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出版了张仲敏主编的《城市建设经济学》,这是我所见到的比较完整的一本城市建设经济学专著。它以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把城市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对诸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城市性质和规模的确定、城市建设的布局、城市建设的资金及综合开发等问题都有叙述。
在国外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城市建设行业,在中国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支柱产业的地位,关键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在城市建设科学理论上、指导思想上,以及旧有的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模式长期没有调整过来,仍然实行一套产品经济管理模式,把住房建设、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全视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否认其具有商品属性一面,住宅无偿提供,土地无偿划拨,市政设施无偿使用,公用事业价格低廉,城市建设企业实质上是按事业单位管理,不重视经济核算,不讲求经济效益,结果使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仅无法在扩大再生产基础上进行,就是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实现,这是一套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到了不改革便不能前进的时刻。城建经济学的研究对这一改革显然具有导向和舆论准备的作用。
该书吸收了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面的新观念、新经验、新情况、新数据。如书中以显著位置强调了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详见第八章城市居住建设经济问题)。这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城市居住建设,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最艰巨、困难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住房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正确认识住宅商品属性,是合理解决城市住房和居住建设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城市居住建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1.为城市人民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活资料。说明住房既是生存资料,又是享受和发展资料。2.是城市生产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决不应该当作“非生产性建设”而加以轻视,要和生产性建设一样统筹安排)。3.为社会提供大量积累。根据联合国对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住房资金投入产出之比是1∶1.64,产生效益是财富国力的源泉。4.是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居住建设在建筑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达国家住房投资占建筑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我国的居住建设占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起伏很大,约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二十多。5.是调整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物质因素。这种作用是通过城市居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体现出来的(见254—256页)。及时地总结和统一对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是非常重要的,非此不能保证城市居住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就会带来尖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乱和政治的不稳定。该书这方面的论述和分析是深刻而有说服力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大环境,对住宅问题进行了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相形之下,关于建筑方针如此重要的问题,书中的论述显然过于简略。只用了不到四页的篇幅,而且是把建筑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要求分别地不加联系地加以说明,而且缺乏城市建设经济这个总的视角。从这个侧面反映了这门学科的年轻、以及因为国内建筑理论本身的薄弱,未能提供更丰富的可供思考和提炼的资料,以及作者对这方面尚不够熟悉的背景。尽管如此,我以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向关心城市建设经济问题的朋友推荐。
(《城市建设经济学》,张仲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九九○年二月版,9.50元)
在国外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城市建设行业,在中国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支柱产业的地位,关键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在城市建设科学理论上、指导思想上,以及旧有的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模式长期没有调整过来,仍然实行一套产品经济管理模式,把住房建设、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全视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否认其具有商品属性一面,住宅无偿提供,土地无偿划拨,市政设施无偿使用,公用事业价格低廉,城市建设企业实质上是按事业单位管理,不重视经济核算,不讲求经济效益,结果使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仅无法在扩大再生产基础上进行,就是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实现,这是一套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到了不改革便不能前进的时刻。城建经济学的研究对这一改革显然具有导向和舆论准备的作用。
该书吸收了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面的新观念、新经验、新情况、新数据。如书中以显著位置强调了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详见第八章城市居住建设经济问题)。这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城市居住建设,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最艰巨、困难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住房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正确认识住宅商品属性,是合理解决城市住房和居住建设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城市居住建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1.为城市人民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活资料。说明住房既是生存资料,又是享受和发展资料。2.是城市生产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决不应该当作“非生产性建设”而加以轻视,要和生产性建设一样统筹安排)。3.为社会提供大量积累。根据联合国对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住房资金投入产出之比是1∶1.64,产生效益是财富国力的源泉。4.是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居住建设在建筑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达国家住房投资占建筑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我国的居住建设占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起伏很大,约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二十多。5.是调整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物质因素。这种作用是通过城市居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体现出来的(见254—256页)。及时地总结和统一对城市居住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正确认识是非常重要的,非此不能保证城市居住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就会带来尖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动乱和政治的不稳定。该书这方面的论述和分析是深刻而有说服力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大环境,对住宅问题进行了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相形之下,关于建筑方针如此重要的问题,书中的论述显然过于简略。只用了不到四页的篇幅,而且是把建筑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要求分别地不加联系地加以说明,而且缺乏城市建设经济这个总的视角。从这个侧面反映了这门学科的年轻、以及因为国内建筑理论本身的薄弱,未能提供更丰富的可供思考和提炼的资料,以及作者对这方面尚不够熟悉的背景。尽管如此,我以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向关心城市建设经济问题的朋友推荐。
(《城市建设经济学》,张仲敏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九九○年二月版,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