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时时刻刻》打破了电影语言的传统线性叙事的方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将三个时空的不同类型女性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蒙太奇如梦如幻地将女性内心,通过女性主义的外壳,展现了电影“白日梦”的魅力。电影的母本《时时刻刻》根据《达洛卫夫人》再创作而成,英国女作家吴尔芙的创作过程和最终命运被戏仿,《达洛卫夫人》作为线索影响了不同时空中的女性,这种预言式的奇观和“白日梦”一起,把女性对世界诗意与完整的认识方式解构化展示。影片通过对于女性精神世界凝视的视角,诠释女性的梦魇根源存在于“两性共存”的拟像中。
[关键词]女性主义 意识流 拟像 戏仿
优秀的影片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犹如一面镜子,现实就浓缩在镜中。出自商业电影帝国好莱坞之手的《时时刻刻》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非线性叙事,意识流的手法,将三位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女性的生存空间糅合在一起。《时时刻刻》经过三次编码和两次解码,融合戏仿改编而来。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本身就是意识流小说家,她的作品一贯秉承了“两性共存”的意识,作为女主角,其意念影响着全剧人物的命运,这本身就充满着戏剧性。另一方面,非线性叙事语言,在形式上打破了先前电影意识形态中男性思维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审视。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女性主义的影片,整部作品充满着“死亡情结”。不同时代的女性,精神世界为什么同样的压抑?男性的存在是否女性这种痛苦的根源?在电影的“白日梦”中.女性的梦魇是如何在无意识中被建构出来的?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意识流中的戏仿
采用非线性叙事不是创作手法的创新,先前的《罗拉快跑》和《低俗小说》已经成为非线性叙事的楷模,导演采取的叙述方式主要体现了电影的电影性,而女性的情色消费地位没有本质的改变。像《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意识流色彩浓厚的影片,女性还是被观看的对象,是男人回忆或者梦境中的女性,被符号化的女性。
1923年,在英国理士满的吴尔芙写下了“达洛卫夫人说,她决定自己去买花”时,1949年美国洛杉矶的布朗夫人读到了这句句子,与此同时,新世纪的纽约女编辑克拉丽莎·达洛卫对着她的同性情人喊道“我要自己去买花”。三个片段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已经将内容以一种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2001年出品的《时时刻刻》,尽管是出自好莱坞,但是影片所采取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叙事的局限性。营造出类似与梦境中的意识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种叙事击碎了男性的电影叙事思维以及好莱坞特有的修辞手段,瓦解了电影业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从影片的表面上来看,男性的客观、孤独性的转喻的叙事语汇被女性的诗意、整体性的隐喻性语汇所替代,这让影片披上了女性主义的外衣,女性得到了表象上的话语权。
但是,这种话语权的存在让人怀疑。影片到底给了三位女性多少话语权,戏仿的手段抹杀了话语的真实性。历史上的吴尔芙曾是英国文人圈子布鲁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但终生被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抑郁症折磨,最后自沉身亡。《时》小说作者迈克尔·坎宁安给予吴尔芙的内心戏仿,仅仅是她在写完《达洛卫夫人》之后.处于对内心的精神病发的焦虑和为丈夫着想的心情,投河自尽。但现实的生活中。不但吴尔芙自尽的时间和完成《达洛卫夫人》相隔数年之久,其心理活动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重要关联。而影片所表现的只是主人公日益封闭的内心世界,与在被丈夫、医生等男性所控制的生活中的无奈、挣扎与反抗。《时时刻刻》巧妙了借用弗吉尼亚·吴尔芙和她的小说,作为思想的外壳,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再次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柯尔律治的“伟大的文学必须是两性共存”的理念的确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影片的重点的确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依然是女性孤独的,隔绝的,让男性无法理解的混乱“发疯的世界”。女性角色的思维设置和再次重现,使得女性走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沦为讲述故事的工具,剧中的吴尔芙、布朗、达洛卫,不是她们自己,而是在男性眼中互相映射的工具,电影虽然运用女性主义的语言,但是在戏仿之下,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是戴着面具的符号,游走在“双重视角”的凝视中。
