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陆地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达到17万平方公里。从高空俯瞰,山东半岛形似一只翱翔大鹏的羽翼,向宽广的太平洋伸展出蓝色的活力与炫动的激情,大海的颜色让这片热土绽放出蓝宝石般的璀璨光泽。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仅一个月之后,青岛市便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催化为城市蝶变的引擎,明确提出“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规划中,青岛定位为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龙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下,面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机遇,青岛放大本土优势,体现龙头地位,强势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青岛正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产业城转型,青岛正在构建国家走向深海、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领航科技兴海的“旗舰”和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强力引擎。
青岛的蓝色文明缘起
彼时此时,青岛这个城市的缘起、崛起,一切与蓝色、与海洋有关。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在环渤海、黄海经济带上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拥有711公里海岸线,大陆岸线占山东全省岸线的1/4强。得天独厚的条件,让青岛拥有了海洋可以赠予人类的几平所有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油气矿产和海洋能源,让青岛成为天然的蓝色梦想践行宝地。
穿越时光隧道,青岛早期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即墨北阡贝丘遗址考古发掘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各种文物如陶器、石器、骨器和大量的贝壳等,还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代表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标本。
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曾发现海鱼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些游速较快的海鱼须有较进步的航海与捕捞技术才能获取。这说明5000多年前,此处已是渔港。
另外,在官方典籍和民间传说的叙述中,青岛胶南所在的琅琊台是古中国第一大港,是秦始皇三巡的福地,是徐福东渡的起点,更是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走廊”和“黄金水道”。
这些辉煌的过往坚毅地将青岛的文明史上溯到7000年前,亦使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而厚重。
时光流转到一个多世纪前,一部青岛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百余年间,青岛这座城市与大海亲密交融。前海一线为轴心的昔日小渔港,蝶变为中国最具滨海气质的魅力城市中心。一系列与港口、海洋、蓝色有关的“城事”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
科技展示未来。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海洋研究所、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水族馆等机构在青成立,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一起,成为当时海洋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1950年8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1959年,中科院将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为全国性的海洋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
随后,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一大批重量级海洋研究机构与青岛结缘。如今,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海洋科研大项目落户这里,青岛一直是中国海洋走向世界的探路者。
灵动缱绻的蔚蓝大海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原生色和无可替代的城市底色。蓝调青岛甚至成了一种意识标签:蔚蓝海湾染就了海尔、海信等企业的“蓝调”标识,洁白的浪花更是恒久地跃动在青岛啤酒的商标上。前身为青岛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大学,是目前亚洲领先的海洋类特色大学。
蓝色硅谷青岛梦。当下的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负盛誉的海洋科研城市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城市,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旅游业、以海洋港口为主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青岛正着力融入山东半岛的蓝色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
万事俱备。全国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已然在青岛加速、发力!《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描摹了一幅精彩愿景——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优先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使青岛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成为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方面,目标是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格局。“一带”是指积极培育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的“一湾两翼”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建设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蓝色经济聚集带。
山东半岛蓝色产业的崛起和蓝色经济区的勾画,决非一种颜色的巧合青岛挺立山东半岛蓝色浪潮的潮头,蓝色之梦IT慢慢照进现实,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前景可期的美好图景愈发清晰。
新青岛从“蓝色硅谷”出发
放眼全球,蓝色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同一个蓝色战略主题下,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如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定位自身7如何发挥海洋科研的本土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如何真正肩负起龙头重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
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青岛审时度势,迅速找到突破先机,确立了影响青岛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重要战略。
打造“蓝色硅谷”,体现了科技先行的理念。据了解,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一些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我国相当一批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几平是空白,还在生产低端产品,市场份额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在青岛,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开发人才的比例为3:1,只有20%的成果在本地转化。
“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借此,青岛一方面可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方面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阐释。
“青岛提出打造蓝色硅谷的战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战略设想。”博鳌亚洲论 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高新的科技创新、高端的人才聚集、新型的产业成长,这都是硅谷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青岛在这个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
龙永图认为,硅谷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一个产业培育的平台,青岛提出打造蓝色硅谷,实际上是实现蓝色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真正的世界眼光:瞄准全球最好的、一流的、高科技的基地作为典范,用硅谷的人才标准、企业发展标准、融资的标准、基础设施的标准来衡量,实现自己蓝色经济的发展。
