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念之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而真实的对话和故事,但在字里行间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那一念之间的爱与力量。
  关键词:《生死爱恨一念间》;刘墉;珍惜;一念间
  作者简介:姚歆烨,女,1987年2月生,汉族,上海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生死爱恨一念间》是由九州图书出版社在2001年首次出版发行的一本散文集,后被多家出版社再版印刷。全书只有短短的10万余字,却在字里行间与平凡小事之中描绘着人性的本质,透露出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本书的作者是美籍华裔作家、画家刘墉先生,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在出版此书的同时,他还出版了《点一盏心灯》《心灵的四季》《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抓住心灵的震颤》等系列心灵散文集。正如刘墉先生在《生死爱恨一念间》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由年幼时的被关怀,成年时的关怀亲人,到有一天,关怀每个人,甚至一草、一木,以母亲般的爱,去爱这世上的一切,就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而他正试着表达一些这样的关怀,读他的文章可以感受到他的睿智和豁达在文字中静静流淌,通过阅读传递给读者,给予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心灵的净化。
  初次阅读这本散文集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在高中学习,闲暇时分,总喜欢到旁边的小书店打发时间,当时可能是出于对于刘墉先生文采的仰慕,机缘巧合将这本书带回了家,但那个时候年龄小、阅历少,没有太多的感受,对散文中蕴含的深意没有太多的理解。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多了很多感慨。
  “有什么好看不开的呢?只要能多活几年!”来自于家庭、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使得年轻人常常以透支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换取成功的事业,然而当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刻,当奋斗的一切都因为生命的逝去而毫无意义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活着才是根本,原来健康才是最需要被珍惜的,原来生命才是最最重要的。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当我们只能回望青春岁月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感慨,还想多活几年,还想多看看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惜生,不仅仅是珍惜生命,更是珍惜当下的生活和那些我们爱、爱我们的人。
  “我们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福常是回头看到的,只是看到的那一刻,它也走了。”文中的邻居老先生怀念之前种过的花;人们常常回忆当年过的好日子;高速公路旁边的桥墩上写着“惜福”,却经常发生追尾、超速、超载。在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惜福”这两个字,而在下一刻,或将来的某一刻,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到当初的福气,当时的幸福和当年的福分。
  “每到冬去春回的太阳天,把竹床抬到院子里,往地上磕,便有那臭虫、蟑螂等,各路小鬼从里面掉出来。”作者的老师总是“命令”作者陪他吃饭,而且必须将饭菜全部吃完;初中节俭的老师总是用日历来打草稿、擤鼻涕;母亲舍不得扔掉家里替换下的竹床,因为竹子还可以当柴火烧。惜物,是很多老人常做的事情,却得不到年轻人的理解,而事实上,惜物,是在怀念当时的人和事,也是在为了留住那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哪一个相见不代表别离?”最起码生聚之后,就有了死别!于是中间的举例,不论久暂,终是个‘缘’。”一群等待着偶像签名的书迷,一幅已失去原有价值的画作,一个将塑料瓶丢进垃圾桶的年轻人,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件事,都是缘。布什总统的夫人芭芭拉曾说:“在走完人生旅程时,你绝不会因为没多通过一项考试,未多赢一场官司,或未多做一个生意而遗憾。可是,你将因为没能与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共度美好时光而抱憾终身。”今生能与我们的父母、妻儿成为家人,能与朋友相识相知,已是最大的缘与福,可是很多人对此往往并不珍惜,敬老院里无人看望的老人,为事业奋斗每天应酬在外忽略家人感受的年轻人,孩子出国定居而只剩下独守空房的父母,我们应守的缘在不经意之间已经悄悄溜走,待爱人和亲人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待我们知道要惜缘时,已然无法挽回那些流逝的时光和本应陪伴相守的日子。
  书中内容没有大道理,没有浮躁氣,所讲述的都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平常事,这些平常人之间的对话和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慢慢体会,细细品味,一窥人生百态。一念之间的决定有可能就是一生的转折,而生死、爱恨、悲喜、得失、对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对世间所有的事物我们都应心怀敬畏、心存感激,用爱包容一切,惜生、惜福、惜物、惜缘,尊重和珍惜所有我们拥有的、关怀的、重视的和珍爱的,生与死、爱与恨、悲与喜、得与失、对与错其实都只在这一念之间。
其他文献
摘 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品,树立了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学术地位。《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乡下少女爱玛悲剧的一生。爱玛无视身为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期待浪漫却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她的两度偷情最终使她债台高筑,爱情和理想都化作泡影,最终服毒自尽。  本文试从爱玛的悲剧,福楼拜的悲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对比中讨论福楼拜和爱玛理想主义的异同以及小说的
