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怎样被搅混的?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
  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朱熹在从绍兴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不端。宋代的通判本来就承担着监督知州的使命,号称监州。民有流民控诉,官有通判检举,朱熹当然要一查到底。一查,贪污官钱、纵容亲属、败坏政务等等问题都浮出水面。于是,朱熹向朝廷奏弹唐仲友,但是,一连三次弹劾,朝廷却没有动静。当朝宰相王淮是唐的同乡兼姻亲,朱熹揣测是王淮压下了奏章。到第四次弹劾,朱熹已经隐含对王淮的指责。此时,朝中已经有人举荐唐仲友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并督促朱熹速到衢州视察灾情。面对这种“上面有人”的明显庇护,朱熹的第五份奏章直指王淮与唐仲友勾结。到了此时,王淮再也包不住了,只好上奏孝宗。孝宗询问王淮,如何看待朱唐之争?而王淮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就把这一案大事化小,扭转了办案方向。朱熹为之动怒,又上了第六份奏章,专拣唐仲友的重大不法行为弹劾,以备追究定案之用。经过这场抗争,朱熹看清了官场的现实,乞奉祠归,离开官场;而唐仲友经此打击,一蹶不振。
  王淮在紧要当口对孝宗说了什么,竟然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作为宰相,王淮把朱熹的弹劾疏和唐仲友的自辩疏同时交给孝宗,等候旨意,貌似公正,只是微笑不已。皇帝问他怎样看这件事。王对答以“朱,程学;唐,苏学”。孝宗闻言“笑而缓唐罪”。就这样一句话,把政务腐败之争轻巧地拨拉到学术门派之争一边。
  王淮不愧是官场高手,深得其中奥妙。他的对答,是搅混水的绝招。这一绝招的使用,首先要把握好“虚虚实实”的分寸。宋代确实存在学术上的门派之争,而且影响深远。北宋的学派,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等。朱熹的学术,确实是传自二程。所以,说朱熹是程学千真万确,也能使孝宗深信不疑。但是,说唐仲友是苏学传人则毫无根据。前半句实,后半句虚;前半句用来诱导孝宗上钩,后半句夹带自己的私意。皇帝并非学术专家,很有可能不清楚唐学与苏学没有关联。就算万一皇帝知道,弄错某人的学派源流也不是什么大事,尽可以遮掩过去。只要皇帝确认了前半句,就成功了大半,如果皇帝不知唐的学术师承,就毫无破绽。况且,作为宰相,对皇帝的学术底子,应该掌握到八九不离十。
  其次,要在假公济私中表现出公心。王淮的对答明明是出于维护唐仲友的私意,却要让皇帝觉得是出于公心。这个“让皇帝觉得”极为重要,否则哪怕说得天花乱坠,皇帝不这样看,也是白费气力。王淮的取巧之处,是不正面判断两人的对错,而是貌似公正地说明两人的学派区别。孝宗的问话,本来是要听取王淮说谁对谁错。作为政务总管的宰相,有义务向皇帝指出两人各自的政务得失。然而,王淮避开了这一应承担的责任,以学术门派替代了政务评价,而且还能以这样的回答给皇帝造成不偏不倚的公正形象,促使皇帝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答话的支配。
  再次,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言。多数情况下,这种搅混水的话语,要以“引而不发”的方式,争取对方的询问。王淮在递上两份奏章时的微笑,就起这样的作用。假如王淮只是以等待指示的表情递上奏章,那么,孝宗发问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王淮的微笑,等于告诉孝宗,自己对此事洞若观火。假如王淮要抢先机,递上奏章就主动进言,那么孝宗就有可能生疑。一旦生疑,哪怕带出一句“唐仲友是苏学吗?”的反问,王淮也会极为尴尬,甚至可能功败垂成。当然,进言方式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对方相信进言为目的。
  最后,要能拨动决策方向。前面所说,都是铺垫,只有当孝宗“笑而缓唐罪”,才算成功。这就需要反过来推论,所说的话语能不能扭转乾坤,打动对方?假如王淮采用别的理由,说唐仲友孤傲得罪了人,说朱唐二人过去有矛盾等等,都不大可能使话题完全摆脱政务问题。一旦纠缠于政务,唐仲友罪责难逃。而王淮选取了学派之争,再严重也不会问罪。
  分析这个案例,不是倡导大家都学王淮,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这种搅混水的方法。即便不是同类事务,这种方法似乎到处可见。例如,慷慨激昂地维护正义,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呼声中暗暗包含着自己的私利。追求私利并不算错,然而把私利当作公义就有可能走偏。再如,近几年多次出现的PX风波,PX低毒的说法也没有问题,但低毒或者无毒不等于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低毒,更不等于没有污染。了解了水在哪儿被搅混,就能明白应该在哪儿去澄清。
其他文献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企业,其中有商业企业、金融业企业,也有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企业。后两者可以合称为“产业资本企业”。毛泽东主席所讲的“四个不能忘记”之人,都是属于近代“产业资本企业”的代表人物。近代中国企业发展史可以说是有多条发展线索交织的历史,其中最能体现时代变化特征的主线就是产业资本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从“官营”到
期刊
大炮的口径决定话语的音量  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话语影响力的大小,话语的背后是实力的较量,各社会群体依据自己的资源取得话语影响力。  有时,大炮不仅是校正国界、调整群体位置的仪器,还是扩大话语影响力的扬声器。在冷兵器时代,优势社会群体一般是用武力发言的;拿破仑就是用大炮说话的;马基雅维里说:武装的先知都胜利了,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没有武力为后盾是不能发号施令的。  有时,话语影响力取决于钱袋的大小
期刊
