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课就像一棵美丽的大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如同大树的干、枝、叶、花儿。我们欣赏它,不仅是因为那色彩艳丽的花朵,更是因为我们用心倾听了“花开的声音”,正是这种声音才能反映出语文课的本质,才能解放学生,充实学生,提升学生,引领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进行可贵的精神之旅。大树的枝繁叶茂,全靠根来给它输送营养和水分。那么,给语文课堂输送“营养”和“水分”的“根”又在哪儿呢?
一、刨根究底,挖出“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多年来,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学生怎样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将充满人文内涵、有情有趣的阅读教学支解成一道道索然无味的语文训练题。学生无需思考,无需感悟,只需听讲、记忆就能得到结论。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悟”即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是建构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所在,是提高小学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重视让学生“悟”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心灵触摸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悟”文本呈现的知,“悟”文本渗透的情,“悟”文体运用的法,进而,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更明显。
二、自主学习,促进“悟”
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在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后,对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往往还是难以割舍,在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惯性行为,形成新一轮教学方法的“糖衣炮弹”——在裹着新教法的糖衣下,依然用的是灌输这一颗旧炮弹。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本中有一篇名叫《天鹅的故事》的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用身体扑打冰面自救的感人故事。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圈划出有关描写老天鹅用身体奋力破冰的词句,默读品味,感受老天鹅的勇敢顽强。乍看,教者是在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凭借圈划,默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悟”老天鹅的勇敢顽强,做到了既动手又动脑。细细审视,不难发现,学生其实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是在按着老师画的“图”,去寻找老师已经为他们画好的马。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潜意识里还是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恐学生悟不到,悟不透,于是便越俎代庖。于是我将原来的设计调整为:圈划出文中描写老天鹅用身体奋力破冰的词句,默读品味,谈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没有了原来的框框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理解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经验积累,思维习惯,从不同的层面去“悟”,结果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悟出了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而且感受到了老天鹅不计私利,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还有一个学生激动地说:“老天鹅就像母亲一样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生存,奋力拼搏!”
三、搭建平台,展示“悟”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面对同样的情境,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悟”的结果。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的水平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造成的。一家人围在一起看小品,会面对同一镜头捧腹大笑,孩子可能因为演员的动作表情而笑,而爸爸妈妈则是因为作品中幽默诙谐的内涵而笑。因此,教师不应该强求学生的“悟”达到同一水准,符合教者预设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样做了,跟掐着小鸡脖子按着它低头吃食有什么两样?作为教师应该营造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去“悟”。也许有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悟”,也许有的学生从那个层面去“悟”,有的“悟”得肤浅,有的“悟”得深刻,教师都应该宽松地认可。有位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悟”的成果,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讲对了表扬,讲错了还表扬”。这一句话营造了一个多么宽松的氛围!在这样氛围中的“悟”才是真实的,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个性化学习。就拿上面举的例子来说,学生通过圈划、思考得到的“悟”不尽相同;有的“悟”出老天鹅的勇敢顽强;有的“悟”出老天鹅的经验丰富;有的“悟”出老天鹅的冷静果敢;还有的“悟”出了老天鹅为了群体利益的献身精神。同伴间的“悟”互相碰撞,不断撞击出新的“悟”,就像松开手让小鸡自由觅食,它能吃不饱吗?
当然,课堂上孩子们展示“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阅读诠释自我的认识,可以赏析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理解,可以通过谈感受抒发自我情感,还可以用笔写下感言,诉说自我的心声,甚至可以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愉快。
四、适时点拨,提升“悟”
尽管我在上面的赘述中主张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获得“悟”,强调了对学生主体的张扬,但绝无贬低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又是引导者。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材料知识性强,文笔美,充满童趣,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为学生提供着丰富的“悟源”。教者有责任根据文本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引领手段,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悟”。花果山是我们家乡著名的旅游景点,从小到大,我少说也去过十来趟,但除了郁郁葱葱的山峦,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就是映入眼帘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回长廊,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全家又去了花果山,无意中,我遇上一个旅游团,一位导游边引领,边解说,我便紧跟其后。经过导游的点化,我深深 “悟”到了花果山的灵秀与别致。那“怪石园”我虽看过多回,除了几个明显的石像,我并没瞅出个子丑寅卯,但经导游这么一指点,我不但看到了形神毕肖的孙大圣,慈眉善目的如来佛,还看到了许多我以前不曾发现的奇异景象,像“二郎化鹰”、“八戒奉斋”等,要不是有专人指点,任你怎么看也瞅不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正应该像导游一样,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否则会错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有人说:“学生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而点燃火把的火种即是激发学生敢“悟”,乐“悟”。只要让“悟”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语文新课标、新理念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再加上我们的不断施肥滋养,我们必将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这棵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充满无限生机,连每一片绿叶都会闪动着生命的活力!
