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来,深感学生课前预习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能力和总结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措施。请看课堂上常常出现却让教者尴尬而不知所措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课前我特意将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相关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然而,当我把第一张图贴上并宣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种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接着另一个同学又说:“我已会了!”并一四得四、二四得八……开始背起来。弄得我措手不及,茫然而不知所措。
镜头二:授“长方体体积”一课(公开课)时,开课伊始我按课前的预设有序地展开,一番铺垫后提问:你们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话音未落,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知道,长×宽×高”。我迟疑了一下,淡淡地说了一句:“嗯,不错,你坐下。”这时,又有不少学生举手,我却装着视而不见,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下面我们来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好吗?”这时我听见稀稀疏疏有几个学生应答:“好”。这时我才意识到学生也缺少了课堂参与的欲望。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究其原因,由于课前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和知识形成的结果,课堂上就不愿慢慢地与老师经历实践操作、过程分析和对比验证的思维站点,不愿和老师一道体验探索成功的满足和喜悦。通过向其他老师请教,查资料,自我反省才发现自己每次要求学生都是简单几句:“请同学们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看一下,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课堂上解决。”这样的安排,学生预习思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肯定没有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预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又不流于形式呢?
一、明确预习的意义
教师要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当作家庭作业来抓,让学生晓知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人人都能参与进去。
二、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评价
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体会“未来先知”的自豪和成功的喜悦,以次来点燃学生心灵中“想预习“的火花,激发其课前预习的兴趣。
三、明确预习的目标与任务
初期在布置预习内容时教师要交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步骤和导航目标。让他们知道要预习什么内容?按怎样的步骤来实施预习过程?这次预习将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有了这样一个明晰的学习步骤和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去进行预习。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去预习了,且也能准确的为预习目标定位了。
四、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数学课的预习,我要求学生“读”即读懂教材、读概念、读定义、读公式;“记”即给学生一个记录本,让其将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觉得哪些知识比较重要?哪些地方还没弄明白?让学生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要完成整个预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思”。“思”即思考编者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练”即让学生试着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关注学生预习的结果
在每次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进行预习情况的反馈,进行交流和评价,对预习结果作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案予以修正。只有让学生把预习的效果反馈出来,才能辨别学生预习的真伪,学生才能从中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才能让预习发挥其内在的作用。
六、结合预习,微调预设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预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教材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和例题的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教师还是按教材原本的编排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我已经会了”的声音就会更多,注意力自然就不集中。这时我们就要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对课堂预设进行一定微度的调整,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面对“老师,我知道了……”的场面,教师可以调整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呢?”当学生回答不知道时,老师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可见他是认真对待预习的,大家要向他学习,可是他不能记得是为什么了,同学们谁来帮他说一说?那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再进行教学,如有学生回答知道,老师可以把传授知识的权利让给学生,让他上台讲,不到之处,老师再进行点拔,引导,让同学们说出过程和结果,反馈后,再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最后练习、巩固等等。
七、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设定不同的预习方法和目标。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不是对所有学生都一定要作统一要求的,预习目标应因人而异。如推导“圆面积公式”,我没有强调学生必需按教材顺序进行预习,而是让一部分学生回家后在沙地上滚铁环,感受圆周长。因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时间和习惯原因,往往并不用心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直接看教材里的结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对公式的真正意义不理解,使活动过程失去实在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提前就让生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在回家路上和家中留心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把收集到的实物带到课堂。课上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是否只有一条对称轴?进行了大量的的实践对比和讨论,罗列了多种情况。尽管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有些不够完整,但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得到了提高,也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识的渗透和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配合。
关于学生课前预习的研究,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共同参与,做教学的有心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观。只有抓好的课前预习,教师才能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才能以满腔热情走进教室,迎接课堂的挑战,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教育才会获得长足发展。
镜头一: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课前我特意将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相关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然而,当我把第一张图贴上并宣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种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接着另一个同学又说:“我已会了!”并一四得四、二四得八……开始背起来。弄得我措手不及,茫然而不知所措。
镜头二:授“长方体体积”一课(公开课)时,开课伊始我按课前的预设有序地展开,一番铺垫后提问:你们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话音未落,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知道,长×宽×高”。我迟疑了一下,淡淡地说了一句:“嗯,不错,你坐下。”这时,又有不少学生举手,我却装着视而不见,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下面我们来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好吗?”这时我听见稀稀疏疏有几个学生应答:“好”。这时我才意识到学生也缺少了课堂参与的欲望。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究其原因,由于课前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和知识形成的结果,课堂上就不愿慢慢地与老师经历实践操作、过程分析和对比验证的思维站点,不愿和老师一道体验探索成功的满足和喜悦。通过向其他老师请教,查资料,自我反省才发现自己每次要求学生都是简单几句:“请同学们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看一下,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课堂上解决。”这样的安排,学生预习思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肯定没有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预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又不流于形式呢?
一、明确预习的意义
教师要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当作家庭作业来抓,让学生晓知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人人都能参与进去。
二、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评价
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体会“未来先知”的自豪和成功的喜悦,以次来点燃学生心灵中“想预习“的火花,激发其课前预习的兴趣。
三、明确预习的目标与任务
初期在布置预习内容时教师要交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步骤和导航目标。让他们知道要预习什么内容?按怎样的步骤来实施预习过程?这次预习将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有了这样一个明晰的学习步骤和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去进行预习。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去预习了,且也能准确的为预习目标定位了。
四、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数学课的预习,我要求学生“读”即读懂教材、读概念、读定义、读公式;“记”即给学生一个记录本,让其将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觉得哪些知识比较重要?哪些地方还没弄明白?让学生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要完成整个预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思”。“思”即思考编者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练”即让学生试着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关注学生预习的结果
在每次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进行预习情况的反馈,进行交流和评价,对预习结果作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案予以修正。只有让学生把预习的效果反馈出来,才能辨别学生预习的真伪,学生才能从中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才能让预习发挥其内在的作用。
六、结合预习,微调预设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预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教材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和例题的解题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教师还是按教材原本的编排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我已经会了”的声音就会更多,注意力自然就不集中。这时我们就要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对课堂预设进行一定微度的调整,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面对“老师,我知道了……”的场面,教师可以调整为:“你是怎么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呢?”当学生回答不知道时,老师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可见他是认真对待预习的,大家要向他学习,可是他不能记得是为什么了,同学们谁来帮他说一说?那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再进行教学,如有学生回答知道,老师可以把传授知识的权利让给学生,让他上台讲,不到之处,老师再进行点拔,引导,让同学们说出过程和结果,反馈后,再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最后练习、巩固等等。
七、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设定不同的预习方法和目标。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不是对所有学生都一定要作统一要求的,预习目标应因人而异。如推导“圆面积公式”,我没有强调学生必需按教材顺序进行预习,而是让一部分学生回家后在沙地上滚铁环,感受圆周长。因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时间和习惯原因,往往并不用心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直接看教材里的结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对公式的真正意义不理解,使活动过程失去实在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提前就让生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在回家路上和家中留心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把收集到的实物带到课堂。课上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是否只有一条对称轴?进行了大量的的实践对比和讨论,罗列了多种情况。尽管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有些不够完整,但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得到了提高,也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识的渗透和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配合。
关于学生课前预习的研究,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共同参与,做教学的有心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观。只有抓好的课前预习,教师才能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才能以满腔热情走进教室,迎接课堂的挑战,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教育才会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