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小学生如何学好数学进行优化课、内外数学实践活动等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3]《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庆麟
v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3]《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庆麟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