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學一年级阶段,孩子计算错误率高令低年级数学教师感到困惑。每当遇到学生计算出错了,一些教师总是一味地批评学生:“你太粗心了!”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怎样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教师思考、研究。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我尝试创设数学情境。我让学生先复习已学过的口算“24 3”,再让学生试着改变算式中的一个数字,成为个位上满十的新算式。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中,积极观察、思考,开放性地提出了24 9、34 8、29 3、47 8、57 6等诸多新算式,对自己创造的算式兴趣很浓,急着想算出答案,很好地激发了计算兴趣。创设数学化的教学情境同样激活了计算课堂,收到了与生活化情境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新课程下,我们注重计算方法的提炼,寻求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点,使学生不但会算,还明白计算的道理,也就是准确理解算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直观性,理解算理成了计算教学的难点。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不妨让学生多次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演示算理,让学生借助直观深刻领悟笔算算理,充分感悟到: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先从十位上退一当十,再减。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应适当加强训练,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刻和透彻,抽象算法才会顺畅和快捷。
三、创设错误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纠错
一些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百出,如抄错数字、符号、弄错运算顺序等,教师为学生的错误而烦恼、困惑。其实,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就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的局面。若能将错就错,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自我教育,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计算正确率。
在计算教学中,我创设的错误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呈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生冲突,激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强烈动机;二是在进行作业反馈时,除展示正确的答案外,还展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在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减少计算错误。
如教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后,我发现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往往会倒过来减,如15-6会算成16-5=11。练习时,我故意把16-5的答案算作9,让学生判断。有的学生看也没看仔细,就脱口而出“答案是9”;有的学生却说“答案是11”,我让学生说说想法,通过一起分析与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答案是“11”。我还让做错的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会错,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学生计算中常见的典型特例创设错误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寻找出错原因,自主纠错。这种创设的错误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就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了这种思维的刺激,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就会低一些。
小學一年级阶段,孩子计算错误率高令低年级数学教师感到困惑。每当遇到学生计算出错了,一些教师总是一味地批评学生:“你太粗心了!”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怎样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教师思考、研究。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我尝试创设数学情境。我让学生先复习已学过的口算“24 3”,再让学生试着改变算式中的一个数字,成为个位上满十的新算式。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中,积极观察、思考,开放性地提出了24 9、34 8、29 3、47 8、57 6等诸多新算式,对自己创造的算式兴趣很浓,急着想算出答案,很好地激发了计算兴趣。创设数学化的教学情境同样激活了计算课堂,收到了与生活化情境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新课程下,我们注重计算方法的提炼,寻求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点,使学生不但会算,还明白计算的道理,也就是准确理解算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直观性,理解算理成了计算教学的难点。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不妨让学生多次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演示算理,让学生借助直观深刻领悟笔算算理,充分感悟到: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先从十位上退一当十,再减。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应适当加强训练,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刻和透彻,抽象算法才会顺畅和快捷。
三、创设错误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纠错
一些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百出,如抄错数字、符号、弄错运算顺序等,教师为学生的错误而烦恼、困惑。其实,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就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的局面。若能将错就错,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自我教育,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计算正确率。
在计算教学中,我创设的错误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呈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生冲突,激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强烈动机;二是在进行作业反馈时,除展示正确的答案外,还展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在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减少计算错误。
如教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后,我发现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往往会倒过来减,如15-6会算成16-5=11。练习时,我故意把16-5的答案算作9,让学生判断。有的学生看也没看仔细,就脱口而出“答案是9”;有的学生却说“答案是11”,我让学生说说想法,通过一起分析与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答案是“11”。我还让做错的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会错,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学生计算中常见的典型特例创设错误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寻找出错原因,自主纠错。这种创设的错误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就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了这种思维的刺激,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就会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