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感悟中华文化的智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和而不同:感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为《成语典故哲理漫谈》(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第十六讲内容。本课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导入,围绕“和而不同”作层层剖析,一方面意在引领学生进一步审视和重构必修模块相关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期冀以传统文化智慧启迪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体会文化多样性,领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 加深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二)能力目标
  建构知识间“有意义关系”的能力。学生能够在已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模块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进而发现学习与生活世界、生命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悟中华文化的智慧,自觉培育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胸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中华文化蕴含的人文智慧。
  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教学方法】
  基于主题情境的对话教学。围绕“和而不同”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有效问题,推动师生间展开对话,以巩固和拓展必修模块的学习,培育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二、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和而不同”的出典与解释。(参阅《〈论语〉选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3版)
  【主题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视频——《我和你》
  师: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歌。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和而不同”有何关系?
  PPT1:想一想
  《我和你》表现了什么主题?请用“和而不同”这则成语做简单的诠释。
  生1:《我和你》是“和而不同”的关系。
  师:“我和你”也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吗?怎么“和而不同”?
  生1:您是老师,我是学生。
  师:哦,我们在课堂上的身份、角色不同。那又是怎么“和”的?
  生1: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上课啊!
  师:很好,刚才的对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我和你”是不同的,师生有别;第二,“我和你”是“和”在一起的,教学相长。除了“我和你”是“和而不同”的,还有哪些领域中的事物、对象是“和而不同”的呢?请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学习,议一议。
  (学生讨论)
  点评:以一首熟悉亲切的《我和你》导入,自然地建构了歌曲主题和课堂中师生关系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为教学对话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主题展开】感悟“和而不同”的智慧,拓展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学习。
  PPT2:说一说
  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有哪些事物、现象是“和而不同”的?
  生2:在市场上,买卖双方是“和而不同”的。
  师:请解释!
  生2:从“不同”来看,买卖双方处于不同地位,一方是买者,另一方是卖者;从“和”来看,双方是彼此离不开的,少了其中一方,交易就无法实现。
  生3: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和而不同”的。
  师:怎么“和而不同”?
  生3: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师:(鼓掌)非常有见地。再请一位同学说说,政治领域中有体现“和而不同”的现象吗?
  生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师:各个国家、民族、各种不同的制度、文化,都可以“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为我们今天重新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大智慧。
  点评:教师在主题展开第一个环节,能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运用“和而不同”的智慧,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必修模块的相关学习内容。
  师:关于“和而不同”的出典,大家在《〈论语〉选读》中已学习了,今天我们将从哲学、文化的角度作些新的思考。
  PPT3:“和而不同”的出典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师:《生活与哲学》教材,也引用过孔子的这句话,还记得吗?先请语文课代表来解读吧!
  生5:语文教材上的解释是“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师:能否用自己的话说?
  生5:君子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善于进行调和的,小人只会盲目认同,没有主见。
  师:好!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PPT4:理解“和而不同”的四个层次
  1. 承认“不同”,是“和”的前提。
  师:“我和你”是不同的,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唯物辩证法是如何解释这种不同的?
  生6:矛盾具有特殊性。
  师: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承认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这就是说,承认“不同”是实现“和”的前提。但是,这还不够。
  2. 尊重“不同”,是“和”的关键。
  PPT5:对话需要智慧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孝通
  师:人与人相处,态度很重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和你》这首歌,英文名是《You and Me》,翻译过来是“你和我”,请问,这仅仅是语法上的差别么?
  生7:好像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师:人与人和谐相处,应建立在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怎么体现彼此尊重?我们平常说话的神态、语气,乃至于表达的方式,其实都在体现我对他人的态度。西方文化中,把“你”放在“我”之前,在无形中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费先生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3. “求同存异”,是“和”的原则。
  PPT6:“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原则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刘梦溪《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师: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同文化、文明之间要和平共处,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请解释“求同存异”的意思。
  生8: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这是我国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实践范例。今天,我们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仍然需要坚持这一原则。
  4. “和实生物”,是“和”的结果。
  师:“和实生物”这个成语,大家熟悉吗?《生活与哲学》第九课中也提到过。
  PPT7:“和实生物”的出典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师:手边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同学,请翻到第68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怎么解释?
