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好你的“隐形员工”》一书由美国泰纳公司(O.C.Tanner)的管理专家阿德里安·高斯蒂克和切斯特·埃尔顿合著。该书一出版就十分畅销,风靡企业界,被捧为管理的“圭臬”。
“隐形员工”行为不可小视
如今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管理难题——“隐形员工”的滋生蔓延。由于感到自己被轻视或者不被赏识或是不能作为,不少员工躲在公司的犄角旮旯中,发泄着抱怨和不满,虚度光阴,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消极怠工,与公司渐行渐远,慢慢地变成了“边缘人”、“隐形人”,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还将这些消极、不良情绪传染给其他员工,导致新的“隐形人”产生。
“隐形员工”在组织中的存在被管理者完全忽略或漠视,在管理者眼中,他们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只是一个个各据其位的“齿轮”、“零件”,而他们自己也甘愿置身于公司之外,不愿再努力,像牙膏一样挤挤才能出一点点,准备默默无闻长期耗着,甚至时机一到就走人。
员工冷漠、装样、逃避,对企业而言,其实是很受伤的。“隐形员工”就如一盆水,企业就如一只青蛙,当冷漠、装样、逃避的员工越来越多时,这盆水就会越搅越浑越热,而企业却仍然毫无察觉,悄然间积累的杀伤力,足可将企业这只“青蛙”烫死。
如何识别“隐形员工”
那么,如何识别“隐形员工”?以下行为、现象可作参考、界定。
1.不记得企业经营宗旨、理念,不关心公司每年计划目标以及实现如何;
2.只会做传声筒,缺乏监督检查、控制功能,工作只浮在表面;
3.自身缺乏技术、业务水准,不懂得怎样去提高,也不想提高;
4.凡事没有一个标准流程,工作缺乏动机、目标,做到哪就算到哪;
5.身体健康水平下降,活力不足,对工作缺乏兴趣;
6.工作业绩平平,至少一年得不到组织的肯定和激励,却无所谓;
7.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无力感或低成就感总是涌现;
8.总是当众抱怨公司这不好那不好,对公司有一种消极、抵触情绪;
9.总感觉努力没有意义,事事无动于衷,主管的话被当作耳旁风;
10.薪酬已好几年没升,大家都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都一样,让人更想混日子;
11.不早退迟到,但厌倦加班,总喜欢找理由推脱;
12.企业合理化建议没有你的份,甚至部门也一两年没采纳你的意见;
13.对中层干部而言,老总已好久不给你单独布置任务,没邀你入办公室面谈,甚至对你进门视而不见。
如果员工认同其中的2~3个答案,他可能会是一名“隐形员工”;如果认同3~8个,他已是一名“隐形员工”;如果有9~10个肯定答案,那就说明,该员工已难以继续工作了。
如何让“隐形员工”迸发潜能
高斯蒂克和埃尔顿认为,造成“隐形员工”大量存在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公司领导者和管理层没有对员工给予充分尊重,他们眼中只有员工工作的成效,只强调以适当的薪资作为员工价值与贡献的体现形式,而没有通过赏识、关心、激励与管理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员工对整个组织的热情与投入。
如何让隐形员工“现形”,走出自设的“樊篱”,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呢?
“隐形员工”行为不可小视
如今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管理难题——“隐形员工”的滋生蔓延。由于感到自己被轻视或者不被赏识或是不能作为,不少员工躲在公司的犄角旮旯中,发泄着抱怨和不满,虚度光阴,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消极怠工,与公司渐行渐远,慢慢地变成了“边缘人”、“隐形人”,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还将这些消极、不良情绪传染给其他员工,导致新的“隐形人”产生。
“隐形员工”在组织中的存在被管理者完全忽略或漠视,在管理者眼中,他们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只是一个个各据其位的“齿轮”、“零件”,而他们自己也甘愿置身于公司之外,不愿再努力,像牙膏一样挤挤才能出一点点,准备默默无闻长期耗着,甚至时机一到就走人。
员工冷漠、装样、逃避,对企业而言,其实是很受伤的。“隐形员工”就如一盆水,企业就如一只青蛙,当冷漠、装样、逃避的员工越来越多时,这盆水就会越搅越浑越热,而企业却仍然毫无察觉,悄然间积累的杀伤力,足可将企业这只“青蛙”烫死。
如何识别“隐形员工”
那么,如何识别“隐形员工”?以下行为、现象可作参考、界定。
1.不记得企业经营宗旨、理念,不关心公司每年计划目标以及实现如何;
2.只会做传声筒,缺乏监督检查、控制功能,工作只浮在表面;
3.自身缺乏技术、业务水准,不懂得怎样去提高,也不想提高;
4.凡事没有一个标准流程,工作缺乏动机、目标,做到哪就算到哪;
5.身体健康水平下降,活力不足,对工作缺乏兴趣;
6.工作业绩平平,至少一年得不到组织的肯定和激励,却无所谓;
7.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无力感或低成就感总是涌现;
8.总是当众抱怨公司这不好那不好,对公司有一种消极、抵触情绪;
9.总感觉努力没有意义,事事无动于衷,主管的话被当作耳旁风;
10.薪酬已好几年没升,大家都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都一样,让人更想混日子;
11.不早退迟到,但厌倦加班,总喜欢找理由推脱;
12.企业合理化建议没有你的份,甚至部门也一两年没采纳你的意见;
13.对中层干部而言,老总已好久不给你单独布置任务,没邀你入办公室面谈,甚至对你进门视而不见。
如果员工认同其中的2~3个答案,他可能会是一名“隐形员工”;如果认同3~8个,他已是一名“隐形员工”;如果有9~10个肯定答案,那就说明,该员工已难以继续工作了。
如何让“隐形员工”迸发潜能
高斯蒂克和埃尔顿认为,造成“隐形员工”大量存在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公司领导者和管理层没有对员工给予充分尊重,他们眼中只有员工工作的成效,只强调以适当的薪资作为员工价值与贡献的体现形式,而没有通过赏识、关心、激励与管理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员工对整个组织的热情与投入。
如何让隐形员工“现形”,走出自设的“樊篱”,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