正如龙永图所言,青岛打造“蓝色硅谷”,可谓优势天成。青岛市是一座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海洋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青岛市最大的本土优势,为“蓝色硅谷”起航提供了高端平台。
首先,青岛的区位和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青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滩涂3753平方公里,海岸线711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其次,海洋科技力量雄厚。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的集聚,带来了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团队,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此外,青岛市的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青岛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同时,青岛市的港口集群已基本形成,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68个,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3.5亿吨和1201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七、第八位。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城市地铁全面施工,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等项目加快推进,支撑环湾大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这些优势为青岛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极大支撑。
“一区一园”集聚蓝色力量
在蓝色硅谷规划中,“一区一园”气象恢弘地亮出了蓝色战略的总体布局。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蓝色经济办公室主任任振刚表示,以“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为原则,青岛市正在打造的“蓝色硅谷”分为”一区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南起青岛市崂山科技城,北至即墨温泉镇沿滨海公路区域。“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另外,蓝色硅谷还包括鳌山湾、北宅水源地两大生态保护区以及海岸线、滨海公路多条生态长廊,还将建设鳌山森林公园。
“一区一园”与丰厚博远的蓝色前景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让蓝色硅谷具有“地域起源和腹地腾飞”的兼容性。“一区一园”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其背后却跳跃着青岛蓝色经济活力无限、潜力无限的脉动。
与沿滨海大道伸展的“硅谷走廊”(“一区”)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一园”),将多元呈现崭新的“中国蓝色硅谷”战略规划。
作为青岛通向未来的蓝色窗口,高新区越来越频繁地代表青岛与世界对话,代表青岛与未来握手。仿佛一夜之间,在世人的惊叹中,高新区如海市蜃楼般从一片盐碱地上崛起。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国家意志与地方意愿不谋而合,谱写出一部前无古人、激越雄浑的蓝色交响。
在“中国蓝色硅谷”的框架之下,高新区有着十分明晰的产业选择。他们规划建设了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两大产业特色园区。陆续洽谈引进包括中科院软件研究所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蓝色经济领域的国字号科研院所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蓝色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累计引进14个项目,总投资23.5亿元,海洋仪器仪表领域累计引进9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新型海洋环保防腐涂产业累计引进项目3个,投资10.75亿元。到2015年,青岛高新区将初步建成海洋现代制造业和涉海(滨海)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蓝色高新技术产业群。
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领衔打造海洋仪器仪表产业的培育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摹本。据了解,我国各涉海单位使用的海洋仪器和设备,约80%依赖进口,10%以合作方式租用国外产品,只有10%使用国内产品。海仪所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受制于资金和空间,很难规模化生产。随着这项海洋产业在高新区开花结果,很多蓝色企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承载着蓝色硅谷“一园一区”的重任,与高新区遥遥相望的崂山区目前正在借助蓝色动力,打造“新锐崂山、资本强区”。崂山区与高新区一道,成为青岛在后工业时代成功转型的先驱与代言,成为新青岛、大青岛的最新诠释。
崂山区集聚了青岛市约2/3的海洋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14个部级、10个省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及6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这台“发动机”提供助力,金融城、科技城为“蓝色硅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一个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专业园区——崂山生物产业园开工建设,已确定引进16个项目。
据了解,目前崂山区在深入研究、学习借鉴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地区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以32.5公里的滨海公路高科技产业带为主轴,以42平方公里的崂山科技城为依托,以青岛国际创新园、生物产业园等六大特色科技园区为支撑,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于一体的“蓝色崂山”。
今年8月份,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实施了世界首例组织工程人工全层角膜动物移植手术。同月,海德威公司自主研发有“海洋卫士”之称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成功装配意大利豪华游轮,实现我国海洋卫士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首次国外安装使用。据了解,这仅是崂山区“蓝色硅谷”的建设成果之一。
作为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崂山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已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占地面积近750亩的崂山生物产业园,是一个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专业园区,布局了六和集团、康地恩生物、银龄美生物、海洋特征寡糖等13个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全区海洋生物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达100亿元。
“崂山智造”大有可为。蓝色硅谷蓝图中更新更明确的定位,使崂山区在承载构建蓝色产业高地使命的路径上走得愈发铿锵有力。
“蓝色耕地”开发新“粮仓” “一产、二产、三产”,这些字眼或许太过学术,但如果提到青岛人引以为豪的美味海鲜,提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餐桌,或许我们会想起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细节——青岛实现了我国水产业“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源于此,营养丰富、鲜美异常的海鲜不仅让青岛人大饱口福,而且也助推着越来越多的海鲜“游”到更多中国人的餐桌上。高营养的海产品向大众普及,隐喻的是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增强。
被称为中国蓝色产业的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正是从青岛掀起波涛,涌向全国的沿海海域,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在未来,谁掌握了利用海洋食品的新办法,就等于掌握了解决未来人类粮食问题的遥控器。我们自豪地看到,正因拥有了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的海水养殖走在了全国前列。第六次“蓝色浪潮”正从青岛蓄势待发,青岛正与全球同步上演“蓝色餐桌”的华丽乐章,在“蓝色耕地”上开发新“粮仓”。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认为,工业化模式将是现代渔业的必然之路。打造“蓝色粮仓”,建设国家“海洋牧场”是青岛市优化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以超前的眼光,构筑的“青岛式”蓝色符号之一。按照这个计划,青岛市将提升“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水养殖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沿着滨海公路向即墨市行驶,不时能见到不同的养殖池。这些养殖池有养虾蟹的,有养海参鲍鱼的,还有养鱼和贝类的。看似平淡的海水下,覆盖的是一个个丰足的“蓝色粮仓”。