  生8:“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吧。
  师:那为什么说“和实生物”呢?“和”是有前提的,是什么?
  生8:是不同、差异。
  师:两个不同的、有差异的事物,“和”在一起,会“生物”么?
  生8:不好理解。
  师:(拿起同学桌上的矿泉水)大家看,如果我在这瓶水中再加入一点水,那么这瓶子里还是水;如果我在这瓶水里加入一点盐,还是原来的水吗?
  生8:那是盐水了。
  师:对,这就叫作“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两个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交汇,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事物;如果是两个相同的事物合在一起,那么还是原来的事物。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种思想,甚至可能会有第三种思想。这句话,可以作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注解。大家不妨再深刻理解一下《生活与哲学》教材第68页上的这段话。
  PPT8:重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略)
  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是指什么?
  生9: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PPT9: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民族譬如一个大水系,乃由一大主干逐段纳入许多支流小水系而汇成一大流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族常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和不断的扩大与更新中。但同时它的主干大流,永远存在,而且极明显地存在,并不为它继续不断地所容纳的新流所吞灭或冲散。我们可以说,中国民族是禀有坚强的持续性,而同时又具有伟大的同化力的。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师:从哲学上说,这种包容性就是能够在承认、尊重不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我们要善于运用“和而不同”的智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和成果,以实现“和实生物”。
  点评:教师充分调动了《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经由“和而不同”的智慧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主题升华】 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智慧,培育“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PPT10:猜一猜
  谜面:《我和你》(北京奥运会主题曲)
  谜底:打一汉字。
  要求:这个字须体现歌曲的主题思想,且能表达《论语》中的某个核心概念。
  师:简单提示一下,想想《论语》中的关键词。
  生10:从,是两个人的意思吧。
  师:“从”字是两个人的意思,不过从字形上看,一前一后,好像有亦步亦趋的意思。大家再想想有没有更贴切的。
  生10:仁,对不对?
  师:大家说对不对(鼓掌)?说说“仁”的意思。
  生10:仁者爱人。
  生11:克己复礼为仁。
  生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刚才几位同学讲得都对。《我与你》这首歌是不是体现了“仁”的思想?“仁”的价值就在于处理好“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世界和平,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需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各位同学,“我和你”在一起,正是一个“仁”字,虽然我们是不同的,有差异有分歧,但正因为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学习,所以能够共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和而不同”这一智慧的最好体现。
  点评:教师进一步运用“和而不同”智慧引领学生感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渗入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从而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谓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路
  作为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本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 学科知识整合原则
  高中思政课的四个必修模块,在目前的教学中是分阶段完成的,这门选修课是高二(下)开设的,于教学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识,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主题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当然,教师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方式进行诠释,当不同模块的知识整合到一个学习主题下,会产生新的东西,从而让学生重构学习的意义,这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智慧。
  (二)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结合原则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学科教学一方面要重视从生活世界中发掘具有教育教学意义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须以特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去认识、反思生活的经验和常识,进而发现和感悟生存的价值、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真谛。
  (三)三维目标融合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落实的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相互独立、分离的目标,而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目标。本课以“和而不同”为主题,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两翼,以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在师生基于共同主题的教学对话中,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为一体逐步推进。
  四、课例点评
  点评(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陆志龙):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属知识拓展类选修课。这是一堂理念新颖、立意高远、特色明显、对话生动的课。
  (一) 教学理念新颖
  该课例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主题导入”“主题展开”和“主题升华”的三大环节中始终贯彻“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不仅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而且努力尝试“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 主题立意高远