一、刨根究底,挖出“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多年来,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学生怎样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将充满人文内涵、有情有趣的阅读教学支解成一道道索然无味的语文训练题。学生无需思考,无需感悟,只需听讲、记忆就能得到结论。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悟”即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是建构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所在,是提高小学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重视让学生“悟”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心灵触摸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悟”文本呈现的知,“悟”文本渗透的情,“悟”文体运用的法,进而,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更明显。
二、自主学习,促进“悟”
笔者发现,我们教师在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后,对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往往还是难以割舍,在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惯性行为,形成新一轮教学方法的“糖衣炮弹”——在裹着新教法的糖衣下,依然用的是灌输这一颗旧炮弹。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本中有一篇名叫《天鹅的故事》的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用身体扑打冰面自救的感人故事。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圈划出有关描写老天鹅用身体奋力破冰的词句,默读品味,感受老天鹅的勇敢顽强。乍看,教者是在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凭借圈划,默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悟”老天鹅的勇敢顽强,做到了既动手又动脑。细细审视,不难发现,学生其实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是在按着老师画的“图”,去寻找老师已经为他们画好的马。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潜意识里还是低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恐学生悟不到,悟不透,于是便越俎代庖。于是我将原来的设计调整为:圈划出文中描写老天鹅用身体奋力破冰的词句,默读品味,谈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没有了原来的框框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理解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经验积累,思维习惯,从不同的层面去“悟”,结果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悟出了老天鹅的勇敢顽强,而且感受到了老天鹅不计私利,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还有一个学生激动地说:“老天鹅就像母亲一样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生存,奋力拼搏!”
三、搭建平台,展示“悟”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面对同样的情境,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悟”的结果。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的水平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造成的。一家人围在一起看小品,会面对同一镜头捧腹大笑,孩子可能因为演员的动作表情而笑,而爸爸妈妈则是因为作品中幽默诙谐的内涵而笑。因此,教师不应该强求学生的“悟”达到同一水准,符合教者预设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样做了,跟掐着小鸡脖子按着它低头吃食有什么两样?作为教师应该营造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去“悟”。也许有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悟”,也许有的学生从那个层面去“悟”,有的“悟”得肤浅,有的“悟”得深刻,教师都应该宽松地认可。有位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悟”的成果,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讲对了表扬,讲错了还表扬”。这一句话营造了一个多么宽松的氛围!在这样氛围中的“悟”才是真实的,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是个性化学习。就拿上面举的例子来说,学生通过圈划、思考得到的“悟”不尽相同;有的“悟”出老天鹅的勇敢顽强;有的“悟”出老天鹅的经验丰富;有的“悟”出老天鹅的冷静果敢;还有的“悟”出了老天鹅为了群体利益的献身精神。同伴间的“悟”互相碰撞,不断撞击出新的“悟”,就像松开手让小鸡自由觅食,它能吃不饱吗?
当然,课堂上孩子们展示“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阅读诠释自我的认识,可以赏析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理解,可以通过谈感受抒发自我情感,还可以用笔写下感言,诉说自我的心声,甚至可以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愉快。
四、适时点拨,提升“悟”
尽管我在上面的赘述中主张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获得“悟”,强调了对学生主体的张扬,但绝无贬低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又是引导者。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材料知识性强,文笔美,充满童趣,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为学生提供着丰富的“悟源”。教者有责任根据文本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引领手段,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悟”。花果山是我们家乡著名的旅游景点,从小到大,我少说也去过十来趟,但除了郁郁葱葱的山峦,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就是映入眼帘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回长廊,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全家又去了花果山,无意中,我遇上一个旅游团,一位导游边引领,边解说,我便紧跟其后。经过导游的点化,我深深 “悟”到了花果山的灵秀与别致。那“怪石园”我虽看过多回,除了几个明显的石像,我并没瞅出个子丑寅卯,但经导游这么一指点,我不但看到了形神毕肖的孙大圣,慈眉善目的如来佛,还看到了许多我以前不曾发现的奇异景象,像“二郎化鹰”、“八戒奉斋”等,要不是有专人指点,任你怎么看也瞅不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正应该像导游一样,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否则会错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有人说:“学生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而点燃火把的火种即是激发学生敢“悟”,乐“悟”。只要让“悟”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语文新课标、新理念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再加上我们的不断施肥滋养,我们必将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这棵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充满无限生机,连每一片绿叶都会闪动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