为这些“蓝色粮仓”提供优良“种子”的正是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在即墨鳌山卫这个偏于城市一隅的地方,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六家科研院所,以及200余名海洋渔业科研人才。他们的智慧在此集结成强劲的海洋智慧,“蓝色粮仓”正从即墨鳌山卫徐徐开启。
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海洋科技转化站与孵化器,每年这里的科研院所都会有新的课题在此研究攻关,而成熟的技术和培育成功的种苗也会优先在当地转化,然后再向全国推广。例如,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目前已在即墨市成功推广1.5万亩,亩均增产50斤,为渔民增收4500余万元。而“黄海1号”中国对虾品种已经在我国沿海推广开来,成为我国十大主推的养殖品种之一。另外,基地还引进培育了大菱鲆、牙鲆、斑点鳟鲑鱼等大量新品种,特别是国内首次引进的珍稀品种斑点鳟鲑鱼试养成功,一举改变了我国高品质鱼类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蓝色粮仓”带来的是五彩斑斓的蝴蝶效应,除了带来丰美的海洋物产,对长久保护海洋资源,尤其是近海资源也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据了解,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近海的海产品日益减少,海洋牧场的开发无疑会使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海洋牧民”,加入前景看好的养殖大军中。目前,即墨市已经对旧盐田和虾池进行改造,建设现代渔业海珍品健康示范基地,并以低于平均租赁费10%的优惠价格,提供给失渔、失海渔民和捕捞转养殖渔民进行海珍品养殖。
一亩海水十亩田。除了普通养殖业的发展以外,即墨市还特别重视对海洋资源的修复。即墨市率先开建了青岛市首个“海洋牧场”,大管岛人工渔礁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总面积130公顷,建设包括投石造礁、构件造礁、沉船造礁等,是青岛市海洋资源修复计划的首例,对于推动青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及海域生态环境养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介绍,人工渔礁是将石块、水泥块、木箱、废弃的轮胎、旧塑料、废发动机等沉降到海里,以吸引鱼群,改善鱼的生存环境。人工渔礁之所以能够提高渔产量,是因为这些渔礁作为海底的突出物,不仅使海水在这里产生涡流,还能因阻流作用形成上升流,把底层的营养物带到中上层,为浮游生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人工渔礁的表面及孔隙间,生长着大量的藻类,还有贝类、甲壳类等小动物,这些都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渔礁还是多种鱼类的产卵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幼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隐蔽所。
海洋产业城呼之欲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岛在打造蓝色硅谷的进程中,海洋科技的优势正在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转化,一批批海洋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青岛的获奖数量占全国50%,这些新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赋予青岛新海洋角色以活力与动力。青岛的蓝色阵容越来越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能蓄势待发,依托环保、海洋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蓝色硅谷这艘海洋航母即将起航。
我国具备丰富的海水资源,且相对于南水北调工程而言,海水淡化具备竞争优势。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且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植。海水淡化是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化的成功一例,正在建设的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该项目使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生活用水上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城市。—市政公用局供水处处长张国辉介绍,作为我国海水淡化研究的发源地,目前,青岛市在海水淡化利用的关键技术——防腐与防生物附着领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将有10万吨淡化海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进入市民家庭,占青岛市区供水量的15%到20%。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世界最长、中国第一。作为青岛的崭新名片,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不仅连接起大青岛城市圈,而且成为集青岛海洋产业优势之大成的智慧结晶。譬如,海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冷海域第一座跨海大桥,面临着海水、海雾的双重腐蚀。海湾大桥集中了国内外海工结构防腐蚀的先进技术,按照大气区、浪溅区、水下区等不同区域的不同腐蚀程度设计了方案,攻克了世界上尚无先例的技术难题。因此,海湾大桥除了长度与外观的符号意义,也是我国建桥者自行设计、施工、建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特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共组织攻克了30余项科研实验课题,12次成功穿越海底风化深槽,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海底隧道修建技术体系。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组织各种督察、检查和验证,其施工工艺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的落成使用,为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两个新地标对于阐释青岛的海洋睿智与实力,同时具有鲜活的样板意义。这无疑在海底隧道与海湾大桥建设方面,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同时,为青岛今后承揽类似工程 项目,为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海洋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与现实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不仅带动产业发展,也带动海洋产业集聚。随着北船重工入驻青岛海西湾,武船重工、海西重工、海西重机、齐耀瓦锡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扎堆于此,带来了修、造船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聚集,也带动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目前,海西湾两大产业集群年产值接近400亿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之
大手笔的海洋新兴产业引人注目,许多原先不起眼的海产品也被一些有心人做成大有可为的新产业。例如,青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海冻菜、石花菜凉粉是青岛的特色小吃,许多青岛人不仅爱吃而且会做。但多少年来,凉粉生意一直在小打小闹和满足青岛本地人消费的层面上徘徊。现在,大学生刘超中注册了“海底凉粉”商标,把小凉粉做成了大产业。他的凉粉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克服了保质期和不易携带的难题。他的“包装袋(凉粉)”与“延长保质期”两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凉粉也开发出即食盒装方便凉粉、果味海底凉粉、中草药凉粉、海鲜凉粉、鱼肉线、虾肉线、甲壳素等十几个品种。我们期待着青岛的“绿色”凉粉走出青岛,让全国的消费者尝鲜。
海洋强城 人才强海
青岛铝镓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引进“海归”博士庄德津为首的创新团队,带动了崂山区在LED照明这一领域的突破。他们团队研发的这个衬底晶片生长出来后,可用面积比美国公司的大一倍,性能更加优异,而成本也会降低一半。据了解,这种叫做氮化物半导体衬底晶片,目前美国有两家公司从事类似研发。
庄德津的成功得益于崂山区切实解决了他的孩子入托、配偶工作安置等后顾之忧,并帮助他解决科研资金1000万元。庄德津的个例,可以被看作是青岛市打造高端人才高地,抛“绣球”招募全球英才的缩影。
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聚集青岛,这座城市无疑成为中国海洋领域无人能出其右的排头兵。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构成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在青岛发展海洋科技城的轨迹上,一批以管华诗、侯保荣等海洋科技泰斗人物为核心的团队,不仅在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建树,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贡献突出,对海洋产业的带动起到了领头军的示范效应。
