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山区农村中学语文学习的现状及原因,着重从文化环境的营造、课堂环境的营造、校外学习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营造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山区 农村中学 语文 学习环境 营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赋予了语文教学与过去不同的更高责任和更深的内涵,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更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为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服务。可是,目前山区农村中学的学习环境却令人堪忧。
首先,山区农村中学语文学习资源短缺,大大地扼制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步伐。在我国山区农村的大部分中学里,学校的库存图书量极少且内容陈旧,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吸取新知识的愿望。再者,由于地处穷乡僻壤,经济极不发达,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钱买书订报,同时山高水恶,网络信息极难到位;因此,学生所吸取到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若仅仅依靠语文课本里那几篇文章来学习语文,很难适应社会对语文的要求,更谈不上担当起社会的重要责任。
其次,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不扎实,童年时代的启蒙教育只是听听老一辈人所讲述的一些很古老的旧版故事,而无法享受到像城市儿童那样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熏陶,即使是跨进了小学的校门,山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因条件差而教师只能传授教材上有限的知识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层面就无形中被限制了,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便直接影响了对初中语文的学习。
我作为一名山区农村中学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切的体验。我认为要想提高山区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语文教学不断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实践活动,是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从知识 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转化过程,使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优势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语文的要求,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因此,要在广大山区农村中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和谐安宁的周边治安、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丰富资源。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校园内多姿多彩的美景,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此,一所山区农村中学的校园建设,应充分注重校园内和谐文化环境的构建,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来烘托出一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苏霍林司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应当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健康、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册新颖的、多彩的、极富吸引力的校本课程。”因此校园建设中的每一座楼房的墙体色彩、每一条标语、每一副图画、每一个宣传橱窗、每一块花圃草坪、每一棵高大树木,都应考虑到它们的文化内涵而设置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元素。
学校应重视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此来不断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让语文学习更具有生命的旋律而变得更加灿烂辉煌。如创办校刊,开设校园广播,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交流活动,精心布置墙报和编写黑板报,举办丰富的节日汇演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其潜在资源,我们山区农村中学同样可以营造出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
2 课堂环境的营造
要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就得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的营造要着力于“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要调控好师生之间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再扮演过去那种权威形象,而应该在课堂上构建起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自我“掉格”,走下学术权威的“神坛”。通过教后而知“困 ”的自我暴露,对自己教学中的疏漏进行自我检查及教学中的自我感悟反思等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所存在的不足、谦虚的教学态度和严谨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运用,平和、亲切、委婉、优美的语言表达,随和、真诚、灵活的体态语言,更能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上大做文章。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互相转化,从而圆满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设法去激起活跃的课堂气氛,以优化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必须调控好所传知识量的多少、难易度的大小,以便于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必须充分地考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之中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从内心享受到作为课堂主人的极大乐趣。为营造民主性课堂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融洽的氛围。
3 校外学习环境的营造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单靠语文课本上那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悟课外知识对语文学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使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同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学习的环境营造,虽然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我们山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如要想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认真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山区农村中学才更具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关键词:山区 农村中学 语文 学习环境 营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赋予了语文教学与过去不同的更高责任和更深的内涵,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学改革更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为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服务。可是,目前山区农村中学的学习环境却令人堪忧。
首先,山区农村中学语文学习资源短缺,大大地扼制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步伐。在我国山区农村的大部分中学里,学校的库存图书量极少且内容陈旧,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吸取新知识的愿望。再者,由于地处穷乡僻壤,经济极不发达,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钱买书订报,同时山高水恶,网络信息极难到位;因此,学生所吸取到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若仅仅依靠语文课本里那几篇文章来学习语文,很难适应社会对语文的要求,更谈不上担当起社会的重要责任。
其次,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底子薄,基础不扎实,童年时代的启蒙教育只是听听老一辈人所讲述的一些很古老的旧版故事,而无法享受到像城市儿童那样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熏陶,即使是跨进了小学的校门,山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因条件差而教师只能传授教材上有限的知识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层面就无形中被限制了,最基础的语文学习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便直接影响了对初中语文的学习。
我作为一名山区农村中学从事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切的体验。我认为要想提高山区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语文教学不断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实践活动,是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从知识 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转化过程,使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优势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语文的要求,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因此,要在广大山区农村中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文化环境的营造
学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和谐安宁的周边治安、丰富浓厚的校园文化、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丰富资源。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校园内多姿多彩的美景,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此,一所山区农村中学的校园建设,应充分注重校园内和谐文化环境的构建,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来烘托出一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苏霍林司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应当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健康、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册新颖的、多彩的、极富吸引力的校本课程。”因此校园建设中的每一座楼房的墙体色彩、每一条标语、每一副图画、每一个宣传橱窗、每一块花圃草坪、每一棵高大树木,都应考虑到它们的文化内涵而设置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元素。
学校应重视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此来不断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让语文学习更具有生命的旋律而变得更加灿烂辉煌。如创办校刊,开设校园广播,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交流活动,精心布置墙报和编写黑板报,举办丰富的节日汇演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其潜在资源,我们山区农村中学同样可以营造出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
2 课堂环境的营造
要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就得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的营造要着力于“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要调控好师生之间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再扮演过去那种权威形象,而应该在课堂上构建起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自我“掉格”,走下学术权威的“神坛”。通过教后而知“困 ”的自我暴露,对自己教学中的疏漏进行自我检查及教学中的自我感悟反思等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所存在的不足、谦虚的教学态度和严谨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运用,平和、亲切、委婉、优美的语言表达,随和、真诚、灵活的体态语言,更能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上大做文章。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互相转化,从而圆满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设法去激起活跃的课堂气氛,以优化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必须调控好所传知识量的多少、难易度的大小,以便于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必须充分地考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之中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从内心享受到作为课堂主人的极大乐趣。为营造民主性课堂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融洽的氛围。
3 校外学习环境的营造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单靠语文课本上那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悟课外知识对语文学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使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语文知识的提高。同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学习的环境营造,虽然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我们山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如要想跃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认真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山区农村中学才更具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