一般而言,不管是工作设计还是工作再设计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组织的管理者创造工作或为员工改变工作、任务和角色。在传统的工作设计当中,员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为管理者提供工作设计的信息,并谋求管理者的支持和批准,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然而,随着工作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员工能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主动地对工作进行着自我再设计。员工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工作任务安排
期刊
你的公司将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股东、员工还是顾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优先排序是公司的一项核心事务,每一种选择都基于一种价值创造理论。奉行顾客至上的公司相信,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公司长期制胜的关键。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的公司相信,满意的员工能更努力地工作从而让顾客满意,培养忠诚顾客并带来优质财务回报。那些奉行股东利益优先的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关注创造价值,采取那些能直接增加营业收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扩大资
期刊
虽然极不受员工欢迎,但会议仍然无处不在,而且已经有研究确认,繁多而无意义的会议是在职不满情绪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仅在美国,每天就要召开超过1100万场商务会议。研究已经证实,大公司的管理者们每天将他们四分之三的时间花费在组织和召开会议上。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会议并不一定会拉低士气或生产率。实际上,研究者发现,组织良好的会议,而不仅仅是死板的聚会或是工作日令人厌恶的打扰,可以切实提升员工的
期刊
莫应溎(1901-1997),男,汉族,广东珠海人。 192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和伦敦法律学院,并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大律师文凭。莫应溎于1928年至1934年先后在香港太古总行担任过副买办和糖业部华经理。  1884年,太古洋行从原先经营航运业务所获的溢利中提出港币500万元,投资于当时获利最厚的炼糖工业——在香港鲗鱼涌兴建了太古糖厂(THE TAIKOO SUGAR REFINING
期刊
我们常常对年长员工(一般是指55岁以上的)有一些负面的判断,比如:年长员工容易疲倦,不能学习新的技能,缺乏灵活性,固执己见,与比自己年轻的领导较难共事,比年轻的同事工作效率低,认知能力下降,由于病假多而不能保证全勤。事实上,这些判断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管理者必须克服自己对年长员工的年龄偏见?理由非常简单,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必然趋势,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想到将来一定会与年长员工共事。即便
期刊
全球有两大品牌价值排行榜,一是Interbrand每年10月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Best Global Brands)百强排行榜,二是明略行(Millward Brown)每年5月发布的Brand Z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百强(Top 100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s)排行榜。以2013年为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排行榜的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同样
期刊
鉴于复杂性不断增加、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个人工作方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数字世界的进步要求人们有新的工作方法。我们要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条件(如最近新兴的数字技术),定期调整一些基本原则,这非常重要。  如今,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有效性产生最直接、最全面影响的莫过于他们所选择的自我组织的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了。  工作方法:效率的起源  “管理”一词可以被解释为用来管理人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
期刊
1899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建成了南通大生纱厂,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其实业活动由此开始从创建单个企业向创建跨行业、跨部门的企业集团迈进。张謇在创办大生企业集团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企业制度创新,笔者把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统称为“大生”模式。在中国企业制度演变史上,“大生”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经指出的,张謇的企业群体是中国旧世纪终结与新世纪发端的众多标志之一。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