管华诗院士先后催生了海洋现代新药藻酸双酯钠以及降脂新药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等研究成果,并且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拉开了人类向大海要糖吃的序幕。目前全球只有这里能生产海洋寡糖标准品。这是继研制成功PSS(藻酸双酯钠)开启中国海洋药物先河之后,青岛的科学家再一次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加速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侯保荣院士作为我国海洋腐蚀界唯一一位院士,不遗余力地开展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实现防腐蚀工作的产业化,曾使青岛市成功申得数额最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万顺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把大海中普通的虾壳、蟹壳,变成人类亟须的眼角膜替代物。
诞生于青岛的《中华海洋本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药学,综合集成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就,展示了海洋药物未来发展前景。300多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纂的《本草纲目》海洋版首次选载了海洋药用生物指纹图谱21个及2500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图,是迄今为止收录海洋本草种类最多的一本专著,代表了我国当代海洋药学研究的最高和最新水平,也代表了青岛在海洋人才优势方面的强大实力与规模优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和产业扶持外,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譬如,海洋蕴含着丰富能源,只要开发得当,完全可改变目前山东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打造蓝色硅谷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战略任务,在现有的海洋人才基础上汇聚天下英才,成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最核心任务。目前,为吸引蓝色人才,青岛已经栽下了一棵棵“引凤筑巢”的“梧桐树”——
今年7月份,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举行,向国内外海洋科技英才广撒“英雄帖”。洽谈会共设招聘岗位和合作项目400余个,涉及海洋工程、现代物流等10余个领域。来青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申请“青岛英才计划”,政府将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连续五年每年给予20万元科研扶持资金。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一次性给予50—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符合科技资金支持条件的,给予30—100万元的科研项目启动资金。同时,“蓝洽会”还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接成功的重大项目、海外参与组织的机构和个人,颁发“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奖”,并在人才项目正式落户后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洽谈会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中,有53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有30个项目确认落户青岛。
“在3到5年内,引进300名海洋科研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海外高层次人才。”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一个争取国家批准在青岛组建中国山东海洋人才市场的设想已经成型。以海洋人才市场为交流对接平台,青岛将立足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人海和谐,青岛的蓝色激情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强劲的“磁石效应”已然形成。据了解,青岛已确定在高新区进行“人才特区”建设试点,设立亿元人才发展资金,对高层次人才创办包括蓝色经济在内的新兴产业企业,从事合作研究、实施成果转化或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将给予创业扶持资金、租赁房屋补贴等支持,并在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托入学、就医保健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城市走向深蓝
在青岛的“蓝色版图”上,五市七区都未“缺位”,各个市区、每个板块都从中汲取到了强力的蓝色能量,转化为个性化的“蓝色基因”。在青岛的黄金海岸线上和广阔腹地,各区市蓄力进发出强劲的蓝色势头,海洋和陆地深情拥抱,共同迈向“深蓝”——
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
主要包括市内四区和城阳白沙河以南环湾区域。重点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迂改造,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影响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不符合城市功能规划的企业搬迁。市南、市北西部片区,结合港区功能提升更新,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加快推进南中北岛、小港湾区域的建设,打造港航经济服务区,同时发展旅游、商务、休闲产业,塑造优美的湾口天际线,构成拥湾城市形象的 主要节点;四方、李沧至城阳环湾区域,积极实施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升级换代都市产业,建设四方滨海欢乐城、李沧新客站周边商务办公区、流亭现代服务业区。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
位于胶州湾西岸。功能定位为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j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j滨海旅游度假区。重点加快推动保税港区尽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培育壮大港口物流、港航服务、跨国采购、创意研发、滨海旅游、服务外包、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车、石化等临港工业。加快大炼油二期、直升机制造、唐岛湾国际游艇俱乐部、海上嘉年华等产业项目建设。
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
位于胶南泊里、琅琊镇。功能定位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重要现代海洋工业聚集区;未来本市“港区、临港产业区、城区、生态区”四位一体的新港城。重点是加大港口建设力度,争取到2020年形成3.1亿吨港口吞吐能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港区列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争取将港区确立为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打造中国干散货指数——董家口指数。争取在港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或保税港区。
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
重点建设好香港中路综合服务业聚集区、市北中央商务区、四方城市新都心、崂山综合服务业聚集区、城阳临空经济服务区、红岛综合服务业聚集区、辽宁路——台东商贸聚集区、少海旅游商务区、青岛主城区前海海滨及水域风景区、崂山风景区、百果山旅游会展区、石老人——麦岛旅游度假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仰口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丁字湾生态旅游区、莱西“两湖一山”(莱西湖——江山湖——大青山)生态旅游区、平度大泽山旅游度假区。
港口物流聚集区
重点建设保税港区国际物流园区、前湾国际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城阳空港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胶南董家口物流中心、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李沧娄山物流园区、即墨田横物流中心、莱西盐业配送中心、山东半岛物流园。
