出了林冲深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林冲何许人也,洪教头又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课前可能对梁山好汉有所了解,但并没有真正从文本中感受到。而课堂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中去体会人物,刻画人物形象。于是,我就从“比武”这一中心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双方比武前后的动作、语言,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怎样的洪教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回答:“从‘林冲连忙站起,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我读到一个谦逊的林冲。”“从‘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我看到一个机智的林冲。”“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我看到武艺高强的林冲。” “‘挺着胸脯’‘歪戴’‘全不理睬’等词语写出了洪教头粗鲁、傲慢、狂妄。”……通过这些语言与动作的对比,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紧接着,我结合这些语句让学生进行神态或心理活动的补白,再试着进入角色内心练习朗读。学生在思考中交流,在朗读中感悟,为真正走进文本奠定基础。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此时他会怎么想?如果今后,再碰到林冲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再动手写一写。到此,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运用,让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提升、总结,对人物的解读将更加饱满、立体。
三、推此及文读感悟
对于文中精彩的打斗场面描写,“把火烧天”“拨草寻蛇”等招式,学生印象深刻,乐于模仿。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作者笔触的丰富,感受到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决定引领他们走向整部著作。我把林冲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手,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的打法呈现给学生,让孩子们比较、综合,对林冲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把其他人,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野猪林救林冲,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斗飞天蜈蚣李二僧等梁山好汉的“打”呈现出来,让学生品味,感受《水浒》人物塑造的成功。就这样,把一棵树上成一片森林,激发学生对梁山好汉、《水浒传》产生兴趣,形成美好的阅读向往,引领学生触摸经典,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
这篇课文,虽然许多名师都执教过,他们有着特有的教学魅力与教法的精到,但教学的艺术不是纯粹模仿,那只会是“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只能有效地接受,根据自己面对的教学班的学情,结合自己的阅读起点,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虽不能“领异标新二月花”,但整堂课的教学行为紧紧围绕学生的受度展开,不华丽、不浮躁,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践行生本课堂。
备课时,我在网上浏览了许多优秀教案,也细看了教参的教法指导。静下心来想,我该怎样教名著选文?脑海中回想起自己幼年读书时的情景:常常被书中多而杂的人物,搞得稀里糊涂;也常常被一些错综复杂的场面,弄得张冠李戴。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不会重蹈我的覆辙呢?像《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从名著中选出的章节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其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想,这一类文本的学习不在于把它解读得有多深刻,而在于能否以这一篇文章为入口,把学生引领进这一部著作,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显得很重要。
于是,我再次认真解读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其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其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经过这样深入的剖析,我理出以下教学思路,引领孩子触摸经典,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未曲先情读背景
选文只是名著中的一个章节或片段,对于故事的前因后果有的学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单列的故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略显单薄。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原著中相关的章节,让他们了解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这种课前的初读,极富针对性,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课文学习作好预设和铺垫。课上当我问到“你们课外阅读时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出了此故事的前因后果: “高太尉设计陷害林冲” “押送官差的非人折磨”“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看到学生们对故事的内容如此知晓,我相信学生已经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充满信心。
二、多元解析读人物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突出了林冲深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林冲何许人也,洪教头又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课前可能对梁山好汉有所了解,但并没有真正从文本中感受到。而课堂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一些细节中去体会人物,刻画人物形象。于是,我就从“比武”这一中心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双方比武前后的动作、语言,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怎样的洪教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回答:“从‘林冲连忙站起,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我读到一个谦逊的林冲。”“从‘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我看到一个机智的林冲。”“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我看到武艺高强的林冲。” “‘挺着胸脯’‘歪戴’‘全不理睬’等词语写出了洪教头粗鲁、傲慢、狂妄。”……通过这些语言与动作的对比,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紧接着,我结合这些语句让学生进行神态或心理活动的补白,再试着进入角色内心练习朗读。学生在思考中交流,在朗读中感悟,为真正走进文本奠定基础。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此时他会怎么想?如果今后,再碰到林冲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再动手写一写。到此,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运用,让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提升、总结,对人物的解读将更加饱满、立体。
三、推此及文读感悟
对于文中精彩的打斗场面描写,“把火烧天”“拨草寻蛇”等招式,学生印象深刻,乐于模仿。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作者笔触的丰富,感受到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决定引领他们走向整部著作。我把林冲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手,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的打法呈现给学生,让孩子们比较、综合,对林冲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把其他人,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野猪林救林冲,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斗飞天蜈蚣李二僧等梁山好汉的“打”呈现出来,让学生品味,感受《水浒》人物塑造的成功。就这样,把一棵树上成一片森林,激发学生对梁山好汉、《水浒传》产生兴趣,形成美好的阅读向往,引领学生触摸经典,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
这篇课文,虽然许多名师都执教过,他们有着特有的教学魅力与教法的精到,但教学的艺术不是纯粹模仿,那只会是“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只能有效地接受,根据自己面对的教学班的学情,结合自己的阅读起点,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虽不能“领异标新二月花”,但整堂课的教学行为紧紧围绕学生的受度展开,不华丽、不浮躁,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践行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