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性:人口、经济、技术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we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的头脑,哈耶克把它分为两种,模糊型的和清晰型的。稍后,他补充道,在写《头脑的两种类型》这篇随笔时,他未听说过伯林对学者的划分——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和知道许多小事的狐狸。哈耶克自认是一只刺猬。阿瑟也是一只刺猬,多年来,他跨越许多学科追踪研究的唯一重要的课题,可称为“路径依赖性”。
  阿瑟出生于1946 年,在37 岁时就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他在1994 年出版的《收益递增与经济中的路径依赖性》一书开篇记录了这样一则往事:阿瑟在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时,发现了经济生活中存在强烈的收益递增性并写文章论述他的发现。在与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两位核心人物共进午餐时,他讲述了自己的“收益递增经济学”。之后,一位经济学教授委婉地告诉他世界上没有收益递增这回事,另一位教授更坦率,他告诉阿瑟先生,即便有收益递增这回事,我们也不能承认它。
  1999 年,阿瑟接受“领导力对话”采访时也回忆了这段“痛苦如地狱”的经历,他的描述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前十年,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并担任了系主任,然后,他用十年时间试图发表一篇收益递增论文,却因此而离开了斯坦福大学。鼓舞他坚持探索的,是斯坦福大学校园最受爱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阿瑟说,阿罗帮助他获得了1987 年古根海姆奖学金,并引荐他去圣塔菲研究所任职。又据阿瑟1999 年回忆,因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IT 经济学家索洛特意提醒圣塔菲研究所的主持人柯文,说他正在犯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因为阿瑟是无名之辈。
  阿罗始终为阿瑟的收益递增经济学大肆鼓吹,同样深受阿瑟这一思想影响的,是因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而获得199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史学家诺思。我在香港大学教书时,于港大书店翻阅诺思1990 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运用阿瑟的收益递增观念于制度变迁的研究。我认为制度在各国,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从未中断悠久历史的国家,路径依赖的性质极其强烈。
  路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y),可概括为这样一项平凡的陈述:人的行为依赖于他们过去的全部行为。注意,是“依赖”而不是“由此被决定”,也不是“完全不依赖”。阿瑟早年研究人口学问题,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主持圣塔菲研究所的“复杂性”课题组以后,他主要研究经济生活中的收益递增现象。
  技术,阿瑟指出,不是科学的副产品,而是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古希腊人很早就懂得这一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理论家的工作在于冥想,他们的模型是恒星系统,具有“永恒”这一基本性质。技艺是实践者的工作,是一种关于偶然性的艺术,探求永恒原理的哲学家,不愿为也。两千年之后,技术仍是卑贱的实践者的工作(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却引发了近代科学。
  阿瑟继续考证,技术总是由一些基本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最初的石器,打磨为两类,锋利的和有孔的,与手柄组合而成复合工具,例如“飞去来器”,例如“耜”与“耒”,例如“眼镜”。凡技术发明者,首重适用性和便利性,发明专利所谓“实用新型”。这两大性质要求使用新技术的人群的以往行为与新技术相合。我们的身体(包括脑内的神经元网络)可以记住我们的行为,并因记忆而有了行为的积累效应——贝克尔称为“人力资本”。在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求学时,我听一位人口统计学家告诉我,观察人们早餐时吃的是哪一国的食物,可准确判断这些人来自哪一族群。她说,早餐习惯是最难以改变的,因为胃口或口味是“永恒的”。
  诺思有几篇论文阐述制度的收益递增效应。他指出,规模越大的政府总是追求更大规模,权力越大的人倾向于追求更大权力,成功的制度有复制自身的冲动,直到社会被锁死于早已僵化但曾经成功的制度陷阱之内。他还找到了不少消亡的人类社会,作为“锁死”效应的例证。诺思的警告格外触动我们这些中国学者,因为历史太悠久而且太难以割舍,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但我们必须改造传统,否则中国就可能消亡。
  于是,技术的本质,与制度的本质类似,因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而常将人类“锁入”既有的技术路径或制度路径。锁入,于是可能锁死。当社会被制度路径锁死时,社会消亡。当企业被技术路径锁死时,企业淘汰。现在,读者可以翻阅阿瑟的这部作品了。
其他文献
