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蚕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据考古专家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以至后来的丝绸之路,使我华夏文明名扬世界,各国争相仰慕。而对于我家,养蚕,是一种生计。
自我十岁起,家中便开始养蚕,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我,每每于街市看见“遍身罗绮者”,便不由得想起了曾是“养蚕人”的父亲母亲。
蚕只食桑叶,欲养蚕必先植桑树。我家有两亩多桑树,都是父母一株株亲自栽种的。桑树的管理一点都不省心,光是修剪一年中就得三次。春天剪歪枝,需弯腰;夏天剪枝头,需踮脚;冬天剪枝根儿,需下蹲。母亲颈椎不好,父亲腰椎不好,每日劳作归来,还要刷洗养蚕所用的簸匾,给蚕舍消毒,夜里才能停歇。年幼的我心疼父母这般劳累,有时会稚气地说:“妈,把那些桑树都刨了吧,你跟我爸轻快些!”母亲便责怪般地回道:“刨了树谁供你上学呀,那可是摇钱树,你可要好好念书啊!”
几年后,我和桑树都慢慢长大了,养蚕的事业也步入正轨。
年分四季,蚕养三茬,春夏秋各一茬。蚕的成长,就像苦行僧的修炼,需经过五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最终化茧成蝶,养殖术语中称之为“五龄”。伴随蚕儿痛苦成长的,是养蚕人的万分艰辛。
头“四龄”的蚕,主要由母亲照料,父亲则在外头干点木匠活补贴家用。母亲是细心人,每个环节都照着“书上说的”做,不仅把蚕儿养得白白胖胖,蚕舍也拾掇得干净利落,她嘴上常念叨着:“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了,都会有好的结果。”而那时的我,每天最喜欢的是跑到蚕舍里看着蚕宝宝吃了母亲喂的桑叶,然后一天天长大。养蚕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第“五龄”,于蚕于人,都是万分痛苦的。蚕儿为了攒足化茧成蝶的能量,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吃桑叶,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七天,且食量一天比一天大,俗称“吃老食”。大片的桑叶撒到蚕儿身上,屋里立刻响起沙沙的吃食声,那声音,像极了春雨沙沙,甚是悦耳。可养蚕人顾不得欣赏,这沙沙声更像是蚕儿嗷嗷待哺的呼唤,催使蚕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采桑叶、洗桑叶、喂桑叶。大家都明白,谁家蚕儿“老食”吃得多,谁家蚕茧产量就高,卖钱就多,“重赏”之下,养蚕人个个都成了“勇夫”。
父亲是个十足的“勇夫”,他像不知疲倦不停吃食的蚕儿一样,昼夜有干不完的活,消毒、除粪、采叶、喂食,一遍遍忙得不可开交。如果赶上假期,我们一家三口总会齐上阵,最难忘的是采桑叶,每人一行桑树,比赛开始,你追我赶,有说有笑,结果总是父亲“战胜”我们娘俩。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劳动效率的办法在我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父亲每年都是村里的“养蚕状元”,也因此,他后来还当上了技术员。
由于学业,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不管养蚕有多忙,每次回家,必有我最爱的好吃食,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心疼地说:“正是长身子的时候,一定要多吃饭啊,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学习啊!”那年学校因故提前放假,我没有提前通知父母便径自回家,是午饭时间,父母在小饭桌前吃着煎饼卷大葱,桌上除了一碟辣菜疙瘩别无他物,顿时,我眼泪止不住地掉下。父亲却责怪般地说:“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让你妈做点好吃的。”
蚕要养得好,桑树必要照料得好。父亲坚持使用农家肥而不是化肥,这农家肥,便是鸡粪。养鸡专业户将鸡粪出售给养蚕专业户,需要养蚕户自己开车去拉。有一次,父亲拧不过我,答应让我体验一下生活,可到了现场我后悔了,长满蛆虫的鸡粪只一看见便让人作呕,更不用说穿着水鞋在里面挥汗如雨了!我最终坚持了下来,父亲却让母亲好一顿责怪。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我家的桑叶绿得发黑,长势喜人,为好的收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桑树的年轮长了一圈又一圈,可爱的蚕儿养了一茬又一茬,我的书却越念越远,最后扎根在了城里,本想让父母早点享享清福,别再养这辛苦蚕了,可二老总说“现在养蚕行情越来越好,城里花销又大,再养几年多少给你些帮衬,等你结婚生娃了就不养了”云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全家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时候,父亲被查出患了恶疾!在与疾病斗争的五个月里,不管是手术期间,还是恶疾发作,父亲始终没喊叫过一声。坚强了一辈子的父亲甚至开玩笑逗我和母亲笑,唯有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怒号着他的痛苦,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坚强的男人。
刚满50岁的父亲最终没有等到我成家立业的那天,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怎么也哄劝不住。让她尽力哭吧,半辈子的风雨同舟,此刻,除了哭,还能干什么呢?我怎又不是如此!
