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26-02
教师可以说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我们高等师范院校正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随着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学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
我们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那么高师院校在音乐学课程设置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多年来我们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但教学的整体模式并未有较大的改变。大多数高师院校在音乐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好象是在培养专职演奏(唱)的人员。在学生一入校的汇报会开始,就选好个人的主修专业,这导致学生习惯把自己直接定位于某某专业的演奏(唱)者,极大限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掌握面窄,普遍向纵深型发展,而对其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
我们的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某专业上感觉很有优势,而不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导致在工作选择理念上出现一些偏差。现在的毕业生总是优先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单位,如大中专院校等。可这些毕业生是否想过他们毕竟是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
我们现行的高师音乐学课程设置可以说是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脱离我们师范实际的培养要求。现在我们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窄、专、深的局面。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忽视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只注重自身学科的系统性,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的被动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只局限于某一专业,钢琴、声乐或其它器乐,只强调本专业的精深性,不能够真正体现师范的特点。
二、目前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比例
我作为高师院校的一名教师,对这种不符合音乐学专业特点“大一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下简析。据统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总课时为2825学时,其中公共课占866学时,占总学时的30.60%;专业基础课为704学时,占总学时的24.9%;专业课为708学时,占总学时的25.06%;专业选修课为178学时,占总学时的6.30%;教育理论与技能课为249学时,占总学时的8.80%;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为120学时,占总学时的4.3%;实践课则占总学时的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基本的教学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法学、政治理论外语课,进校后学生又不能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缺乏选修课,学习课程门类单一。而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33%-40%之间。我国高师院校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作为教师的综合效能,不重视学习除本专业学科以外的其它课程,被动地接受不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大都涉及哲学、社会学、体育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由于高师院校实行“主修制”带来了极大的盲目性,培养目标脱离了教师的要求,有的只针对“舞台”而忘记了“讲台”,学生毕业后往往不适应中、小学教学工作。
三、改革的建议
高师音乐学课程的设置必须主动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人们对音乐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课程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的过程。所以,高师音乐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应以专向为主,而要全面发展,不求其“深”,而求其“正”,为中小学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和创新型音乐师资做准备。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顺应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高师音乐学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在发挥音乐学专业特点的同时注重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规律的结合。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都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师的钢琴、声乐集体课改革最为代表。
2、要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的多元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例如:钢琴课教学要大量加入中国作品的涉及量,在西洋乐器上如何表现中国特色的作品。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统一
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现行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理应密切关注和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反过来,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应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与实践、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遵循上述基本原则,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专业课,如“钢琴、声乐课”可否改为“钢琴、声乐表演与教法”等。其次,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大课程设置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公共基础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实践课程。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三种课程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强化教育类课程,尤其是音乐教育类课程,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更要拓宽基础课程,包括专业与非专业课程,如开设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理念、诗词诗歌赏析等。还有要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创建综合化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动的条件下,减少必修课门类,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和自修课的比重。同时,要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传统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近几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从学生实际情况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须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研究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利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高师的课程改革一定要突出师范特点,教师的教育理念更要符合课程设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音乐教师。
教师可以说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我们高等师范院校正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随着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学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
我们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方面的培养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那么高师院校在音乐学课程设置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多年来我们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但教学的整体模式并未有较大的改变。大多数高师院校在音乐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好象是在培养专职演奏(唱)的人员。在学生一入校的汇报会开始,就选好个人的主修专业,这导致学生习惯把自己直接定位于某某专业的演奏(唱)者,极大限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掌握面窄,普遍向纵深型发展,而对其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
我们的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某专业上感觉很有优势,而不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导致在工作选择理念上出现一些偏差。现在的毕业生总是优先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单位,如大中专院校等。可这些毕业生是否想过他们毕竟是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
我们现行的高师音乐学课程设置可以说是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脱离我们师范实际的培养要求。现在我们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窄、专、深的局面。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忽视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只注重自身学科的系统性,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的被动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只局限于某一专业,钢琴、声乐或其它器乐,只强调本专业的精深性,不能够真正体现师范的特点。
二、目前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比例
我作为高师院校的一名教师,对这种不符合音乐学专业特点“大一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下简析。据统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总课时为2825学时,其中公共课占866学时,占总学时的30.60%;专业基础课为704学时,占总学时的24.9%;专业课为708学时,占总学时的25.06%;专业选修课为178学时,占总学时的6.30%;教育理论与技能课为249学时,占总学时的8.80%;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为120学时,占总学时的4.3%;实践课则占总学时的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基本的教学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法学、政治理论外语课,进校后学生又不能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缺乏选修课,学习课程门类单一。而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33%-40%之间。我国高师院校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作为教师的综合效能,不重视学习除本专业学科以外的其它课程,被动地接受不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大都涉及哲学、社会学、体育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必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由于高师院校实行“主修制”带来了极大的盲目性,培养目标脱离了教师的要求,有的只针对“舞台”而忘记了“讲台”,学生毕业后往往不适应中、小学教学工作。
三、改革的建议
高师音乐学课程的设置必须主动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人们对音乐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课程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的过程。所以,高师音乐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应以专向为主,而要全面发展,不求其“深”,而求其“正”,为中小学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和创新型音乐师资做准备。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顺应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高师音乐学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在发挥音乐学专业特点的同时注重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规律的结合。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都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师的钢琴、声乐集体课改革最为代表。
2、要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的多元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例如:钢琴课教学要大量加入中国作品的涉及量,在西洋乐器上如何表现中国特色的作品。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统一
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现行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理应密切关注和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反过来,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应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与实践、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遵循上述基本原则,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专业课,如“钢琴、声乐课”可否改为“钢琴、声乐表演与教法”等。其次,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大课程设置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公共基础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实践课程。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三种课程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强化教育类课程,尤其是音乐教育类课程,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更要拓宽基础课程,包括专业与非专业课程,如开设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理念、诗词诗歌赏析等。还有要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创建综合化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动的条件下,减少必修课门类,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和自修课的比重。同时,要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传统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近几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从学生实际情况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须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研究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利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高师的课程改革一定要突出师范特点,教师的教育理念更要符合课程设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