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重点建设好胶州湾北部高速列车产业园、黄岛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即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海西湾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即墨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董家口装备制造业基地、黄岛北部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胶州产业新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莱西汽车配件产业基地、青岛华侨科技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蓝色机遇无疑将深刻影响青岛未来可能的城市面目。这是一种崭新的姿态,这是一次厚积薄发的出征。蔚蓝青岛,美好青岛;海洋天堂,幸福家园。蓝色硅谷为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树起了崭新的发展坐标,也深层次地印证了“城市因海而精彩”的亘古传奇!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仅一个月之后,青岛市便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催化为城市蝶变的引擎,明确提出“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蓝色经济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规划中,青岛定位为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龙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下,面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机遇,青岛放大本土优势,体现龙头地位,强势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青岛正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产业城转型,青岛正在构建国家走向深海、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领航科技兴海的“旗舰”和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的强力引擎。
青岛的蓝色文明缘起
彼时此时,青岛这个城市的缘起、崛起,一切与蓝色、与海洋有关。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在环渤海、黄海经济带上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拥有711公里海岸线,大陆岸线占山东全省岸线的1/4强。得天独厚的条件,让青岛拥有了海洋可以赠予人类的几平所有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油气矿产和海洋能源,让青岛成为天然的蓝色梦想践行宝地。
穿越时光隧道,青岛早期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即墨北阡贝丘遗址考古发掘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各种文物如陶器、石器、骨器和大量的贝壳等,还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代表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标本。
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曾发现海鱼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些游速较快的海鱼须有较进步的航海与捕捞技术才能获取。这说明5000多年前,此处已是渔港。
另外,在官方典籍和民间传说的叙述中,青岛胶南所在的琅琊台是古中国第一大港,是秦始皇三巡的福地,是徐福东渡的起点,更是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走廊”和“黄金水道”。
这些辉煌的过往坚毅地将青岛的文明史上溯到7000年前,亦使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而厚重。
时光流转到一个多世纪前,一部青岛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百余年间,青岛这座城市与大海亲密交融。前海一线为轴心的昔日小渔港,蝶变为中国最具滨海气质的魅力城市中心。一系列与港口、海洋、蓝色有关的“城事”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
科技展示未来。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海洋研究所、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水族馆等机构在青成立,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一起,成为当时海洋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1950年8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1959年,中科院将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为全国性的海洋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
随后,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一大批重量级海洋研究机构与青岛结缘。如今,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海洋科研大项目落户这里,青岛一直是中国海洋走向世界的探路者。
灵动缱绻的蔚蓝大海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原生色和无可替代的城市底色。蓝调青岛甚至成了一种意识标签:蔚蓝海湾染就了海尔、海信等企业的“蓝调”标识,洁白的浪花更是恒久地跃动在青岛啤酒的商标上。前身为青岛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大学,是目前亚洲领先的海洋类特色大学。
蓝色硅谷青岛梦。当下的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负盛誉的海洋科研城市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城市,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旅游业、以海洋港口为主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青岛正着力融入山东半岛的蓝色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
万事俱备。全国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已然在青岛加速、发力!《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描摹了一幅精彩愿景——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优先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使青岛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成为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方面,目标是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格局。“一带”是指积极培育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的“一湾两翼”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布局,建设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蓝色经济聚集带。
山东半岛蓝色产业的崛起和蓝色经济区的勾画,决非一种颜色的巧合青岛挺立山东半岛蓝色浪潮的潮头,蓝色之梦IT慢慢照进现实,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前景可期的美好图景愈发清晰。
新青岛从“蓝色硅谷”出发
放眼全球,蓝色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同一个蓝色战略主题下,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如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定位自身7如何发挥海洋科研的本土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如何真正肩负起龙头重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
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青岛审时度势,迅速找到突破先机,确立了影响青岛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重要战略。
打造“蓝色硅谷”,体现了科技先行的理念。据了解,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一些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我国相当一批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几平是空白,还在生产低端产品,市场份额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在青岛,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人才、应用技术开发人才的比例为3:1,只有20%的成果在本地转化。
“打造中国的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借此,青岛一方面可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方面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阐释。
“青岛提出打造蓝色硅谷的战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战略设想。”博鳌亚洲论 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高新的科技创新、高端的人才聚集、新型的产业成长,这都是硅谷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青岛在这个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
龙永图认为,硅谷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一个产业培育的平台,青岛提出打造蓝色硅谷,实际上是实现蓝色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真正的世界眼光:瞄准全球最好的、一流的、高科技的基地作为典范,用硅谷的人才标准、企业发展标准、融资的标准、基础设施的标准来衡量,实现自己蓝色经济的发展。