  成语典故千千万,张老师选取成语“和而不同”作为该课的主题显然是匠心独运的,独特的主题蕴含着高远的立意。课例中,老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对“和而不同”的层层剖析,一方面旨在进一步审视和巩固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重新发现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通过“和而不同”感悟儒家的核心思想,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从而在自己的生命成长中自觉培育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胸襟。这样的立意无疑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
  (三)拓展特色明显
  选修课程的拓展是指以拓宽、拓深必修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所拓展的内容与必修课程有关,但一般会超出必修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一课例的拓展特色是十分明显的。该课例在分析“和而不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涵盖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四个必修模块,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超越,其深广度或体现在佐证相关观点,或体现在帮助学生理解,或体现在感悟有关哲理等等;基于主题的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后在“主题升华”中水到渠成地促成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四) 师生对话生动
  教学在本质上是师生之间展开的对话。本课的教学进程,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展开和推进的。“生动”不是体现在表面上的“热闹”,而是彰显于思维的运动——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教学对话能否“生动”,一方面取决于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本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生活体验、生命感悟之中生长出来的,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富有教育和教学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出的亲切的态度、平等的理念、灵活的策略,使教学对话如山涧的清泉,绵绵不绝,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说理散文,是指以发表议论、阐述某种道理为主的散文。一般的议论文,是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的,而它是用文学形象来说话的。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一、借自然现象说理  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文/李雪峰  (1)黃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題5分,共70分)
A. 连接词  连接词语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词,常用连接词语用法小结如下:  1. 表选择关系或对等关系的连接词语:and, as well as..., both... and..., either... or..., neither... nor, or等。  2. 表转折关系的连接词:and yet, at the same time(然而)yet, but, on the
摘 要:将人民币等纸币定义为“货币”只是一种习惯性的通俗称谓,其实质仍然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位制下的纸币作为货币价值符号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纸币作为货币价值符号只能是由其所代表的价值来执行货币职能,而不像贵金属货币那样由其本身来执行货币职能。张老师的文章否认了纸币作为货币价值符号的本质,模糊了纸币与贵金属货币的区别,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关键词:货币;人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空间位置关系,是高考考查重点,为使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平行关系的判断与性质,下面就对证明平行的方法梳理和应用进行剖析.  一、证明平行的方法技巧  知识点一:线线平行的四种证明方法  (1)线线平行的定义:证明线線共面且无公共点;
导数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种重要工具,如果能利用导数得出函数性质,往往能很快解决不等式中的相关问题.下面例析导数在不等式中的應用策略.
摘 要:当前,“特级教师工作室”已遍地开花,但如何有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是摆在每个工作室主持教师面前的一个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通过4年多的实践,我们分别在“学科建设”“共同研究”“辐射示范”“教师成长”4个方面对工作室的愿景和功能进行了定位和探索,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工作室;引领;研究;辐射;成长  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0月成
一  文物保护怎能非专业化  近日,一段关于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和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遭盗拓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视频内容是在江苏省丹阳三城巷的南朝石刻群中,一群年轻人在没有允许和批文的情况下就私自拓印碑文,在相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现场后被劝离。  文物石碑虽能侥幸经历长年的风吹雨打而存留至今,但并非“永垂不朽”,经不起这样的“摧残”。在盗拓的过程中,墨汁和拓纸很可能会对石刻内部造成损伤,流入的墨汁可能
“诗画配伍”题,是2017年高考江苏卷亮点题型之一。诗词写意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注重内在精神修养、气韵和意境情趣的高雅艺术。画家以原诗词为载体,以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不苛求工细致微,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概括的语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气、大质、大势、大趣、大意境,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  下面相关原创试题与同学们共享,希望对同学们备考此类题目有所启示
文章导读:    对强者而言,磨难犹如刀剑,使他愈见锋芒,诚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经过磨难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乏味;不经过磨难的命运,人生便显得苍白。就生命而言,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效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   Once upon a time in a land far away, there was a wonderful old man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