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本文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系,并就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系 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03-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是农村综合变革又一新的起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涵盖农业、教育、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我党针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与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何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知识优势,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农业人才的基地。我国具有极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城市每年新吸收农民工约在四五百万,每年有农村高考入学的学生也多达二三百万,他们毕业后绝大数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说,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村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就多达六百万,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教育、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批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管理、生产、科技和教育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已成为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基础研究和国家关键技术攻坚的主力。高等农业院校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上。另外,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知识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借助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情报资源,通过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可以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无形的新科学知识和成果。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除了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中发挥作用外,还通过参与建立高新技术园区、释放基地等方式把学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中去,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
  再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参与知识传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新学科、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后,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它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决策思考;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产出的科研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增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认真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生产、加工、营销、管理人才,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制度
  首先,转变政府管理高等农业教育的职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农业院校的方式,强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减少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确立高校的独立性和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农业院校逐步建立与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自身的发展。
   再次,引导高等农业院校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次办学。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等科学地定位。国家给予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科学地核定各类型学校的规模、投入,制订符合各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各类学校及其所举办的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教育,应研究其内部规律和外部需求,努力发展提高。
  (三)不断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建设。制订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方案,对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进行指导。
   再次,全面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全面推行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
   最后,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执行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科专业,并使农业人才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惠、保护政策,切实做到减免学费、政府补贴。国家应设立农业人才培养基金或农业教育捐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优秀生完成学业并回到农村服务。允许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区招生。
  (四)调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创新办学形式,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放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高等农业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要转变观念,创新办学形式,实行“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一体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除积极发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还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职教育、成人高等专业证书和各类培训教育,在拓宽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径的同时,拓宽高校自身的办学路子。
   (六)开展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在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市场需要,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开展富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当前,要着重开展好以下几项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们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贵友,刘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卢良恕.面向新世纪的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展望[EB/OL].http://www.qzhagri.org.
   [3]王广忠,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机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4]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英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本文借助图式理论,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三方面探讨其在《大学体验英语》听说课中的指导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说带听、以听促说,听说并举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听说 图式理论    教育部在2007 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就意味
期刊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多媒体形象、直观、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语音室 现状 重要性 合理利用    一、英语语音室现状    信息化
期刊
目前的阅读教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朗读训练目标模糊、训练内容繁多、训练过程无序、训练形式单一等问题,致使朗读训练处于一种比较低效的状态。要切实地改革这种现状,需要从朗读训练的预设着手。    一、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的目标    在语文课程里,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又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因此,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地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古诗教学首先要固守语文根本,落实工具性,即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次才是体现古诗所蕴涵的人文情怀。两者有机结合定能焕发古诗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 落实本体 凸显本色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
期刊
摘要:本文着眼于习作教学现实,探讨了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严重“失真”现象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基于理性反思,本文还提出了习作教学求真的三个策略:即要回归生活看真景;读写结合写真文;心手如一抒真情。本文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键词:失真 求真 真景 真文 真情    题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习作,本是一种“心灵自由抒写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好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离开了词汇,就谈不上语言,更谈不上对语言的运用。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对词与词之间的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一方面,根据联想心理学的原理,拓展了特征记忆法、“思维导图”法、“思维导语”法、挂钩记忆法、故事记忆法、易记记忆链法等六种记忆单词的方法;另一方面,进行分组块记忆,将不熟悉的新词汇变成意义组块或时空组块,这样就能扩大短时记
期刊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建构性阅读教学,本文对于建构性阅读教学的建构的基础、条件和生成建构的目标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阅读 建构性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09-02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建构性阅读教学。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阐释性阅读有明显区别:阐释
期刊
摘 要:本文审视现行的高职高专烹饪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并改革其中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部分,实现培养既有烹饪理论修养又有实际操作能力,既有研究才能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 餐饮管理专业 烹饪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17-02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随着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al interact.Cultural teaching is important to language teaching.Vocabulary,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language,always mirrors the culture modes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s,so
期刊
摘 要:从色彩入手,分析学生这一教学主导对于设计色彩的要求,对课程可行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树立对比关系、比例关系及整体性意识,强调学生个性特点并在其中加入理性科学的色彩知识,融入创意练习,创造良好的专业设计基础。  关键词:设计色彩 基础 色彩知识 个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66-01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