遵照父亲的遗愿,坟墓安落在了他照料了近二十年的桑地里。为了不让母亲再度伤心,除了安葬父亲的桑地,我坚决地转让了家里所有的耕地。养蚕的故事在我家终于画上了句号。
父亲啊,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母亲的后半生的。
臧栋,1988年出生,山东五莲县人。2012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工作于牟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报刊以及“胶东在线”等网站发表《下了雪,城市就变成了故乡》《富民兴村领头雁》《“治”乱致富“女汉子”》等散文、通讯报道十余篇。
自我十岁起,家中便开始养蚕,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我,每每于街市看见“遍身罗绮者”,便不由得想起了曾是“养蚕人”的父亲母亲。
蚕只食桑叶,欲养蚕必先植桑树。我家有两亩多桑树,都是父母一株株亲自栽种的。桑树的管理一点都不省心,光是修剪一年中就得三次。春天剪歪枝,需弯腰;夏天剪枝头,需踮脚;冬天剪枝根儿,需下蹲。母亲颈椎不好,父亲腰椎不好,每日劳作归来,还要刷洗养蚕所用的簸匾,给蚕舍消毒,夜里才能停歇。年幼的我心疼父母这般劳累,有时会稚气地说:“妈,把那些桑树都刨了吧,你跟我爸轻快些!”母亲便责怪般地回道:“刨了树谁供你上学呀,那可是摇钱树,你可要好好念书啊!”
几年后,我和桑树都慢慢长大了,养蚕的事业也步入正轨。
年分四季,蚕养三茬,春夏秋各一茬。蚕的成长,就像苦行僧的修炼,需经过五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最终化茧成蝶,养殖术语中称之为“五龄”。伴随蚕儿痛苦成长的,是养蚕人的万分艰辛。
头“四龄”的蚕,主要由母亲照料,父亲则在外头干点木匠活补贴家用。母亲是细心人,每个环节都照着“书上说的”做,不仅把蚕儿养得白白胖胖,蚕舍也拾掇得干净利落,她嘴上常念叨着:“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了,都会有好的结果。”而那时的我,每天最喜欢的是跑到蚕舍里看着蚕宝宝吃了母亲喂的桑叶,然后一天天长大。养蚕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第“五龄”,于蚕于人,都是万分痛苦的。蚕儿为了攒足化茧成蝶的能量,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吃桑叶,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七天,且食量一天比一天大,俗称“吃老食”。大片的桑叶撒到蚕儿身上,屋里立刻响起沙沙的吃食声,那声音,像极了春雨沙沙,甚是悦耳。可养蚕人顾不得欣赏,这沙沙声更像是蚕儿嗷嗷待哺的呼唤,催使蚕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采桑叶、洗桑叶、喂桑叶。大家都明白,谁家蚕儿“老食”吃得多,谁家蚕茧产量就高,卖钱就多,“重赏”之下,养蚕人个个都成了“勇夫”。
父亲是个十足的“勇夫”,他像不知疲倦不停吃食的蚕儿一样,昼夜有干不完的活,消毒、除粪、采叶、喂食,一遍遍忙得不可开交。如果赶上假期,我们一家三口总会齐上阵,最难忘的是采桑叶,每人一行桑树,比赛开始,你追我赶,有说有笑,结果总是父亲“战胜”我们娘俩。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劳动效率的办法在我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父亲每年都是村里的“养蚕状元”,也因此,他后来还当上了技术员。
由于学业,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不管养蚕有多忙,每次回家,必有我最爱的好吃食,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心疼地说:“正是长身子的时候,一定要多吃饭啊,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学习啊!”那年学校因故提前放假,我没有提前通知父母便径自回家,是午饭时间,父母在小饭桌前吃着煎饼卷大葱,桌上除了一碟辣菜疙瘩别无他物,顿时,我眼泪止不住地掉下。父亲却责怪般地说:“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让你妈做点好吃的。”
蚕要养得好,桑树必要照料得好。父亲坚持使用农家肥而不是化肥,这农家肥,便是鸡粪。养鸡专业户将鸡粪出售给养蚕专业户,需要养蚕户自己开车去拉。有一次,父亲拧不过我,答应让我体验一下生活,可到了现场我后悔了,长满蛆虫的鸡粪只一看见便让人作呕,更不用说穿着水鞋在里面挥汗如雨了!我最终坚持了下来,父亲却让母亲好一顿责怪。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我家的桑叶绿得发黑,长势喜人,为好的收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桑树的年轮长了一圈又一圈,可爱的蚕儿养了一茬又一茬,我的书却越念越远,最后扎根在了城里,本想让父母早点享享清福,别再养这辛苦蚕了,可二老总说“现在养蚕行情越来越好,城里花销又大,再养几年多少给你些帮衬,等你结婚生娃了就不养了”云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全家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时候,父亲被查出患了恶疾!在与疾病斗争的五个月里,不管是手术期间,还是恶疾发作,父亲始终没喊叫过一声。坚强了一辈子的父亲甚至开玩笑逗我和母亲笑,唯有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怒号着他的痛苦,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坚强的男人。
刚满50岁的父亲最终没有等到我成家立业的那天,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怎么也哄劝不住。让她尽力哭吧,半辈子的风雨同舟,此刻,除了哭,还能干什么呢?我怎又不是如此!
遵照父亲的遗愿,坟墓安落在了他照料了近二十年的桑地里。为了不让母亲再度伤心,除了安葬父亲的桑地,我坚决地转让了家里所有的耕地。养蚕的故事在我家终于画上了句号。
父亲啊,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母亲的后半生的。
臧栋,1988年出生,山东五莲县人。2012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工作于牟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报刊以及“胶东在线”等网站发表《下了雪,城市就变成了故乡》《富民兴村领头雁》《“治”乱致富“女汉子”》等散文、通讯报道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