摘 要:《赎罪》为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二战前英国乡下一位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她是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女孩。但她说了一个谎言,指控一个无辜的少年强奸,并使他蒙冤入狱,遭受耻辱。许多年后,已经是成功作家的布列奥妮年岁已高,但却不得不再次面对她的谎言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本文将从布里奥妮内心“秩序”的毁坏和新秩序的难以重建出发讨论这部小说中的“赎罪”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赎罪;秩序
摘 要:《白马部落》是作家陈霁所著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用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观察、深入访谈——进行资料搜集,用文学方式还原白马地区在近一个世纪之中的变化,呈现真实的生活状态。从某种角度看,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民族志相似,也起到文化摹写的作用。《白马部落》在故事中动态地塑造人物,有记录变迁、以小见大、反映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在人物故事中展现了白马与外界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变迁。  关键词:《白马部落》;人物;
摘 要: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特点概括成三个词就是复调、纪念与苦难。复调即她的写作技巧,纪念即纪实的叙事方式,苦难即她对人类当下未来命运的核心关怀。这三个特点融合她的作品中,震撼了世界,也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纪实文学;对人的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她的作品给
摘 要:严歌苓《女房东》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讲述了一对房客与房东之间微妙的感情经历,使故事读来质地充盈,圆润饱满。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使用的细节审美上。男房客对女房东的情感表现,像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模棱两可的结尾,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女房东》;细节;语言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汉族,甘肃省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
摘 要:在历史的研究中我们總是力求于秉笔直书,却因为“人”作为历史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而变得十分困难,如何能做到客观、理性的还原历史,便是困扰研究者最大的问题。区域社会史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将“小历史”与“大历史”结合起来,从而在旧有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历史。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长时段;宗族  作者简介:尚丝丝(1990-),女,汉,陕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文化
摘 要:《雅会》是靳以于193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知识分子群像展览方式揭露他们的本来面目,以两种视角表现出对各色人物的不同态度,在内聚焦视角下暗示了李太太与雅会的对应关系,切换到零聚焦视角则体现出靳以对虚伪无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讽刺。  关键词:《雅会》;视角切换;聚焦;文人批判  作者简介:左凡(1995-),女,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
摘 要:本文中作者以《诗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属性演变为例,浅谈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循环关系,即小传统被大传统所征用后又反作用于小传统,概括为:小传统→大传统→小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大传统;小传统;诗经;互動循环  作者简介:杜鹃(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温州大学2015级民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民俗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中国古典悲剧具有中和之美。首先,悲剧的剧情在历史演变中,慢慢地倾向于中和化。其次,古典悲剧的结构在整体上,和谐匀称、平衡稳实。这与我国观众的审美心理紧密相连,深刻地体现了我国艺术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和;结构;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悲剧,是戏曲的一个重要样式。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思想
摘 要:《吉姆老爷》是康拉德最为人称赞的一部作品,故事完美塑造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积极反抗斗争的孤独英雄——吉姆,在振奋读者精神的同时也迸发出了悲剧的巨大力量。本文笔者将从《吉姆老爷》及其殖民主义主题出发,探讨《吉姆老爷》中人物和物品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挖掘作者康拉德的创作核心。  关键词:吉姆老爷;象征意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