拟像构筑的女性精神世界
在“双重视角”的凝视中,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秩序的男性人物和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整体的女性人物,构筑起《时时刻刻》的内容。
“当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两个丈夫,雷纳德·吴尔芙和布朗先生都在无形控制妻子的生活。早晨起床,雷纳德便提醒妻子该吃早饭,并且时刻派佣人监护着她.给她的自由仅仅是创作上的,以及对其在夫妻关系上的意愿的尊重,留给妻子的是狭小而压抑的精神世界。在火车站的场景中,弗吉尼亚歇斯底里地反抗与自我放逐,让丈夫的角色体现出更多的是父亲面对着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疯疯癫癫的女儿。而他之前的那一句,“如果我能在早上出去散步”的话深深刺痛了弗吉尼亚。尽管是一个才华出众,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性主义的先驱,她依然生活在被父权包围的世界中。布朗先生对太太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一无所知的,尽管他表现出了一个丈夫应有的素质,在晚餐的时候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厚意,但是他完全采用男性一相情愿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妻子——生儿育女难道不是女人最幸福的事情?妻子的朋友正为失去生育能力的威胁痛苦不已,他甚至不知道当他躺在床上的时候,有同性恋倾向的布朗太太正躲在卫生间掉眼泪。
至于诗人,他展现的是男性中的女性的那一面,但却有着男性强烈的占有欲,自杀前回忆着他和克拉丽莎的初吻,这段经历使得克拉丽莎陷入了这个同性恋男人的生活,“我活着只是为了取悦你”,最终诗人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克拉丽莎,而克拉丽莎也因此被动的变为同性恋。他的母亲布朗太太其后对克拉丽莎说道:“你这样的感情付出太不值得。”在影片安静的氛围中,一切就这样平静的展开和结束,在时间的长河中出现又消失。这是现代女性的悲哀吗?在依旧活在男性的世界中,独立、果敢,在很多上不输于男性,最终逃不出存在于男性世界所为女性构造的拟像,或者说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筑的这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
“死亡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女性的性别意识使得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男性,但是她们存在与自我认识仅仅只能男性的意识中得到映射。即使提出了疑问,努力做出了回应,以为逃出了男性话语的社会,最终还是活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男性缺席的拟像。产生了自我的意识的知识女性,选择自我的放逐,但是又走进了另一种仍为男性所控制的精神拟像中。
[关键词]女性主义 意识流 拟像 戏仿
优秀的影片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犹如一面镜子,现实就浓缩在镜中。出自商业电影帝国好莱坞之手的《时时刻刻》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非线性叙事,意识流的手法,将三位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女性的生存空间糅合在一起。《时时刻刻》经过三次编码和两次解码,融合戏仿改编而来。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本身就是意识流小说家,她的作品一贯秉承了“两性共存”的意识,作为女主角,其意念影响着全剧人物的命运,这本身就充满着戏剧性。另一方面,非线性叙事语言,在形式上打破了先前电影意识形态中男性思维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审视。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女性主义的影片,整部作品充满着“死亡情结”。不同时代的女性,精神世界为什么同样的压抑?男性的存在是否女性这种痛苦的根源?在电影的“白日梦”中.女性的梦魇是如何在无意识中被建构出来的?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意识流中的戏仿
采用非线性叙事不是创作手法的创新,先前的《罗拉快跑》和《低俗小说》已经成为非线性叙事的楷模,导演采取的叙述方式主要体现了电影的电影性,而女性的情色消费地位没有本质的改变。像《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意识流色彩浓厚的影片,女性还是被观看的对象,是男人回忆或者梦境中的女性,被符号化的女性。
1923年,在英国理士满的吴尔芙写下了“达洛卫夫人说,她决定自己去买花”时,1949年美国洛杉矶的布朗夫人读到了这句句子,与此同时,新世纪的纽约女编辑克拉丽莎·达洛卫对着她的同性情人喊道“我要自己去买花”。三个片段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已经将内容以一种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2001年出品的《时时刻刻》,尽管是出自好莱坞,但是影片所采取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电影的线性叙事的局限性。营造出类似与梦境中的意识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种叙事击碎了男性的电影叙事思维以及好莱坞特有的修辞手段,瓦解了电影业中对于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从影片的表面上来看,男性的客观、孤独性的转喻的叙事语汇被女性的诗意、整体性的隐喻性语汇所替代,这让影片披上了女性主义的外衣,女性得到了表象上的话语权。
