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各级名师,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重视朗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个性情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诗情画意,富有朝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的朗读既读不出“情”,也读不出”味”,更读不出“美”,有感情朗读只能流于形式。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预习练读——感情朗读的奠基石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可见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练读,让学生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之后放声朗读几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同时,还可以读给父母听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不足,一举两得。这样,家校结合,共同促进,在课前就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了预习时的良好基础,教师的课堂有效指导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注重范读——感情朗读的指向灯
我们常常看到在孙双金、王崧舟等名师的课堂上,他们用引人入胜的范读,让孩子们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得融入情感,情动声发。可见,教师的范读是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有效方法。
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把握范读的最佳时机,就能让学生在范读中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如:在课文重点处,用范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进入情境。如教学《再见吧,亲人》,教师就可以通过配乐范读,营造课文学习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听读中加深体验,沉入文本,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词句优美的课文时,也可以用范读帮助学生欣赏和积累。如:教学《荷花》一课,我就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荷塘,于是有了课堂“有滋有味”地看、“有滋有味”地读;“如痴如醉”地看、“如痴如醉”地读。当然,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三、释义悟情——感情朗读的启明星
茶要品,品方能知味;同样的道理,文本也需要反复品味,如此,方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丰富意义,方能“感于内而发于外”,才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在指导感情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如教学《慈母情深》时,在课题揭示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中的“深”字有无必要,通过为“深”组词,围绕“深”字质疑等方式,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母爱之深厚。由此,在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强调了重音“深”,读出那种无尽的余味。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关联词,让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了“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是何等美妙,“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此时,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自然而然,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有感情的朗读至此水到渠成。
四、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通天道
在进行感情朗读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形象,还要让学生结合内心的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并且把这样的体验有感情地读出来。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初步感知后,教师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文段,想象“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优美”,听到了“苦难”……再引导学生透过这一个个词语理解阿炳的情怀。如此反复引读回诵,层层推进,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又如《笋芽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笋芽儿长大后的喜悦,教师可以再次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贴笋芽图、翠竹图,边进行语言的渲染:看,可爱的小笋芽在春雨和春雷的呼唤声中长成的一株健壮的竹子。如果你们就是小笋芽,你想对谁说什么?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了笋芽儿,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了情感体验。此时教师适时安排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常读常新。
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把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等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强化。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一个品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欣赏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情感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走上几个来回,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必会得以提升。
一、预习练读——感情朗读的奠基石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可见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练读,让学生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之后放声朗读几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同时,还可以读给父母听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不足,一举两得。这样,家校结合,共同促进,在课前就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了预习时的良好基础,教师的课堂有效指导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注重范读——感情朗读的指向灯
我们常常看到在孙双金、王崧舟等名师的课堂上,他们用引人入胜的范读,让孩子们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得融入情感,情动声发。可见,教师的范读是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有效方法。
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把握范读的最佳时机,就能让学生在范读中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如:在课文重点处,用范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进入情境。如教学《再见吧,亲人》,教师就可以通过配乐范读,营造课文学习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听读中加深体验,沉入文本,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词句优美的课文时,也可以用范读帮助学生欣赏和积累。如:教学《荷花》一课,我就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荷塘,于是有了课堂“有滋有味”地看、“有滋有味”地读;“如痴如醉”地看、“如痴如醉”地读。当然,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三、释义悟情——感情朗读的启明星
茶要品,品方能知味;同样的道理,文本也需要反复品味,如此,方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丰富意义,方能“感于内而发于外”,才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在指导感情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如教学《慈母情深》时,在课题揭示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中的“深”字有无必要,通过为“深”组词,围绕“深”字质疑等方式,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母爱之深厚。由此,在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强调了重音“深”,读出那种无尽的余味。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的关联词,让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了“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是何等美妙,“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此时,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自然而然,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有感情的朗读至此水到渠成。
四、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通天道
在进行感情朗读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形象,还要让学生结合内心的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并且把这样的体验有感情地读出来。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初步感知后,教师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文段,想象“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优美”,听到了“苦难”……再引导学生透过这一个个词语理解阿炳的情怀。如此反复引读回诵,层层推进,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又如《笋芽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笋芽儿长大后的喜悦,教师可以再次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贴笋芽图、翠竹图,边进行语言的渲染:看,可爱的小笋芽在春雨和春雷的呼唤声中长成的一株健壮的竹子。如果你们就是小笋芽,你想对谁说什么?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了笋芽儿,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了情感体验。此时教师适时安排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常读常新。
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把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等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强化。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一个品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欣赏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情感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走上几个来回,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必会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