正如龙永图所言,青岛打造“蓝色硅谷”,可谓优势天成。青岛市是一座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城市,海洋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青岛市最大的本土优势,为“蓝色硅谷”起航提供了高端平台。
首先,青岛的区位和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青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滩涂3753平方公里,海岸线711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其次,海洋科技力量雄厚。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的集聚,带来了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团队,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此外,青岛市的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青岛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同时,青岛市的港口集群已基本形成,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68个,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3.5亿吨和1201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七、第八位。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城市地铁全面施工,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等项目加快推进,支撑环湾大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这些优势为青岛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极大支撑。
“一区一园”集聚蓝色力量
在蓝色硅谷规划中,“一区一园”气象恢弘地亮出了蓝色战略的总体布局。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蓝色经济办公室主任任振刚表示,以“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为原则,青岛市正在打造的“蓝色硅谷”分为”一区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南起青岛市崂山科技城,北至即墨温泉镇沿滨海公路区域。“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另外,蓝色硅谷还包括鳌山湾、北宅水源地两大生态保护区以及海岸线、滨海公路多条生态长廊,还将建设鳌山森林公园。
“一区一园”与丰厚博远的蓝色前景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让蓝色硅谷具有“地域起源和腹地腾飞”的兼容性。“一区一园”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其背后却跳跃着青岛蓝色经济活力无限、潜力无限的脉动。
与沿滨海大道伸展的“硅谷走廊”(“一区”)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一园”),将多元呈现崭新的“中国蓝色硅谷”战略规划。
作为青岛通向未来的蓝色窗口,高新区越来越频繁地代表青岛与世界对话,代表青岛与未来握手。仿佛一夜之间,在世人的惊叹中,高新区如海市蜃楼般从一片盐碱地上崛起。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国家意志与地方意愿不谋而合,谱写出一部前无古人、激越雄浑的蓝色交响。
在“中国蓝色硅谷”的框架之下,高新区有着十分明晰的产业选择。他们规划建设了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两大产业特色园区。陆续洽谈引进包括中科院软件研究所青岛研发基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青岛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蓝色经济领域的国字号科研院所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蓝色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累计引进14个项目,总投资23.5亿元,海洋仪器仪表领域累计引进9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新型海洋环保防腐涂产业累计引进项目3个,投资10.75亿元。到2015年,青岛高新区将初步建成海洋现代制造业和涉海(滨海)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蓝色高新技术产业群。
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领衔打造海洋仪器仪表产业的培育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摹本。据了解,我国各涉海单位使用的海洋仪器和设备,约80%依赖进口,10%以合作方式租用国外产品,只有10%使用国内产品。海仪所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受制于资金和空间,很难规模化生产。随着这项海洋产业在高新区开花结果,很多蓝色企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承载着蓝色硅谷“一园一区”的重任,与高新区遥遥相望的崂山区目前正在借助蓝色动力,打造“新锐崂山、资本强区”。崂山区与高新区一道,成为青岛在后工业时代成功转型的先驱与代言,成为新青岛、大青岛的最新诠释。
崂山区集聚了青岛市约2/3的海洋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14个部级、10个省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及6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这台“发动机”提供助力,金融城、科技城为“蓝色硅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第一个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专业园区——崂山生物产业园开工建设,已确定引进16个项目。
据了解,目前崂山区在深入研究、学习借鉴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地区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以32.5公里的滨海公路高科技产业带为主轴,以42平方公里的崂山科技城为依托,以青岛国际创新园、生物产业园等六大特色科技园区为支撑,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于一体的“蓝色崂山”。
今年8月份,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实施了世界首例组织工程人工全层角膜动物移植手术。同月,海德威公司自主研发有“海洋卫士”之称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成功装配意大利豪华游轮,实现我国海洋卫士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首次国外安装使用。据了解,这仅是崂山区“蓝色硅谷”的建设成果之一。
作为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崂山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已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占地面积近750亩的崂山生物产业园,是一个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专业园区,布局了六和集团、康地恩生物、银龄美生物、海洋特征寡糖等13个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全区海洋生物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达100亿元。
“崂山智造”大有可为。蓝色硅谷蓝图中更新更明确的定位,使崂山区在承载构建蓝色产业高地使命的路径上走得愈发铿锵有力。
“蓝色耕地”开发新“粮仓” “一产、二产、三产”,这些字眼或许太过学术,但如果提到青岛人引以为豪的美味海鲜,提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餐桌,或许我们会想起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细节——青岛实现了我国水产业“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源于此,营养丰富、鲜美异常的海鲜不仅让青岛人大饱口福,而且也助推着越来越多的海鲜“游”到更多中国人的餐桌上。高营养的海产品向大众普及,隐喻的是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增强。
被称为中国蓝色产业的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正是从青岛掀起波涛,涌向全国的沿海海域,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在未来,谁掌握了利用海洋食品的新办法,就等于掌握了解决未来人类粮食问题的遥控器。我们自豪地看到,正因拥有了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的海水养殖走在了全国前列。第六次“蓝色浪潮”正从青岛蓄势待发,青岛正与全球同步上演“蓝色餐桌”的华丽乐章,在“蓝色耕地”上开发新“粮仓”。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认为,工业化模式将是现代渔业的必然之路。打造“蓝色粮仓”,建设国家“海洋牧场”是青岛市优化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以超前的眼光,构筑的“青岛式”蓝色符号之一。按照这个计划,青岛市将提升“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加快建设现代海水养殖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沿着滨海公路向即墨市行驶,不时能见到不同的养殖池。这些养殖池有养虾蟹的,有养海参鲍鱼的,还有养鱼和贝类的。看似平淡的海水下,覆盖的是一个个丰足的“蓝色粮仓”。