但是,这种话语权的存在让人怀疑。影片到底给了三位女性多少话语权,戏仿的手段抹杀了话语的真实性。历史上的吴尔芙曾是英国文人圈子布鲁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但终生被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抑郁症折磨,最后自沉身亡。《时》小说作者迈克尔·坎宁安给予吴尔芙的内心戏仿,仅仅是她在写完《达洛卫夫人》之后.处于对内心的精神病发的焦虑和为丈夫着想的心情,投河自尽。但现实的生活中。不但吴尔芙自尽的时间和完成《达洛卫夫人》相隔数年之久,其心理活动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重要关联。而影片所表现的只是主人公日益封闭的内心世界,与在被丈夫、医生等男性所控制的生活中的无奈、挣扎与反抗。《时时刻刻》巧妙了借用弗吉尼亚·吴尔芙和她的小说,作为思想的外壳,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再次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柯尔律治的“伟大的文学必须是两性共存”的理念的确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影片的重点的确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依然是女性孤独的,隔绝的,让男性无法理解的混乱“发疯的世界”。女性角色的思维设置和再次重现,使得女性走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沦为讲述故事的工具,剧中的吴尔芙、布朗、达洛卫,不是她们自己,而是在男性眼中互相映射的工具,电影虽然运用女性主义的语言,但是在戏仿之下,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是戴着面具的符号,游走在“双重视角”的凝视中。
拟像构筑的女性精神世界
在“双重视角”的凝视中,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秩序的男性人物和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整体的女性人物,构筑起《时时刻刻》的内容。
“当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两个丈夫,雷纳德·吴尔芙和布朗先生都在无形控制妻子的生活。早晨起床,雷纳德便提醒妻子该吃早饭,并且时刻派佣人监护着她.给她的自由仅仅是创作上的,以及对其在夫妻关系上的意愿的尊重,留给妻子的是狭小而压抑的精神世界。在火车站的场景中,弗吉尼亚歇斯底里地反抗与自我放逐,让丈夫的角色体现出更多的是父亲面对着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疯疯癫癫的女儿。而他之前的那一句,“如果我能在早上出去散步”的话深深刺痛了弗吉尼亚。尽管是一个才华出众,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性主义的先驱,她依然生活在被父权包围的世界中。布朗先生对太太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一无所知的,尽管他表现出了一个丈夫应有的素质,在晚餐的时候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厚意,但是他完全采用男性一相情愿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妻子——生儿育女难道不是女人最幸福的事情?妻子的朋友正为失去生育能力的威胁痛苦不已,他甚至不知道当他躺在床上的时候,有同性恋倾向的布朗太太正躲在卫生间掉眼泪。
至于诗人,他展现的是男性中的女性的那一面,但却有着男性强烈的占有欲,自杀前回忆着他和克拉丽莎的初吻,这段经历使得克拉丽莎陷入了这个同性恋男人的生活,“我活着只是为了取悦你”,最终诗人还是无情地离开了克拉丽莎,而克拉丽莎也因此被动的变为同性恋。他的母亲布朗太太其后对克拉丽莎说道:“你这样的感情付出太不值得。”在影片安静的氛围中,一切就这样平静的展开和结束,在时间的长河中出现又消失。这是现代女性的悲哀吗?在依旧活在男性的世界中,独立、果敢,在很多上不输于男性,最终逃不出存在于男性世界所为女性构造的拟像,或者说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筑的这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
“死亡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女性的性别意识使得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男性,但是她们存在与自我认识仅仅只能男性的意识中得到映射。即使提出了疑问,努力做出了回应,以为逃出了男性话语的社会,最终还是活在自己头脑中构造的男性缺席的拟像。产生了自我的意识的知识女性,选择自我的放逐,但是又走进了另一种仍为男性所控制的精神拟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