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收稿日期:2010-04-30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收稿日期: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