为这些“蓝色粮仓”提供优良“种子”的正是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在即墨鳌山卫这个偏于城市一隅的地方,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六家科研院所,以及200余名海洋渔业科研人才。他们的智慧在此集结成强劲的海洋智慧,“蓝色粮仓”正从即墨鳌山卫徐徐开启。
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海洋科技转化站与孵化器,每年这里的科研院所都会有新的课题在此研究攻关,而成熟的技术和培育成功的种苗也会优先在当地转化,然后再向全国推广。例如,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的优良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目前已在即墨市成功推广1.5万亩,亩均增产50斤,为渔民增收4500余万元。而“黄海1号”中国对虾品种已经在我国沿海推广开来,成为我国十大主推的养殖品种之一。另外,基地还引进培育了大菱鲆、牙鲆、斑点鳟鲑鱼等大量新品种,特别是国内首次引进的珍稀品种斑点鳟鲑鱼试养成功,一举改变了我国高品质鱼类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蓝色粮仓”带来的是五彩斑斓的蝴蝶效应,除了带来丰美的海洋物产,对长久保护海洋资源,尤其是近海资源也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据了解,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近海的海产品日益减少,海洋牧场的开发无疑会使越来越多的渔民成为“海洋牧民”,加入前景看好的养殖大军中。目前,即墨市已经对旧盐田和虾池进行改造,建设现代渔业海珍品健康示范基地,并以低于平均租赁费10%的优惠价格,提供给失渔、失海渔民和捕捞转养殖渔民进行海珍品养殖。
一亩海水十亩田。除了普通养殖业的发展以外,即墨市还特别重视对海洋资源的修复。即墨市率先开建了青岛市首个“海洋牧场”,大管岛人工渔礁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总面积130公顷,建设包括投石造礁、构件造礁、沉船造礁等,是青岛市海洋资源修复计划的首例,对于推动青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及海域生态环境养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介绍,人工渔礁是将石块、水泥块、木箱、废弃的轮胎、旧塑料、废发动机等沉降到海里,以吸引鱼群,改善鱼的生存环境。人工渔礁之所以能够提高渔产量,是因为这些渔礁作为海底的突出物,不仅使海水在这里产生涡流,还能因阻流作用形成上升流,把底层的营养物带到中上层,为浮游生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人工渔礁的表面及孔隙间,生长着大量的藻类,还有贝类、甲壳类等小动物,这些都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渔礁还是多种鱼类的产卵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幼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隐蔽所。
海洋产业城呼之欲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岛在打造蓝色硅谷的进程中,海洋科技的优势正在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转化,一批批海洋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青岛的获奖数量占全国50%,这些新成果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赋予青岛新海洋角色以活力与动力。青岛的蓝色阵容越来越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能蓄势待发,依托环保、海洋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蓝色硅谷这艘海洋航母即将起航。
我国具备丰富的海水资源,且相对于南水北调工程而言,海水淡化具备竞争优势。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且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植。海水淡化是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化的成功一例,正在建设的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该项目使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生活用水上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城市。—市政公用局供水处处长张国辉介绍,作为我国海水淡化研究的发源地,目前,青岛市在海水淡化利用的关键技术——防腐与防生物附着领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将有10万吨淡化海水通过市政管网直接进入市民家庭,占青岛市区供水量的15%到20%。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世界最长、中国第一。作为青岛的崭新名片,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不仅连接起大青岛城市圈,而且成为集青岛海洋产业优势之大成的智慧结晶。譬如,海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冷海域第一座跨海大桥,面临着海水、海雾的双重腐蚀。海湾大桥集中了国内外海工结构防腐蚀的先进技术,按照大气区、浪溅区、水下区等不同区域的不同腐蚀程度设计了方案,攻克了世界上尚无先例的技术难题。因此,海湾大桥除了长度与外观的符号意义,也是我国建桥者自行设计、施工、建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特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共组织攻克了30余项科研实验课题,12次成功穿越海底风化深槽,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海底隧道修建技术体系。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组织各种督察、检查和验证,其施工工艺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的落成使用,为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两个新地标对于阐释青岛的海洋睿智与实力,同时具有鲜活的样板意义。这无疑在海底隧道与海湾大桥建设方面,积累了成功的宝贵经验。同时,为青岛今后承揽类似工程 项目,为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海洋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与现实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不仅带动产业发展,也带动海洋产业集聚。随着北船重工入驻青岛海西湾,武船重工、海西重工、海西重机、齐耀瓦锡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扎堆于此,带来了修、造船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聚集,也带动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目前,海西湾两大产业集群年产值接近400亿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之
大手笔的海洋新兴产业引人注目,许多原先不起眼的海产品也被一些有心人做成大有可为的新产业。例如,青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海冻菜、石花菜凉粉是青岛的特色小吃,许多青岛人不仅爱吃而且会做。但多少年来,凉粉生意一直在小打小闹和满足青岛本地人消费的层面上徘徊。现在,大学生刘超中注册了“海底凉粉”商标,把小凉粉做成了大产业。他的凉粉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克服了保质期和不易携带的难题。他的“包装袋(凉粉)”与“延长保质期”两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凉粉也开发出即食盒装方便凉粉、果味海底凉粉、中草药凉粉、海鲜凉粉、鱼肉线、虾肉线、甲壳素等十几个品种。我们期待着青岛的“绿色”凉粉走出青岛,让全国的消费者尝鲜。
海洋强城 人才强海
青岛铝镓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引进“海归”博士庄德津为首的创新团队,带动了崂山区在LED照明这一领域的突破。他们团队研发的这个衬底晶片生长出来后,可用面积比美国公司的大一倍,性能更加优异,而成本也会降低一半。据了解,这种叫做氮化物半导体衬底晶片,目前美国有两家公司从事类似研发。
庄德津的成功得益于崂山区切实解决了他的孩子入托、配偶工作安置等后顾之忧,并帮助他解决科研资金1000万元。庄德津的个例,可以被看作是青岛市打造高端人才高地,抛“绣球”招募全球英才的缩影。
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聚集青岛,这座城市无疑成为中国海洋领域无人能出其右的排头兵。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构成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在青岛发展海洋科技城的轨迹上,一批以管华诗、侯保荣等海洋科技泰斗人物为核心的团队,不仅在海洋科技基础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建树,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贡献突出,对海洋产业的带动起到了领头军的示范效应。