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公司成功的秘诀在于创造客户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企业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功秘诀和思维逻辑,必然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长久以来,工业社会中的昔日企业巨头们遵循着企业为中心的产品主导逻辑,依靠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等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现如今我们发现,原来的许
期刊
《贞观政要》是一本特殊的史书,它记载了唐初君臣在治理国家上的种种努力。尽管“贞观之治”的社会效果尚可存疑,但贞观君臣所进行的努力则无可怀疑,从而使这一段历史成为后代学习的典范。吴兢编写这本书并把它献给玄宗,其用意是作为执政读本。后代各朝,也多次以它作为给皇帝上课的经筵教材。《贞观政要》的管理思想,最主要的是君道。他们对君民关系、君主的明暗之分、创业与守成孰难、君王的自省、治国的阶段目标设定、君主与
期刊
《吕氏乡约》的历史影响极大,然而其内容相当简单,总共只有两千馀字,分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部分(本文所引为朱熹增损本)。  德业相劝  德业相劝包括“德”和“业”两个方面。“德”的具体内容包括:“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託,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一是中华帝国,二是乡土中国。传统的正史,本质上是帝国史。尽管太史公在《史记》中尽可能保存乡土中国的资料,但其体系已经被中华帝国的框架所限定。后来的官修方式,更使乡土中国的精华被挤轧出正史之外。如果说,二十四史是被榨干了油质水分以后留下的固体形态,那么,乡土中国作为挤压出官方叙事的营养物质,渗透在中华大地的乡间原野自生自灭,而《吕氏乡约》则是乡土中国由自在
期刊
在3月5日的一次论坛上,“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在新媒体时代,首席营销官们似乎并不真正懂得这个世界,在日本,他看到许多企业并不设置营销部门。营销不再重要?事实上,IBM公司在一项2013年的调查中发现,CEO们认为,客户对企业战略产生的影响力仅次于最高管理层。这意味着,与客户的有效联系将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IBM通过这次调研,认为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整合企业资源,高层管理
期刊
让客户主动来找企业是所有企业家的梦想。企业的目的无非就是把产品卖出去,而只有找到客户,才能把东西卖出去,所以“让客户找到你”是企业经营最核心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企业费尽心思通过广告、推销等手段,宣传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以吸引顾客。而在新媒体时代,经济环境和用户习惯都在发生变化,产品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率先让有需求的客户在浩繁的同类产品中找到自己,谁就能把握主动权,抢得先机。 
期刊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家业失守于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大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第二代或第三代自幼享受上一代创业的物质生活,失去继续营造家业的奋斗精神,成为所谓“纨绔子弟”;第二,来自大家族内的兄弟各房之间的内讧和贪污导致家业毁于一旦。然而,乐氏家族的同仁堂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除去中间九十年为外姓掌控和经营外,前后两个时期虽历尽艰辛都异乎寻常地传出了第三代,跨越了中国民间所谓“富不过三代”的命运。是什么使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批企业已过而立之年,如海尔、联想、万科、TCL等等。在初创期,这些企业获得发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很好地实施了市场导向。比如,海尔灵敏地抓住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颇有名声的产品有针对国内农村市场“洗地瓜的洗衣机”,以及面向美国学生市场的小冰箱等;联想则是坚持“贸工技”战略,先做市场销售,积累行业经验和资本,再发展制造,最后走向自主研发。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市场机会主义成为很多
期刊
到底如何看待《贞观政要》,历代学者有不同观点。整理《贞观政要集论》的戈直,对该书的评价极高。他说:“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盖两汉之时世已远,贞观之去今尤近,迁、固之文,高古尔雅,而所纪之事略,吴氏之文,质朴该瞻,而所纪之事详。是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
期刊
长期以来,关于儒家强调人治而反对法治的说法,一直占据着学界主流,对此,尚需仔细辨析。  主张人治反对法治的一个典型是西晋时的大臣杜预。他曾经参与《泰始律》的制定,强调法律应当简约直白。“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晋武帝令杜预制定考课黜陟制度,杜预则认为,治理国家靠人而不能靠法。“夫宣尽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去人而任法,则以伤理。”人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