管华诗院士先后催生了海洋现代新药藻酸双酯钠以及降脂新药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等研究成果,并且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拉开了人类向大海要糖吃的序幕。目前全球只有这里能生产海洋寡糖标准品。这是继研制成功PSS(藻酸双酯钠)开启中国海洋药物先河之后,青岛的科学家再一次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加速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侯保荣院士作为我国海洋腐蚀界唯一一位院士,不遗余力地开展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实现防腐蚀工作的产业化,曾使青岛市成功申得数额最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万顺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把大海中普通的虾壳、蟹壳,变成人类亟须的眼角膜替代物。
诞生于青岛的《中华海洋本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药学,综合集成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就,展示了海洋药物未来发展前景。300多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纂的《本草纲目》海洋版首次选载了海洋药用生物指纹图谱21个及2500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图,是迄今为止收录海洋本草种类最多的一本专著,代表了我国当代海洋药学研究的最高和最新水平,也代表了青岛在海洋人才优势方面的强大实力与规模优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和产业扶持外,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譬如,海洋蕴含着丰富能源,只要开发得当,完全可改变目前山东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打造蓝色硅谷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战略任务,在现有的海洋人才基础上汇聚天下英才,成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最核心任务。目前,为吸引蓝色人才,青岛已经栽下了一棵棵“引凤筑巢”的“梧桐树”——
今年7月份,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举行,向国内外海洋科技英才广撒“英雄帖”。洽谈会共设招聘岗位和合作项目400余个,涉及海洋工程、现代物流等10余个领域。来青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申请“青岛英才计划”,政府将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连续五年每年给予20万元科研扶持资金。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一次性给予50—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符合科技资金支持条件的,给予30—100万元的科研项目启动资金。同时,“蓝洽会”还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接成功的重大项目、海外参与组织的机构和个人,颁发“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奖”,并在人才项目正式落户后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洽谈会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中,有53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有30个项目确认落户青岛。
“在3到5年内,引进300名海洋科研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海外高层次人才。”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一个争取国家批准在青岛组建中国山东海洋人才市场的设想已经成型。以海洋人才市场为交流对接平台,青岛将立足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人海和谐,青岛的蓝色激情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强劲的“磁石效应”已然形成。据了解,青岛已确定在高新区进行“人才特区”建设试点,设立亿元人才发展资金,对高层次人才创办包括蓝色经济在内的新兴产业企业,从事合作研究、实施成果转化或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将给予创业扶持资金、租赁房屋补贴等支持,并在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托入学、就医保健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城市走向深蓝
在青岛的“蓝色版图”上,五市七区都未“缺位”,各个市区、每个板块都从中汲取到了强力的蓝色能量,转化为个性化的“蓝色基因”。在青岛的黄金海岸线上和广阔腹地,各区市蓄力进发出强劲的蓝色势头,海洋和陆地深情拥抱,共同迈向“深蓝”——
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
主要包括市内四区和城阳白沙河以南环湾区域。重点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迂改造,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影响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不符合城市功能规划的企业搬迁。市南、市北西部片区,结合港区功能提升更新,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加快推进南中北岛、小港湾区域的建设,打造港航经济服务区,同时发展旅游、商务、休闲产业,塑造优美的湾口天际线,构成拥湾城市形象的 主要节点;四方、李沧至城阳环湾区域,积极实施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升级换代都市产业,建设四方滨海欢乐城、李沧新客站周边商务办公区、流亭现代服务业区。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
位于胶州湾西岸。功能定位为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j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j滨海旅游度假区。重点加快推动保税港区尽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培育壮大港口物流、港航服务、跨国采购、创意研发、滨海旅游、服务外包、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车、石化等临港工业。加快大炼油二期、直升机制造、唐岛湾国际游艇俱乐部、海上嘉年华等产业项目建设。
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
位于胶南泊里、琅琊镇。功能定位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重要现代海洋工业聚集区;未来本市“港区、临港产业区、城区、生态区”四位一体的新港城。重点是加大港口建设力度,争取到2020年形成3.1亿吨港口吞吐能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港区列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争取将港区确立为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打造中国干散货指数——董家口指数。争取在港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或保税港区。
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
重点建设好香港中路综合服务业聚集区、市北中央商务区、四方城市新都心、崂山综合服务业聚集区、城阳临空经济服务区、红岛综合服务业聚集区、辽宁路——台东商贸聚集区、少海旅游商务区、青岛主城区前海海滨及水域风景区、崂山风景区、百果山旅游会展区、石老人——麦岛旅游度假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仰口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丁字湾生态旅游区、莱西“两湖一山”(莱西湖——江山湖——大青山)生态旅游区、平度大泽山旅游度假区。
港口物流聚集区
重点建设保税港区国际物流园区、前湾国际物流园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区、城阳空港物流园区、城阳综合物流园区、胶南董家口物流中心、胶南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李沧娄山物流园区、即墨田横物流中心、莱西盐业配送中心、山东半岛物流园。
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重点建设好胶州湾北部高速列车产业园、黄岛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即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海西湾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即墨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董家口装备制造业基地、黄岛北部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胶州产业新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莱西汽车配件产业基地、青岛华侨科技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蓝色机遇无疑将深刻影响青岛未来可能的城市面目。这是一种崭新的姿态,这是一次厚积薄发的出征。蔚蓝青岛,美好青岛;海洋天堂,幸福家园。蓝色硅谷为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树起了崭新的发展坐标,也深层次地印证了“城市因海而精彩”的亘古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